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核安全专业实务模拟试题(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核材料管制监督检查要求包括通过监督检查能有效地核实许可证持有单位是否有足够的措施确保核材料的安全与合法利用,防止()。

    • A.被盗
    • B.破坏
    • C.丢失
    • D.非法转移
    • E.非法使用
  2. 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指定的部门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 A.拟定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政策
    • B.统一协调核事故应急工作
    • C.组织制定和实施国家核事故应急计划
    • D.审查批准场外核事故应急计划,预案
    • E.适时批准进入和终止场外应急状态
    • F.提出实施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的建议
    • G.审查批准核事故公报、国际通报,提出请求国际援助的方案
  3. 铀矿开发利用单位,必须采取()措施,负责本单位放射性污染和化学物质污染的防治,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都门的监督管理,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污染后果承担责任。

    • A.安全防护
    • B.环保
    • C.控制
    • D.监管
    • E.技术
  4. 法国RCC-M规范规定,对于机械设备,()的设备定为M1类。

    • A.安装在安全壳外
    • B.安装在安全壳内
    • C.要求能承受地震和设计基准事故后的环境工况
    • D.要求在事故期间和事故后保持动作功能
    • E.要求能承受地震载荷
  5. 造成核材料的不平衡差,MUF的原因来自核材料平衡区中()。

    • A.记录报告系统的失效
    • B.所有测量造成的误差
    • C.盘存测量产生的错误
    • D.可能产生的非法转移
    • E.错误的衡算计算方法
  6. 铀富集厂工艺主机内部沉积的铀水混合物达到一定条件时,则有可能发生核临界事故。铀积累可因()引起。

    • A.UF6泄露
    • B.水解反应
    • C.局部冷凝
    • D.金属腐蚀
    • E.氟油溶解
  7. 核安全设备活动的资格许可分为()许可。

    • A.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
    • B.单位资质
    • C.单位资格
    • D.人员资质
    • E.人员资格
  8. 当核动力厂的安全水平(),但预计事件的后果仅限于场区的局部区域,不会对场外产生威胁。核动力厂应进入厂房应急状态。

    • A.处于不确定状态
    • B.可能有明显降低
    • C.有实际的明显降低
    • D.有潜在的较大的降低
    • E.有实际的较大的降低
  9.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国际惯用的对核材料()的纵深防御思想,对核材料进行管制。

    • A.保护
    • B.看住
    • C.发觉
    • D.追回
    • E.应急
  10. 核安全电气设备包括执行核安全功能的()。

    • A.传感器,包括探洌器和变送器
    • B.电缆
    • C.机柜,包括机箱和机架
    • D.控制台屏
    • E.显示仪表
    • F.应急柴油发电机组
    • G.蓄电池,组
    • H.电动机
    • I.阀门驱动装置J:电气贯穿件
  11. 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许可证申请单位必须具有近五年内完整的核设施中非核级同种设备制造业绩,并提供合同、完工报告、采购方验收报告等证明文件。

    • A.设计
    • B.建造
    • C.安装
    • D.焊接
    • E.无损检验
  12. 在安全评价时分析过的事故中,预计其辐射后果不会超越出()的局部区域的那些事故会导致核动力厂厂房应急状态。

    • A.堆芯
    • B.一回路压力边界
    • C.厂房
    • D.场区
    • E.场外
  13. 下列属于间接使用核材料的有()。

    • A.天然铀
    • B.贫化铀
    • C.低富集度铀
    • D.钍
    • E.氚
  14. 铀矿生产单位在建设前期,应当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编制()。

    • A.矿山建设土地复垦方案
    • B.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 C.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D.矿山生产安全与评价报告、安全专篇,矿山职业安全预评价报告、职业卫生评价报告及其专篇
    • E.企业建造有铀尾矿库的,还要编制尾矿库安全评价报告
  15. 核燃料加工、处理设施的放射性工作场所要分为()。

    • A.防火区
    • B.控制区
    • C.监督区
    • D.隔离区
    • E.密封区
  16. 针对最容易发生的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事故,可以将事故,事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下列对于事故早期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持续贯穿整个阶段
    • B.对人的主要辐射危害来自吸入烟羽中的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性烟羽的外照射
    • C.防护行动的决策主要依据设施或事故,事件现场的状况分析与剂量预估
    • D.此时可用于决策的环境监测数据可能不多,也不够充分
    • E.如果可能,应实施预防性防护行动
  17. 核动力厂的在役检查的目的是有必要检查核电厂系统和部件,以()。

    • A.找出可能的损伤
    • B.找出存在的损伤
    • C.判断对核电厂继续安全运行是否可接受
    • D.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 E.是否有必要采取补救措施
  18. 核准颁发核材料许可证前的检查包括()。

    • A.核材料管制的组织机构、权限和职责范围
    • B.核材料衡算管理和实物保护人员的配备、资格要求及培训情况
    • C.按质保大纲的要求,制定了核材料管制一切活动的质保程序
    • D.材料衡算管理,包括核材料平衡区的划分实物盘存的计划和程序记录和报告系统以及分析测量系统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 E.实物保护的技防措施包括警卫和守护、实体屏障、消防及技防设施的完整性、可靠性等
    • F.核材料衡算测量系统和实物保护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19. 针对最容易发生的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事故,可以将事故,事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下列关于事故中期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性物质的大气释放已停止
    • B.主要的辐射危害来自沉积的放射性物质
    • C.关心的照射途径是地面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污染的食物和水的摄入,以及地面放射性沉积物再悬浮引起的吸入
    • D.已可能获得有关放射性沉积物造成的外照射水平以及食物、水、空气等环境介质的污染水平的环境监测数据,沉积物的放射学特性也可能被确定
    • E.此时的防护行动决策已可以依据环境监测数据作出
  20. 核材料和核设施实物保护由软件和硬件部分组成,下列属于实物保护的硬件部分的是()。

