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模拟试卷(2)
-
统计表的基本要求包括( )。
- A.标题位置在表格的最上方,应包括时间、地点和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 B.标目所表达的性质相当于“变量名称”,要有单位
- C.线条不宜过多,一般三根横线条,不用竖线条
- D.备注表中用“*”标出,再在表的下方注出
- E.标题要概括图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标题一般写在图形的下端中央
-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
- A.设置薄弱环节
- B.减少故障和失误
- C.消除危险源
- D.隔离
- E.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包括( )。
- A.系统性原则
- B.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 C.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
- D.监督原则
- E.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
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是指( )。
- A.安全第一原则
- B.3E原则
- C.偶然损失原则
- D.本质安全化原则
- E.因果关系原则
-
职业病发病以尘肺病为主,历年来报告的职业病中,尘肺病约占到80%,而尘肺病中主要为( )。
- A.铸工尘肺
- B.石墨尘肺
- C.煤工尘肺
- D.水泥尘肺
- E.矽肺
-
为了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评价,根据( )原则建立了物质子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每种事故形态用一种伤害模型来描述。
- A.最大危险
- B.概率求和
- C.合理
- D.预防
- E.安全
-
统计资料中的计量资料的特点包括( )。
- A.多为间断性资料
- B.通过枚举得来
- C.有度量衡单位
- D.多为连续性资料
- E.可通过测量得到
-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包括( )原则。
- A.整分合
- B.封闭
- C.动力
- D.能级
- E.激励
-
应急演练的原则( )。
- A.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 B.结合实际、合理定位
- C.着眼实战、讲求实效
- D.统筹规划、厉行节约
- E.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
安全技术措施按照行业可分为( )。
- A.煤矿安全技术措施
- B.非煤矿山安全技术措施
- C.石油化工安全技术措施
- D.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 E.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一般分为( )事故。
- 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小
- E.一般
-
根据职业卫生工作职责分工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 )。
- A.负责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 B.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 C.负责劳动合同实施情况监管工作
- D.组织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和专项调查
- E.依据职业病诊断结果,做好职业病人的社会保障工作
-
事故应急救援具有( )特点。
- A.不确定性
- B.应急活动的复杂性
- C.局限性
- D.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 E.突发性
-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重点包含的含义指( )。
- A.“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 C.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
- D.要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作用
- E.生产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
-
鉴于事故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预警机制必须以( )为重要原则。
- A.高效率
- B.及时性
- C.全面性
- D.引导性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具有( )的特点。
- A.强制性
- B.体系性
- C.责任追究性
- D.连续性
- E.标准性
-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 )h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 A.1
- B.2
- C.3
- D.4
-
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 )日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
- A.15
- B.30
- C.45
- D.60
-
预警系统的组成中,( )主要由信息网、中央处理系统和信息判断系统组成。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 D.预测评价系统
-
预警系统信号中,Ⅱ级预警,表示( )。
- A.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
- B.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 C.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用蓝色表示
-
预警指标应选定能反映现状和预示未来的指标,体现了预警评价指标的( )原则。
- A.灵敏性
- B.科学性
- C.可操作性
- D.预见性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的是( )。
- A.气体绝热扩散模型
- B.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
- C.液体泄漏模型
- D.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
-
根据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范围,( )指保证工业卫生方面所必需的房屋及一切卫生性保障措施。
- A.安全技术措施
- B.卫生技术措施
- C.辅助措施
- D.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
下列有关生产性毒物的物理特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
- B.毒物沸点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正比
- C.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
- D.毒物的分解度越大,化学活性增加,毒性作用增强
-
根据安全评价程序,在( )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
- A.前期准备
- B.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C.定性、定量评价
- D.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中,( )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
- A.消除危险源
- B.隔离
- C.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 D.故障一安全设计
-
预警系统信号中,Ⅰ级预警表示( )。
- A.安全状况特别严重
- B.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
- C.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
-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
生产经营单位具体是否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确定因素不包括( )。
- A.从业人员的多少
- B.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
- C.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性的大小
- D.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的大小
-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是在( )中规定的。
- A.《劳动法》
- B.《安全生产法》
- C.《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 D.《职业病防治法》
-
2005年7月2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号令发布的《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中将劳动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 )两大类。
- A.普通劳动防护用品
- B.专业劳动防护用品
- C.特殊劳动防护用品
- D.一般劳动防护用品
-
根据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系运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 A.法律法规体系
- B.运行机制
- C.支持保障系统
- D.组织体系
-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 )h。
- A.1
- B.2
- C.3
- D.4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是( )。
- A.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 B.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 C.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 D.安全操作规程
-
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 )。
- A.金属毒物
- B.有机溶剂毒物
- C.生产性毒物
- D.高分子化合物毒物
-
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 A.国务院
- B.县级人民政府
- 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不属于安全生产预警特点的是( )。
- A.快速性
- B.完备性
- C.公开性
- D.预测性
-
根据应急演练的( ),经现场勘察后选择合适的演练场地。
