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冶金工程师考试复习题及答案(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按照大型冶金企业应急体系中的职责分工,企业医疗机构的职责有两项,一是协助完成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二是协助完成现场医疗救护工作,参与建立急救站,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分类急救、运送和转院等工作。

    • 正确
    • 错误
  2. 班组长督促本班组的工人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不强令工作冒险作业,遵守劳动纪律,对本班组的安全生产负责。

    • 正确
    • 错误
  3.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在传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基础上,根据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借鉴国外现代先进安全管理思想,形成的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

    • 正确
    • 错误
  4. 按照大型冶金企业应急体系中的职责分工,工会的职责是负责对特殊照顾人群进行安抚和解释,协助完成人员安置工作。

    • 正确
    • 错误
  5. 各地要把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国家的现行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法律约束、技术示范、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等措施,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本质安全度。

    • 正确
    • 错误
  6. 更换台车作业,必须检查确认起重设备吊具完好,专人指挥,严禁带负荷换台车。

    • 正确
    • 错误
  7. 噪声损害的是劳动者的听力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噪声所导致的法定职业病是噪声聋和失眠。

    • 正确
    • 错误
  8. 煤气爆炸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物理性爆炸与化学性爆炸两大类。

    • 正确
    • 错误
  9. 粉尘侵入人身主要途径是皮肤。

    • 正确
    • 错误
  10.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

    • 正确
    • 错误
  11.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 正确
    • 错误
  12. 各类企业、包括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加强管理,做好基础基层工作,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 正确
    • 错误
  13. 高炉风口平台、炉身、炉顶等区域煤气泄漏、冷却壁损坏、炉皮开裂、炉顶设备装料系统、制粉喷煤系统及热风炉等重大危险部位和区域,应当处于受控安全状态。

    • 正确
    • 错误
  14. 冶金企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可根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如应急通讯信息工作小组、应急抢险工作小组、医疗救护工作小组、警戒保卫工作小组等。

    • 正确
    • 错误
  15. 控制噪声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着手,从控制噪声源、阻断传播途径、减少接触时间和加强个体防护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控制技术和措施。

    • 正确
    • 错误
  16.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安全生产,保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

    • 正确
    • 错误
  17. 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 正确
    • 错误
  18. 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应将中毒者迅速脱离危险区,并迅速切断煤气来源。

    • 正确
    • 错误
  19. 高频噪声的危害小于低频噪声。

    • 正确
    • 错误
  20. 建立应急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各应急部门、外部应急机构、上级政府等之间的通讯信息网络是应急抢险工作小组的职责。

    • 正确
    • 错误
  21. 群众参与监督是指工会组织和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社会舆论监督、工会群众监督的机制。

    • 正确
    • 错误
  22. 冶炼过程中涉及氧气、氢气、二氧化硫、氮气、氯气、氨气等气体的生产、储存、输送、使用,应当制定预防泄露、中毒、窒息、爆炸等防范制度,配置各种监控和防护设施,防范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监控和防护设施的配置和运行应当符合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

    • 正确
    • 错误
  23. 转炉冶炼,遇到炉内有积水时,必须停止冶炼,待积水蒸发、炉内钢渣变红后再动炉。

    • 正确
    • 错误
  24. 噪声作业是职工在产生工业噪声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噪声超过()的作业。

    • A.70dB(A)
    • B.80dB(A)
    • C.90dB(A)
  25. ()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A.工会
    • B.总经理
    • C.人力专员
    • D.团支部
  26. 氧气管道及液氧管道要可靠地接地,接地电阻小于()Ω。

    • A.1
    • B.4
    • C.8
    • D.10
  27. 连铸浇铸区,不应设()

    • A.事故钢水包
    • B.溢流槽
    • C.储油箱
    • D.中间溢流罐
  28.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综合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可划分为()响应等级

    • A.两个
    • B.三个
    • C.四个
  29. 主要负责人对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负有责任的,()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 A.终身
    • B.20年
    • C.10年
    • D.5年
  30. 《焦化安全规程》规定,各放散管应按所放散的气体、蒸气种类分别集中净化处理后方可放散。放散有毒、可燃气体的放散管出口应高出本设备及邻近建筑物()以上。可燃气体排出口应设阻火器。

    • A.4米
    • B.5米
    • C.6米
  31. 冶金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工作由有关安全生产()负责组织。

    • A.个人
    • B.协会
    • C.政府
    • D.工会
  32. 在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中,合理布置热源是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将热源布置在车间外,需要布置在车间内的,要布置在下风侧靠()的位置,以便于散热。

    • A.窗
    • B.门
    • C.柱子
  33. 企业全面负责是指()要依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切实做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

    • A.生产经营单位
    • B.企业
    • C.事业单位
    • D.个体组织
  34. 协助完成应急抢险工作,提出相关抢险方案和措施建议,提供技术指导是()的职责。

    • A.负责生产技术的部门
    • B.负责信息与内部协调的部门
    • C.负责安全保卫的部门
  35. 精炼向钢水喂丝时,线卷周围()m以内不应有人。

    • A.2
    • B.4
    • C.5
    • D.6
  36. 冶金企业标准化等级证书和牌匾由()安全监管总局统一式样。

    • A.县
    • B.市
    • C.国家
    • D.省
  37. 高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在()左右。

    • A.10%
    • B.30%
    • C.50%
  38. 以()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体系的法制基础和保障,也是企业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活动的依据

    • A.安全生产法律和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
    • B.劳动法
    • C.劳动合同法
  39.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具有其他保险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和优势,国家()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 A.鼓励
    • B.支持
    • C.要求
    • D.限制
  40. 我国最高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安全生产行政工作。

    • A.安监总局
    • B.省安监局
    • C.市安监局
    • D.乡安监所
  41. 生产性粉尘可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

    • A.自然粉尘
    • B.人工粉尘
    • C.混合性粉尘
  42. 清理矿槽积料时必须自上往下逐层进行,且每层高度不超过(B)mm。

    • A.0.5
    • B.1
    • C.1.5
    • D.2
  43. 对冶金生产各工序,按事故发生多少排序,辅助生产工序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

    • A.最高
    • B.最低
    • C.居中
  44. 高炉煤气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或遇明火及()℃左右的高温就会爆炸。

    • A.550
    • B.700
    • C.1300
    • D.1500
  45. 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 A.500m
    • B.300m
    • C.800m
  46. “管生产()管安全”。单位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做好安全生产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各项管理工作。

    • A.必须
    • B.可以
    • C.不必
    • D.有时
  47. “()”就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 A.安全第一
    • B.预防为主
    • C.综合治理
    • D.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