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冲刺试卷(4)
-
以下属于以预防职业病为目的劳动防护用品是( )。
- A.防酸碱用品
- B.防放射用品
- C.防毒用品
- D.防噪声用品
- E.防尘用品
-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 )。
- A.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 B.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 C.弥补安全管理中的缺陷
- D.改善工作环境
- E.克服人的缺点
-
事故发生后,生产经营单位向政府部门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单位的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 )和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 A.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 B.初步估计的间接经济损失
- C.已经采取的措施
- D.现场调查情况
- E.事故处理情况
-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事故调查组除要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应( )。
- A.认定事故的性质
- B.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 C.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D.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 E.执行事故责任追究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行政法规层次主要包括( )。
- A.《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 B.《安全生产法》
- C.《劳动法》
- D.《产品质量法》
- E.《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 )。
- A.人的不安全行为
- B.物的不安全状态
- C.管理上的缺陷
- D.自然灾害
- E.环境变化
-
安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和评价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在进行安全评价时,通常要选用不同的安全评价方法。安全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
- A.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
- B.按评价的推理过程分类法
- C.按评价对象分类法
- D.按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分类法
- E.按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法
-
组织准备的特定任务包括( )。
- A.开展预警分析和对策行动的组织保障活动
- B.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
- C.整个预警机制的运行制定及实施的制度、标准、规章
- D.为预控对策的实施提供有保障的组织环境
- E.为事故状态时的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
-
统计图的类型有( )。
- A.条图
- B.线图
- C.半对数线图
- D.直方图
- E.饼形图
-
应急管理进入现场恢复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及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 A.宣布应急结束
- B.撤离和交接
- C.恢复生产生活
- D.疏散相关人员
- E.污染物收容
-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 )。
- A.失误——安全功能
- B.技术——安全功能
- C.规划——安全功能
- D.设备——安全功能
- E.故障——安全功能
-
系统原理中的封闭原则是指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 )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活动。
- A.管理理念
- B.管理内容
- C.管理过程
- D.管理手段
- E.管理活动
-
统计表的基本要求包括( )。
- A.标题位置在表格的最上方,应包括时间、地点和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 B.标目所表达的性质相当于“变量名称”,要有单位
- C.线条不宜过多,一般三根横线条,不用竖线条
- D.备注表中用“六”标出,再在表的下方注出
- E.标题要概括图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标题一般写在图形的下端中央
-
安全生产投入主要用于以下( )方面。
- A.建设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如防火工程、通风工程等
- B.增设新安全设备、器材、装备、仪器、仪表等以及这些安全设备的日常维护
- C.重大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按国家标准为职工配备劳动保护用品
- D.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其他有关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如用于制定及落实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 E.职工公会活动、休养等各项支出
-
预警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网、中央处理系统和信息判断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发挥自身功能,完成预警的作用。下列各项功能,属于预警信息系统功能的是( )。
- A.完成将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的转换
- B.评价导致事故发生的人、机、环、管等方面的因素
- C.采用各种监测手段进行监控
- D.根据具体警情确定控制方案
-
安全评价按照实施阶段不同可以分为( )。
- A.安全预评价
- B.安全验收评价
- C.安全现状评价
- D.专项评价
- E.专项验收评价
-
事故调查处理的最终目的是预防和( )事故。
- A.减少
- B.杜绝
- C.控制
- D.掌握
-
根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评价按照实施阶段的不同分为安全预评、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现状评价。属于安全预评价的是( )。
- A.在项目建成正式投产试生产的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
- B.在建设项目竣工和正式生产运行后进行的以安全管理“三同时”为主的检查性评价
- C.对建设项目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的评价
- D.对在用生产装置某一特定性能进行的评价
-
