2016年二级消防工程师复习试题练习卷二《消防技术综合能力》
-
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行动中进入中毒中度危险区时,应实施( )防护。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扑救中,事故现场有有毒有害物质扩散时,在扩散区( )选择进攻路线接近扩散区。
- A.上风、侧上风方向
- B.上风方向
- C.下风、侧上风方向
- D.下风方向
-
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行动中进入剧毒重度危险区时,应实施 ( )级防护。
- A.特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处置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应及时要求( )到场协助,及时控制火势,遏制爆炸。
- A.各级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专家
- B.特勤中队携带相关救援装备
- C.事发单位的技术人员
- D.安检、环保、公安、武警等有关部门。
-
扑救船舶火灾时应利用广播系统,安定被困人员情绪,并在( )的组织引导下,有秩序的进行疏散,防止人员惊慌、拥挤和跳海。
- A.船方或消防人员
- B.船长
- C.船上工作员工
- D.消防员和公安民警
-
扑救船舶火灾疏散和抢救人员时,应首先抢救和疏散( ) 的人员,其次是下风方向和上层甲板人员。
- A.受火势烟雾威胁严重
- B.受明火威胁严重
- C.受浓烟威胁严重
- D.受大风大浪威胁严重
-
在船舶火灾扑救中,可以通过( )查明与核实被困人员数量、所处位置、燃烧物质性质、起火部位、火势蔓延方向等,同时还可以确定救人通道、 灭火进攻路线和灭火阵地的设置情况等。
- A.询问知情人
- B.外部观察和询问知情人
- C.内部侦察
- D.利用仪器观察
-
在船舶火灾扑救中,可以通过( )了解起火部位,燃烧范围、火势发展方向和人员被困、自然风力风向及有关爆炸、毒害危险等情况。同时要向船方人员了解对初期火灾的扑救等情况。
- A.内部侦查
- B.外部观察和询问知情人
- C.利用仪器观察
- D.询问知情人
-
飞机两侧机翼全部起火。应部署数辆消防车从飞机的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占据有利位置进行灭火。
- A.前面
- B.一侧
- C.两侧
- D.后面
-
船体为钢板制造,其热传导性能比较强。起火后( )分钟,温度可上升到?500-900度。
- A.5
- B.6
- C.9
- D.4
-
飞机一侧机翼上的发动机起火,消防车应从机翼前后两侧侧上风方向或( ),距机翼30m以外位置设置进攻阵地。
- A.侧上风
- B.下风
- C.上风
- D.侧下风
-
飞机在静止情况下,一侧机翼根部起火。消防车应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距机翼( )以外的处设置进攻阵地
- A.35m
- B.30m
- C.50m
- D.80m
-
扑救飞机火灾时,按照“( ),积极抢救人命”的战术要求,全力实施对遇险人员的救助行动。
- A.快慢结合
- B.以快制快
- C.稳中求快
- D.不紧不慢
-
扑救列车火灾时,水带的铺设方法。先从铁轨上铺一条供水线路应急供给前方用水,而后再从铁轨下掏洞使水带从( )穿过,替换铁轨上水带供水。
- A.铁轨下
- B.铁轨上
- C.铁轨旁边
- D.铁轨一侧
-
扑救飞机火灾时,飞机载有大量( ),货舱内也存有一定数量的可燃物品,如旅客行李和货运物品等。
- A.燃油
- B.汽油
- C.柴油
- D.天然气
-
油罐车发生火灾后,应( ),隔绝火焰与空气接触,使火焰熄灭。
- A.先冷却,同时利用封堵方法窒息或用水枪在火焰根部交叉射水。
- B.迅速切断电源,用水或其他灭火剂灭火。
- C.停机断电,用泡沫或雾状水灭火。
- D.强行隔离,用直流水枪进行扑救。
-
内燃机车内部主要有柴油机、燃油箱、发电机、电动机、配电箱和电器线缆等设备,扑救火灾时,应( )。