    • A.设施设计
    • B.实体屏障
    • C.探测与报警复核系统
    • D.出入口控制
    • E.人防措施
  21. 为了能及时发现核材料丢失,需要根据核材料()规定衡算周期。

    • A.性质
    • B.类型
    • C.总量
    • D.活度
  22. 由()组织编制的国家核事故应急计划,预案是统领全国核事故应急工作的纲领性工作文件,由()批准生效。

    • A.国家核安全局国务院
    • B.国家核安全局国家主席
    • C.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务院
    • D.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家主席
  23.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铀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

    • A.县
    • B.市
    • C.省
    • D.省、市
  24. 当核动力厂的安全水平有实际的或潜在的较大的降低,但预计事件的后果仅限于场区的局部区域,不会对场外产生威胁。核动力厂应进入()状态。

    • A.应急待命
    • B.厂房应急
    • C.场区应急
    • D.场外应急
  25. 设计工况下承压容器的设计内压和其他设计机械载荷产生的一次总体薄膜应力,距离容器断裂失效至少还有()以上的裕度。

    • A.25%
    • B.30%
    • C.50%
    • D.60%
  26. 实物保护系统的响应包括()部分。

    • A.2
    • B.3
    • C.4
    • D.5
  27. 我国将核承压设备的质量监管正式纳入核安全监管的范围是在()年。

    • A.1984-1985
    • B.1986-1987
    • C.1990-1991
    • D.1992-1993
  28. 作为许可证持有者,营运单位必须对核动力厂的安全运行负()责任。

    • A.安全
    • B.全面
    • C.管理
    • D.领导
  29.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核动力厂对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mSv。

    • A.2
    • B.5
    • C.10
    • D.15
  30. 实物保护系统的响应功能的有效性量度是响应部队的()。

    • A.反应时间
    • B.截住部位
    • C.战斗能力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31. 在铀燃料循环加工设施中,铀转化工厂将精制天然铀产品转化为()作为铀浓缩工厂的供料。

    • A.UF4
    • B.UF6
    • C.UO2
    • D.UO3
  32. 核安全设备活动单位的质量保证大纲要报()审核,审评认可。

    • A.国务院
    • B.国家环境保护部门
    • C.国家核安全部门
    • D.核设施营运单位
  33. 民用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必须有足够的措施保证(),保证安全运行,预防核事故,()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

    • A.安全缓解
    • B.安全限制
    • C.质量缓解
    • D.质量限制
  34. 民用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必须保障工作人员、群众和环境不致遭到超过()的辐射照射和污染,并将辐射照射和污染减至可以合理达到的()的水平。

    • A.安全限值尽量低
    • B.安全限值最低
    • C.国家规定限值尽量低
    • D.国家规定限值最低
  35. 宣布应急待命后,核动力厂有关工作人员处于()状态。

    • A.待命
    • B.戒备
    • C.准备
    • D.响应
  36. 只有在连续发生多重故障,包括操纵员失误,使核电厂长期失去(),才会导致严重事故。

    • A.电源
    • B.热阱
    • C.控制
    • D.密封
  37. 纵深防御的第()层次要求设置在安全分析中确定的专用系统,并制定运行规程以防止或尽量减小假设始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害。

    • A.1
    • B.2
    • C.3
    • D.4
  38. 《进口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规定》编号为()。

    • A.HAF601
    • B.HAF602
    • C.HAF603
    • D.HAF604
  39. 确定核动力厂应急计划区时所考虑的事故及其源项应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讨论
    • B.评价
    • C.认可
    • D.审批
  40. ()为核材料衡算管理、为核材料衡算系统的核查提供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和数据。

    • A.衡算计算方法
    • B.衡算计算评价
    • C.监督检查大纲
    • D.记录报告系统
  41. ()是铀镭系、锕铀系的母体,并按各自的衰变规律放射出α、β、γ三种放射线。

    • A.铀
    • B.钍
    • C.镭
    • D.锕
  42. 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指定的部门负责,其主要职责包括审查批准()核事故应急计划,预案。

    • A.场内
    • B.场区
    • C.场外
    • D.B和C
  43. 核动力厂的工程安全设施可能严重失效,安全水平发生重大降低,事故后果扩大到整个场区,但除了场区边界附近,场外放射性照射水平不会超过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应进入()状态。

    • A.应急待命
    • B.厂房应急
    • C.场区应急
    • D.场外应急
  44. 设计一个有效的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实物保护系统,应确定确定设计基准威胁(DBT),DBT主要是()问题。

    • A.技术
    • B.政治
    • C.社会
    • D.B和C
  45. 到2011年年底为止,世界商用核动力厂发生过()次严重事故。

    • A.2
    • B.3
    • C.4
    • D.5
  46. 对某些核安全设备,抗震鉴定可以通过分析计算来迸行,但分析计算的()必须是可靠的、有足够精确度的,且得到有关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认可。

    • A.方法
    • B.过程
    • C.能力
    • D.软件
  47. 对于核安全设备抗震鉴定,设备样机制造出来后,若通过动态特性探查确定样机一阶自振频率()Hz,则判断该设备为柔性设备,必须上抗震台进行模拟地震动力试验。

    • A.33
    • B.≤33
    • C.33
    • D.≥33
  48. 核设施应急()区就是在核设施周围建立的制定有核事故应急计划、并预计采取核事故应急对策和应急防护措施的区域。

    • A.计划
    • B.行动
    • C.防护
    • D.响应
  49. 核动力厂进入厂房应急状态,营运单位应按照通知程序向()报告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 A.主管部门
    • B.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地方政府
    • D.以上三者均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