安全预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评价报告应包括:①目的;②概况;③评价依据;④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⑤安全评价方法选择;⑥评价单元的划分;⑦安全对策措施建议;⑧安全评价结论等内容。下列安全预评价报告内容的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 D.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工伤事故分为20类。按此标准,下列工伤事故中,属于物体打击伤害的是( )。
- A.建筑物坍塌,员工被水泥板砸伤
- B.员工不慎坠落,撞击到脚手架导致死亡
- C.起吊的重物脱落,将员工击伤
- D.脚手架上坠落的钢筋击中一名员工头部,导致其死亡
-
企业安全的教育中的“三级教育”是指( )。
- A.法规教育、生产教育、技术教育
- B.学徒教育、上岗教育、带班教育
- C.安全生产的厂级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
- D.班前教育、期间教育、班后教育
-
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经常提到现场作业要杜绝的“三违”现象是指( )。
- A.违章操作、违章检修、违反劳动纪律
- B.违章指挥、违反指令、违反操作规程
- C.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 D.违章操作、违章检修、违反操作规程
-
预警系统应能全面收集与事故相关的各类信息,进行安全生产的风险分析,据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过程地分析事故征兆的发展态势,这体现了安全生产预警与其他预测工作不同特征的( )。
- A.快速性
- B.准确性
- C.公开性
- D.完备性
-
从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到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这一观点是包括在( )中的。
- A.系统安全理论
- B.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 C.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D.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根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安全标志管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由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书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标识两部分组成。安全标志证书由( )监制。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B.国家特种设备管理局
- C.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D.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
-
目前我国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主要有两项制度:一是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二是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 )、修理、改造7个环节全过程一体化的监察制度。
- A.生产
- B.销售
- C.检验
- D.报废
-
( )是人体摄人生产性毒物的最主要、最危险的途径。
- A.呼吸道
- B.消化道
- C.皮肤
- D.眼睛
-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 )日。
- A.60
- B.70
- C.80
- D.90
-
某乙烯化工有限公司贮料区的油储罐泄露引发大火,10个储有轻烯原料,10个储有石蜡,油储罐被烧毁,无人员伤亡,但造成41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事故调查报告应该由( )批复。
- A.县级人民政府
- B.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国务院,
-
目前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公正公开和分级管辖的原则。
- A.严刑厉法
- B.四不放过
- C.三不放过
- D.五不放过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是( )。
- A.安全机构负责人
- B.管理者代表
- C.主要负责人
- D.党政负责人
-
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 )以上,二级危险源在( )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 )以上。
- A.A级、8级、D级
- B.A级、8级、C级
- C.B级、C级、D级
- D.C级、D级、E级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下列事故中,不属于该20类工伤事故的是( )。
- A.物体打击
- B.淹溺
- C.尘肺病
- D.瓦斯爆炸
-
成为各类突发重大事故的应急基础是( )。
- A.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
- B.事故应急预案
- C.制定应急预案
- D.风险防范意识
-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向( )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 A.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
- B.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 C.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
-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核心是( )。
- A.安全生产标准化
- B.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 C.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 D.安全生产责任制
-
甲是某面粉厂的总经理,1年前经培训考核取得了安全培训合格证。按照有在规定,现在甲需要进行12学时的安全生产管理再培训。下列培训内容,属于再培训重点内容的是( )。
- A.面粉粉尘危害知识
- B.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 C.公司安全规章制度
- D.预防面粉粉尘爆炸新技术
-
某建筑工人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后,仍然未戴安全帽就进入现场作业施工。从事故隐患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属于( )。
- A.人的不安全行为,属于一般事故隐患
- B.物的不安全状态,属于一般事故隐患
- C.人的不安全行为,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 D.物的不安全状态,属于重大事故隐患
-
安全验收评价是为安全验收进行的技术准备,最终形成的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将作为建设单位向政府( )申请建设项目的安全验收审批的依据。
- A.安全生产监察管理机构
- B.安全生产委员会
-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
-