- A.迅速切断电源,用水或其他灭火剂灭火。
- B.停机断电,用泡沫或雾状水灭火。
- C.先冷却,同时利用封堵方法窒息或用水枪在火焰根部交叉射水。
- D.强行隔离,用直流水枪进行扑救
-
电力机车发生火灾后,应( )。
- A.迅速切断电源,用水或其他灭火剂灭火。
- B.停机断电,用泡沫或雾状水灭火。
- C.先冷却,同时利用封堵方法窒息或用水枪在火焰根部交叉射水。
- D.强行隔离,用直流水枪进行扑救。
-
扑救列车火灾时,乘客车厢是由金属和保温材料制成的,单层客车每节车厢定员( )人,车厢密闭性较强。
- A.120
- B.130
- C.140
- D.150
-
扑救列车火灾时,内燃机车装载大量的燃油,且行驶时速可达( )公里/小时,在行驶中发生事故,给乘客和货物造成一定的生命危险及经济损失。
- A.110-240
- B.125-240
- C.120-240
- D.120-245
-
扑救汽车火灾应利用附近( )和库内消火栓供水,若在偏僻地带单车着火,应就近使用天然水源。
- A.室内消火栓
- B.市政消火栓
- C.室外消火栓
- D.天然水源
-
扑救交通工具火灾,按照( )的原则组织救援。
- A.救人第一
- B.积极疏散
- C.有效控制火势
- D.先出水枪
-
托儿所、幼儿园属于( )。
- A.公众聚集场所
- B.人员密集场所
- C.歌舞游艺场所
- D.游乐场所
-
影剧院放映室发生火灾时,应当从放映室两侧房间设置水枪阵地,控制烟火和高温对( )的威胁。
- A.游艺活动室和舞台
- B.舞台的化妆室
- C.两侧房间和舞台
- D.两侧房间和观众厅
-
在扑救医院火灾时,疏散和救助被困人员首先要实施的方法是( )。
- A.利用应急广播系统,稳定被困人员情绪。
- B.组织患者之间互相救助。
- C.利用救生器材进行自救。
- D.先救助轻病患者,后救助重病患者。
-
对发生在影剧院舞台上的火灾,在扑救时应使用( )控制火势由舞台向观众厅蔓延,并从外部两侧适当部位,破拆进入闷顶堵截火势发展。
- A.喷雾水枪
- B.大口径水枪
- C.开花水枪
- D.直流水枪
-
扑救影剧院地下室火灾时,要部署灭火力量,保护电器设备、转台的旋转机构和道具,控制火势向( )发展。
- A.观众厅
- B.舞台
- C.放映室
- D.观众休息室
-
影剧院观众厅发生火灾时,在扑救时应在( )设置水枪阵地,堵截火势由闷顶内向舞台、放映室蔓延。
- A.观众厅内两侧
- B.闷顶内两侧
- C.屋顶外两侧
- D.闷顶外两侧
-
不属于地下工程火灾扑救战术措施的是( )。
- A.分段合击
- B.区域窒息
- C.内外结合
- D.重点突破
-
扑救影剧院火灾,如果在( )分钟内不能控制火势,就可能使火势发展到猛烈燃烧阶段。
- A.5-10
- B.10-15
- C.15-20
- D.20-25
-
钢质结构的影剧院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的作用下( )分钟即可失去承重能力,造成钢屋架的整体坍塌。
- A.5-15
- B.10-20
- C.20-30
- D.30-40
-
扑救医院火灾时,必须要坚持( )原则,集中兵力于火场主要方面。
- A.加强第一出动力量
- B.救人第一
- C.强攻近战,固移结合
- D.确保重点,减少伤亡
-
扑救相互毗连的大型商场火灾时,力量部署应以( )为主,并设立第二道防线。
- A.下风方向
- B.上风方向
- C.重要目标
- D.蔓延方向
-
在扑救多层商场火灾时,力量部署的顺序是( )。
- A.先着火上层、再着火层、后着火下层
- B.先着火层、再着火上层、后着火下层
- C.先着火下层、再着火上层、后着火层
- D.先着火层、再着火下层、后着火上层
-
扑救医院火灾时,整个救护行动要在( )指导下进行。
- A.火场指挥部
- B.消防指挥员
- C.战斗员
- D.医务人员
-
某商场发生火灾,燃烧面积为400m2,若火场灭火用供水强度为0.20L/S.m2,使用19mm水枪灭火有效射程为15m,火场灭火需用( )支水枪。
- A.10
- B.12
- C.14
- D.16
-
扑救地下商场火灾时,应当利用( )的战术措施,控制火势,消灭火灾。
- A.梯队进攻,内外夹击
- B.多点进攻,强攻近战
- C.梯队掩护,重点突破
- D.内外结合,重点突破
-
