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上午部分模拟题(四)
-
第60题: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疲劳计算采用容许应力幅法时,下列( )部位可不计算疲劳。
- A.简支实腹吊车梁的下翼缘板
- B.简支桁架式吊车梁端压杆
- C.简支桁架式吊车梁端拉杆
- D.简支桁架式吊车梁下弦杆
-
第58题:关于预应力构件有如下几种意见,试判断其中( )项正确,并简述其理由。
- A.预应力构件有先张和后张两种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预应力损失值的计算方法相同
- B.预应力构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较差,所以可用于非地震地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和8度的地区;若设防烈度为9度的地区采用时,应有充分依据,并采取可靠的措施
- C.假定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区有两根预应力框架梁,一根采用后张无黏结预应力,另一根采用后张有黏结预应力;当地震发生时,二者的结构延性和抗震性能相同
- D.某8度抗震设防地区,在不同抗震等级的建筑中有两根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其抗震等级分别为一级和二级;按规范规定,两根梁的预应力强度比限值不同.前者大于后者
-
第59题: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疲劳计算采用容许应力幅法时,下列( )部位可不计算疲劳。
- A.简支实腹吊车梁的下翼缘板
- B.简支桁架式吊车梁端压杆
- C.简支桁架式吊车梁端拉杆
- D.简支桁架式吊车梁下弦杆
-
第56题:若已知上柱的偏心距增大系数η=1.12,初始偏心距ei=495mm,则上柱截面按对称配筋计算的一侧纵向钢筋面积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 A.605 mm2
- B.953 mm2
- C.724 mm2
- D.890 mm2
-
第57题:若已知下柱为大偏心受压,截面中和轴通过腹板,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点的距离e=800mm,则下柱截面的一侧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面积与下列 ( )项数值最为接近(注:计算时不考虑工字形翼缘的斜坡面积,最小配筋面积应为计算配筋面积与按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面积中取较大值)。
- A.305 mm2
- B.453 mm2
- C.360 mm2
- D.410 mm2
-
第53题:假定横梁在曰点处的做法如图所示,当对柱AB进行强度验算时(截面无孔洞削弱),其最大正应力与( )项数值相近。
- A.177.3N/mm2
- B.190.4 N/mm2
- C.204.6 N/mm2
- D.213.5 N/mm2
-
第55题:若已知上柱长Hμ=3.6m,则上柱的偏心距增大系数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 A.1.05
- B.1.10
- C.1.16
- D.1.13
-
第54题:当对柱AB进行平面外稳定性验算时,其最大正应力应与( )项数值相近。 提示:在验算中所用到的96,可用规范中所给出的近似公式。
- A.170.7 N/mm2
- B.181.2 N/mm2
- C.192.8 N/mm2
- D.204.3 N/mm2
-
第51题:假定横梁在曰点处仍采用托板支座与柱连接(托板刨平顶紧),但梁的支座端板攻用8.8级的高强度螺栓与局部加厚的柱翼缘板相连,其螺栓布置仍如题18图所示,应筵用( )项公称直径的螺栓方为正确。
- A.M20
- B.M24
- C.M22
- D.M27
-
第52题:柱AB在刚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与( )项数值接近。
- A.4.20m
- B.3.50m
- C.3.05m
- D.2.45m
-
第50题:假定横梁在B点处采用托板支座与柱连接(托板刨平顶紧),梁的支座端板用c级普通螺栓(3号钢)与局部加厚的柱翼缘板相连,其螺栓布置如下图所示。应选用( )项公称直径的螺栓方为正确。 提示:连接处的弯矩设计值近似取B点的弯矩值,并假定中和轴在底排螺栓线上。
- A.M20
- B.M22
- C.M24
- D.M27
-
第49题:当对横梁进行强度验算时,B点截面的最大剪力与( )项数值接近。
- A.61.7N/mm2
- B.55.1N/mm2
- C.48.5N/mm2
- D.68.3N/mm2
-
第48题:当对横梁进行强度验算时,如其中的轴心力略去不计,BC段内的最大弯曲应力与( )项数值相近。
- A.166.5N/mm2
- B.174.3N/mm2
- C.183.0N/mm2
- D.196.3N/mm2
-
第46题:若已知荷载设计值Q2=150kN/m,则使用阶段的托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规范公式7.3.8)验算时公式右端的剪力值与( )项数值最为接近。
- A.149.2kN
- B.150.59kN
- C.181.88kN
- D.167.38kN
-
第47题:施工阶段托梁的弯矩及剪力设计值承载力为( )。
- A.54.27kN·m,39.7kN
- B.72.35kN·m,118.92kN
- C.65kN·m,45.6kN
- D.54.27kN·m,72.35kN
-
第43题:墙梁跨中截面的计算高度h与( )项数值最为接近。
- A.5375mm
- B.515mm
- C.5335mm
- D.5450mm
-
第44题:若已知墙梁计算跨度Q2=5150mm,则规范公式7.3.6.1中,公式右端的值与( )项数值最为接近。
- A.72.35kN·m
- B.66.5kN·m
- C.68.92kN·m
- D.78.95kN·m
-
第42题:已知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且经调整后的底层内柱上下端弯矩设计值分别为Mt=450kN•m,Mb=280kN•m,剪切面满足规范的规定,剪跨比λ=3,轴力设计值为N=1300kN,则柱内箍筋的Asv/s的计算值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 A.O.358mm
- B.0.526mm
- C.1.151mm
- D.0.425mm
-
第41题:
- A.300.2kN·m,311.8kN·m
- B.250.kN·m,260kN·m
- C.311.8kN·m,300.2kN·m
- D.330.5kN.m.300.2kN·m 如题图所示,二层中柱节点处考虑地震作用参与组合后的梁端、柱端弯矩设计值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