某化工厂有一-个需照明的易燃易爆品仓库,另有锅炉、厂内机动车辆、货运简易升降机若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该厂需要强制性检查的设备是( )。
- A.锅炉、运输设备、货运简易升降机
- B.易燃易爆品、锅炉、厂内机动车辆、仓库内的防爆电器
- C.厂内机动车辆、锅炉、货运简易升降机、仓库内的防爆电器
- D.易燃易爆品、锅炉、货运简易升降机、仓库内的防爆电器
-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较大及以上事故报告后,要在( )h内报送至安全监总局(调度统计司)。
- A.24
- B.12
- C.2
- D.1
-
下列选项中,( )不是信息辨伪的方法。
- A.不利性反证
- B.反证性分析
- C.归纳统计法
- D.进行事理分析
-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 )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 A.作业环境
- B.卫生环境
- C.高温环境
- D.电离环境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于( )颁布。
- A.2003年2月10日
- B.2003年6月1日
- C.2002年1月28日
- D.2002年4月6日
-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 )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 A.经过评估
- B.存在
- C.可导致事故发生
- D.不容忽视
-
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 )。
- A.偶然性
- B.必然性
- C.相关性
- D.因果关系
-
地区安全评价类统计指标体系包括死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重大事故死亡人数、特大事故起数、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特别重大事故起数、特别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死产率、十万人死亡率。
- A.重大事故起数
- B.失踪人数
- C.轻伤人数
- D.重大事故万时率
-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学时。
- A.48;32
- B.48;16
- C.32;15
- D.64;32
-
20世纪50年代,以( )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式、模式、思想、理论基本形成。
- A.研究劳动安全卫生
- B.劳动安全卫生法规
- C.系统安全理论
- D.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依法对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进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 A.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 B.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 C.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 D.煤矿安全检查机构
-
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分为,接警、( )、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
- A.响应级别确定
- B.应急响应
- C.人员调派
- D.警报汇总上交
-
在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是对系统原理的( )的应用。
- A.反馈原则
- B.封闭原则
- C.整分合原则
- D.动态相关性原则
-
特种防护用品必须具有“三证”和“一标志”,具体是指( )。
- A.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
- B.生产许可证、产品出厂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标志
- C.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防伪标志
- D.产品保修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出厂证和安全标志
-
某石化企业组织有关安全技术人员对催化裂化装置存在的火灾、爆炸等事故隐患进行安全评价,本次安全评价属于( )。
- A.消防现状评价
- B.安全现状评价
- C.安全验收评价
- D.专项安全评价
-
所有单位主要负责人( )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
- A.每3个月
- B.每6个月
- C.每年
- D.每2年
-
某乙烯化工有限公司储料库发生火灾事故,无人员伤亡,但造成6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该事故调查报告应由( )批复。
- A.省级人民政府
-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县级人民政府
- D.国务院
-
职业中毒分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三种病型。下列选项中,属于慢性中毒的是( )。
- A.毒物一次性大量进入人体
- B.毒物长期或少量进入人体
- C.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
- D.接触毒物无症状,但尿检超标
-
不属于为防止事故发生而采用的安全技术措施是( )。
- A.隔离与屏蔽
- B.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
- C.疏散和救援
- D.消除危险源
-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 )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B.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 C.国务院
- D.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
国务院2007年4月9日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 )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 A.间接经济损失
- B.直接经济损失
- C.人身伤害
- D.物资损失
-
应急救援演练有多重分类方法,按照演练目的和作用分类可以分为检验性演练、研究型演练、( )。
- A.实战性演练
- B.功能性演练
- C.示范性演练
- D.综合性演练
-
预警管理系统的组织构建是本着“( )”的原则进行的系统组织重构。
- A.四不放过
- B.以人为本
- C.合理有效
- D.效能统一
-
在高速运转的机械飞轮外部安装防护罩,属于( )安全技术措施。
- A.限制能量
- B.隔离
- C.故障设计
- D.设置薄弱环节
-
根据预警指标的内在特点和对指标信息的掌握程度,可以采取的预警方法是( )。
- A.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
- B.指数预警、单项预警、综合预警
- C.简单预警、复杂预警、因素预警
- D.指标预警、因素预警、复杂预警
-
计数资料可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对数计算、二项分布和( )。
- A.X3检验
- B.X2检验
- C.X1检验
- D.X4检验
-
集中趋势是指( )中频数分布表现为频数向某一位置集中的趋势。
- A.分布表
- B.统计图