扑救地下商场火灾要按照( )的战术要求,积极疏散、救助被困人员。
- A.攻防并举、固移结合
- B.梯队进攻,内外夹击
- C.梯队掩护,重点突破
- D.内外结合,重点突破
-
扑救地下商场火灾时,前沿指挥所应设置在( )或消防控制室
- A.出入口处
- B.下风口处
- C.通风管道口处
- D.主攻入口处
-
不属于地下工程火灾扑救战术措施的是( )。
- A.分段合击
- B.区域窒息
- C.内外结合
- D.重点突破
-
扑救地下商场火灾时通常选择在( )实施进攻。
- A.上风向出入口
- B.下风向出入口
- C.通风口
- D.竖向管道井
-
( )灭火系统不应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应爆炸危险的场所及有超洁净要求的场所。
- A.二氧化碳
- B.七氟丙烷
- C.IG541
- D.热气溶胶预制
-
( )是指有可能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的火灾,爆炸、毒害等灾害事故的场所设施。
- A.消防重大危险源
- B.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
- C.人员密集场所
- D.大型化工企业
-
人员密集场所灭火器配置的危险等级多为( )。
- A.严重危险级
- B.中危险级
- C.轻危险级
- D.中、轻危险级
-
人员密集场所选配灭火器时,如选择干粉灭火器,应选用( )灭火器。
- A.碳酸氢钾
- B.碳酸氢钠
- C.磷酸铵盐
- D.碳酸氢铵
-
除规范有特殊规定外,人员密集场所一般要求每一个防火分区的安全疏散出口不应少于( )个。
- A.1
- B.2
- C.3
- D.4
-
在地下商场灭火救援中,疏散和抢救人员的基本顺序是( )。
- A.出入口处—袋形走道处—通道。
- B.袋形走道处—通道—出入口处。
- C.通道—袋形走道处—出入口处。
- D.出入口处—通道—袋形走道处。
-
担任控制和进攻的水枪,应以为主。实施掩护、冷却或排烟的水枪,应以为主。( )
- A.直流水枪;喷雾水枪
- B.喷雾水枪;直流水枪
- C.脉冲水枪;多功能水枪
- D.直流水枪;脉冲水枪
-
扑救油罐火灾时,对没有损坏的保温管道可不进行冷却,冷却重点应放在( )。
- A.管道
- B.罐壁
- C.阀门
- D.罐体内
-
炼油厂火灾要充分利用( )水枪和移动水炮进行全面冷却。
- A.小口径
- B.直流
- C.大口径
- D.喷雾
-
炼油厂装置区内的架空管道或装置起火,容易出现易燃可燃液体由上向下流淌的现象,形成( )。
- A.大范围火灾
- B.立体火灾
- C.爆炸
- D.轰然
-
液化石油气的燃烧温度可达( )摄氏度;爆炸时的火焰温度可达?2000摄氏度。
- A.1200
- B.1400
- C.1600
- D.1800
-
炼油厂在发生爆炸或燃烧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事态,会引起( ),造成爆炸与燃烧。
- A.轰然现象
- B.沸溢现象
- C.连锁反应
- D.喷溅现象
-
扑救油罐火灾时消防车尽量停在( )方向。
- A.上
- B.下
- C.左
- D.右
-
液化石油气降温和加压处理后成为液态,其密度约为水的( )。
- A.1/3
- B.1/2
- C.1/5
- D.1/6
-
扑救油罐火灾时对大面积地面流淌性火灾,采取( )分片消灭。
- A.用水稀释
- B.泡沫覆盖
- C.围堵防流
- D.干粉覆盖
-
泡沫液的准备量通常应达到一次灭火用量的( )倍,同时,准备一定数量的干粉灭火剂。
- A.3
- B.4
- C.5
- D.6
-
扑救油罐火灾危险时,可启动泡沫灭火装置,利用( )覆盖液面,防止油品蒸发引起爆炸。
- A.泡沫
- B.水
- C.沙土
- D.干粉
-
冷却油罐时冷却水要射至罐壁( )沿,要求均匀不留有空白点。
- A.上
- B.下
- C.侧
- D.中
-
油罐的冷却强度为燃烧罐( ),邻近罐0.35-0.7L/s.m2。
- A.0.6-0.8L/s.m2
- B.0.7-0.8L/s.m2
- C.0.8-0.9L/s.m2
- D.1-2L/s.m2
-
油罐内储存的油品分轻质油和重质油两大类。轻质油品如汽油、煤油等,密度小于( )。