- C.数据
- D.频数表
-
下列关于技术监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包括对用人单位现有防护措施与设施完好率、使用率的监察
- B.包括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质量、配备与使用的监察
- C.包括对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危害性较严重的作业场所和特殊工种作业的监察
- D.包括对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不安全行为,严肃纠正和处理
-
接触煤尘的作业人员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中,接触煤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需要进行( )年一次的检查。
- A.3
- B.5
- C.6
- D.9
-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权威性、强制性和( )。
- A.普遍适用性
- B.普遍约束性
- C.持续改进性
- D.社会规范性
-
上级政府可以调查下级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不包括( )。
- A.事故性质恶劣、社会影响较大的
- B.同一地区连续频繁发生同类事故的
- C.社会和群众对下级政府调查的事故反响十分强烈的
- D.事故调查可以做到客观、公正的
-
根据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标准,职业接触限值分为( )四类。
- 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
- B.平均浓度、时间加权浓度、短时间浓度、最高浓度
- C.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瞬间接触最高浓度
- D.时问加权平均浓度、短时间接触平均浓度、最高浓度、超限倍数
-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列类型的企业中,不属于强制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是( )。
- A.矿山企业
- B.建筑施工企业
- C.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 D.汽车制造企业
-
为了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阀,在工业锅炉设计上,工程设计人员采用了两个安全阀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理念属于( )。
- A.安全隔离
- B.个体防护
- C.设置薄弱环节
- D.逐渐泄压
-
紫外线主要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可以引起( )。
- A.白内障
- B.放射性肿瘤
- C.电光性眼炎
- D.近视眼
-
安全是相对的,当风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则认为是安全的。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
- A.因果连锁理论
- B.系统安全理论
- C.扰动起源理论
- D.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针对危险分析所确定的主要危险,明确应急救援所需的资源,列出可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不包括在内的是( )。
- A.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
- B.应急策划时,应列出国家、省、地方涉及应急的各部门的职责要求以及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文件,以作为预案编制和应急救援的依据和授权
- C.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
- D.各类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情况
-
按演练方式不同,应急演练可分为( )三种类型。
- A.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
- B.专业演练、战术演练和基础演练
- C.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战术演练
- D.功能演练、实战演练和全面演练
-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 )的监控预警系统。
- A.实时
- B.完整
- C.完善
- D.具体
-
以下( )不属于外部环境预警系统。
- A.自然环境变化的预警
- B.政策法规变化的预警
- C.技术工艺、装备等物的因素变化预警
- D.设备管理预警
-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规定,储罐区汽油和煤油的临界量分别为20t和1OOt。下列储罐区,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是( )。
- A.一个1Ot的汽油储罐和一个20t的煤油储罐
- B.一个1Ot的汽油储罐和一个40t的煤油储罐
- C.一个15t的汽油储罐和一个20t韵煤油储罐
- D.一个15t的汽油储罐和一个60t的煤油储罐
-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事故调查期限不包括( )。
- A.技术鉴定所需时间
- B.调查取证所需时间
- C.事故分析所需时间
- D.撰写调查报告所需时间
-
煤矿发生重大事故,由( )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 A.事故发生地煤矿的煤矿安全监察分局
- B.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
- C.事故发生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
职业健康监护对从业人员来说是一项( )措施,是法律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是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承担的义务。
- A.预防性
- B.辅助性
- C.管理
- D.帮助
-
危险分析的最终目的是( )。
- A.以明确的方针和原则作为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的纲领
- B.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
- C.要明确应急的对象可能存在的重大事故,事故的性质及其影响范围、后果严重程度等,为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
- D.对所针对的潜在事故类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评价,识别出重要的潜在事故类型、性质、区域、分布及事故后果,同时,根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分析应急救援的应急力量和可用资源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
安全技术措施可以分为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两类。下列安全技术措施不属于减少事故损失的是( )。
- A.在电路中使用熔断器
- B.提高压力容器的安全系数
- C.现场配备正压式呼吸器
- D.设置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