- A.0.75kg/m3
- B.0.65kg/m3
- C.0.85kg/m3
- D.0.95kg/m3
-
重质油品具有( )特性对含有一定水分或有水垫层的重质油品储罐发生火灾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冷却控制,在其作用下就会使油品内的乳化水或油层下的水垫层产生过热蒸汽,而导致发生油品的沸溢或喷溅现象。
- A.热波
- B.热导
- C.蒸发
- D.液化
-
油气分离装置发生火灾时,水枪阵地不得设在( )。
- A.开放式油池上部
- B.封闭式分油池上部
- C.开放式油池下部
- D.封闭式分油池下部
-
油罐按建造的材质分( )和非金属油罐。
- A.金属油罐
- B.钢制油罐
- C.铅制油罐
- D.复合型油罐
-
扑救炼油厂火灾必须落实参战人员( )的个人装具和必要的安全措施。
- A.防辐射
- B.防电
- C.防穿刺
- D.防高温、防毒气
-
用( )或蒸汽驱散、稀释可燃易燃气体。
- A.泡沫
- B.干粉
- C.喷雾水
- D.送风
-
对受火势威胁或热辐射作用的临近设备和装置,及时采取关阀( )、降压、放空、导流等措施,消除爆炸危险辅助控制火势。
- A.断料
- B.堵截
- C.分割
- D.围歼
-
炼油厂设备在火场上受热辐射、热传导作用和导流抽液时,产生( )现象,极易引起其他设备的爆炸。
- A.回火
- B.燃烧
- C.爆燃
- D.变形
-
炼油厂大多数生产设备处在( )。
- A.露天
- B.室内
- C.山上
- D.郊区
-
液化石油气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范围( )时,遇明火极易发生爆炸。
- A.5%-10%
- B.2.5%-10%
- C.4.5%-10%
- D.1.5%-10%
-
心理训练方法通常以中队为单位,由中队长或( )组织实施。
- A.指导员
- B.代理排长
- C.班长
- D.装备技师
-
心理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不包括:( )
- A.讲授法和灾害现场模拟训练
- B.实地训练.夜间训练和高空训练
- C.政治思想和条令条例教育
- D.技能训练
-
战斗状态对消防人员的心理产生多种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 A.战斗开展比较顺利时,容易产生麻痹心理;
- B.战斗受阻时,容易产生急躁心理;
- C.当几次进攻.多次努力都未能奏效时,容易产生泄气情绪。
- D.当进攻出现阶段性胜利时,容易产生沮丧心理。
-
( )是指有意识的对受训人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进行影响和调节的活动过程。
- A.体能训练
- B.心理训练
- C.技能训练
- D.综合训练
-
操作练习是在( )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操作要领的过程,使受训者经过操作练习,掌握操作技巧和操作要领,达到熟练操作的训练效果。
- A.中队长
- B.指导员
- C.教练员
- D.安全员
-
常用的训练方法不包括:( )
- A.理论讲授
- B.示范作业
- C.个人练习和班(组)练习
- D.团队练习
-
理论学习一般按理论备课.课目宣布.( )理论讲授.作业考核的程序进行。
- A.预习教材
- B.阅读教材
- C.精读教材
- D.复习教材
-
救护训练通畅以班(组)中队为单位,由( )组织实施。
- A.中队长
- B.指导员
- C.代理排长
- D.装备技师
-
现场救护训练的目的不包括:( )
- A.挽救伤员的生命
- B.防止伤情恶化
- C.减轻伤痛,预防并发症
- D.是伤员的身体素质增强
-
训练能力下降与海拔高原的升高呈明显的( )关系。
- A.正比
- B.反比
- C.不相关
- D.其他
-
( )是实施业务训练的重要基础
- A.训练动员
- B.训练保障
- C.训练实施
- D.训练讲评
-
平原人快速进入高原初的( ) 内,肺活量降低,但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并与潮气量无关。
- A.1-3
- B.3-6
- C.6-9
- D.9-67
-
海拔增高,大气透明度加大,通常每升高100m,紫?外线强度增加( )%,因而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度高,在紫外线长期作用下,颜面等暴露部位尤其是颧骨区出现日照性皮炎或红斑及色素沉着。
- A.0.3
- B.1.3
- C.2.3
- D.3.3
-
海拔愈高,空气愈稀薄,大气压力随之降低,大气中的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也因此下降,造成供氧不足的缺氧状态。如海拔3000米.4000米.5000米肺泡氧分压分别降低至海平面水平的55、6%.( )%和32.0%。
- A.22.7
- B.32.7
- C.42.7
- D.52.7
-
高原缺氧地区是指海拔( )米及其以上地区。
- A.1000
- B.7500
- C.3000
- D.4000
-
高原缺氧训练在训练季节上,一般都安排在( )月份。
- A.1-3
- B.4-6
- C.6-8
- D.9-67
-
课前准备,是指在进行体能训练前对场地器材的检查和身体准备活动,准备活动通常( )分钟,冬季可适当延长时间,直到身体发热为止。
- A.10
- B.75
- C.30
- D.40
-
体能训练的要求不包括:( )
- A.合理安排
- B.严密组织
- C.科学施训
- D.力求实效
-
常用的训练方法不包括:( )
- A.讲授法和示范作业
- B.体会学习和连贯练习
- C.集体学习和评比竞赛
- D.奖励先进
-
体能训练通常以中队.班为单位,由( )组织实施。
- A.中队长
- B.指导员
- C.代理排长
- D.装备技师
-
体能训练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生理学
- B.运动学
- C.心理学
- D.体能训练的内容
-
《大.中队警官体能训练内容和标准》规定:营.副团职女警官立定跳远标准为( )米。
- A.1
- B.1.2
- C.1.5
- D.1.8
-
《大.中队警官体能训练内容和标准》规定:营.副团职男警官3分钟俯卧撑次数为( )个。
- A.75
- B.30
- C.40
- D.50
-
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班年度训练成绩综合评定标准为:及格—( )项成绩均为及格以上,或者本级年度合成训练成绩为良好以上,一项成绩为及格以上。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班年度训练成绩综合评定标准为:良好—本级年度合成训练成绩为优秀,其他两项成绩为及格以上,或者两项成绩为良好以上,( )项成绩为及格以上;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体能训练的特点不包括:( )
- A.广泛性
- B.经常性
- C.针对性和艰苦性
- D.趣味性和新奇性
-
下级单位(士兵)年度训练成绩综合评定标准为:及格—所有单位(士兵)训练成绩及格率不低于( )%;
- A.70
- B.80
- C.90
- D.100
-
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班年度训练成绩综合评定标准为:优秀—本级年度合成训练成绩为优秀,其他( )项成绩为良好以上,或者两项成绩为优秀,一项成绩为良好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下级单位(士兵)年度训练成绩综合评定标准为:优秀—所有单位(士兵)训练成绩均在良好以上,且优秀率不低于50%,或者所有单位(士兵)训练成绩均为及格以上,且优秀率不低于( )%;
- A.70
- B.80
- C.90
- D.100
-
下级单位(士兵)年度训练成绩综合评定标准为:良好—所有单位(士兵)训练成绩及格率不低于( )%,且优良率不低于50%;
- A.70
- B.80
- C.90
- D.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