- A.评估标准和方法
- B.情景事件和流程
- C.方式和内容
- D.目标和方案
-
企业安全承诺的具体体现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求是( )。
- A.安全绩效评估系统
- B.企业的文化
- C.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
- D.企业的资源
-
统计表与统计图是统计描述的( )。
- A.重要手段
- B.重要保障
- C.重要工具
- D.重要措施
-
预警信号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为蓝色代表( )。
- A.Ⅰ级预警
- B.Ⅱ级预警
- C.Ⅲ级预警
- D.Ⅳ级预警
-
1996年欧盟颁布了《塞韦索法令Ⅱ》,并要求其成员国从( )年起开始执行。
- A.1997
- B.1998
- C.1999
- D.2000
-
下列不属于监督管理的基本特征的是( )。
- A.权威性
- B.强制性
- C.任意性
- D.普遍约束性
-
针对某些危险性较高的特殊领域,国家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专门建立了( )。
- A.国家监察机制
- B.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C.安全生产委员会
- D.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下列有关毒物毒性与毒物的危害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毒性大的物质一定危害性大
- B.在引起同等效应的条件下,毒物剂量越小,表明毒物的毒性越大
- C.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生产条件、劳动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 D.毒物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来表示
-
构筑集中管理的( )是应急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建设。
- A.信息与通信系统
- B.应急准备
- C.信息通信平台
- D.法制建设
-
统计学中的许多结论是带有概率性质的,通常一个事件的发生小于( ),就叫小概率事件。
- A.5%
- B.7%
- C.9%
- D.13%
-
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中,( )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
- A.因果关系原则
- B.本质安全化原则
- C.3E原则
- D.偶然损失原则
-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以及调查处理,查明事故原因,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员,提出防范措施,属于( )的监督管理。
- A.事前
- B.事中
- C.事后
- D.预防
-
下列选项中,( )不可以由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计算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 A.马尔可夫模型分析
- B.统计图表分析法
- C.模糊矩阵法
- D.气体绝热扩散模型
-
下列不属于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内容是( )。
- A.上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 B.有关部门备案内容及管理
- C.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事故标准
- D.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相应的应急预案管理
-
统计资料的类型中,计数资料的特点是( )。
- A.有度量衡单位,可通过测量得到,多为连续性资料
- B.没有度量衡单位,通过枚举或记数得来,多为间断性资料
- C.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
- D.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
下列分析方法中,( )方法适用于识别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分析事故。
- A.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
- B.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
- C.事故后果安全评价
- D.归纳推理评价
-
按照( ),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人员失误率评价法、物质系数评价法、系统危险性评价法等。
- A.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
- B.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
- C.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
- D.安全评价对象的不同
-
较大事故由( )负责调查。
- A.国务院
- B.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
- D.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
-
下列生产安全事故中,不属于特别重大事故的是( )。
- A.一次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死亡
- B.一次造成100人以上(含10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 C.一次造成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 D.一次造成10—29人死亡
-
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
- A.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程)
- B.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制订企业规划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 C.质量管理预警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不当、错误、失误现象进行预警
- D.质量管理预警系统应当建立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以及质量安全监控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之上
-
制订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 )方针,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C.“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 D.“安全生产责任制”
-
为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基础的是( )。
- A.公众动员机制
- B.统一指挥
- C.分级响应
- D.属地为主
-
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是有关应急救援的( )。
- A.法律法规
- B.资源分析
- C.危险分析
- D.应急准备
-
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把( )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 A.“安全第一”
- B.“预防为主”
- C.“安全发展”
- D.“综合治理”
-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 )。
- A.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 B.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 C.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 D.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
-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中,( )是一种定性的安全评价方法。
- A.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B.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C.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 D.危险指数方法
-
用途很广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是( )。
- A.相对数计算
- B.二项分布
- C.x1检验
- D.卡方检验
-
普查在医学领域的适用范围不包括( )。
- A.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 B.具有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检查或诊断方法
- C.普查方法便于操作,但不易于接受
- D.具有实施条件
-
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具体要求是( )。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C.安全第一,综合治理
- D.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中,( )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阶段、实战阶段。
- A.预防
- B.准备
- C.响应
- D.恢复
-
事故调查报告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 )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归档保存。
- A.人民政府
- B.国务院
- C.事故调查小组
- D.监察机关
-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原则上,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 )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A.7
- B.15
- C.30
- D.60
-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安全评价中进行分类的方法不包括( )。
- A.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 B.参照事故类别
- C.职业健康
- D.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
-
煤矿安全监察的方式中,( )具有随机性。
- A.重点监察
- B.专项监察
- C.日常监察
- D.定期监察
-
下列属于对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要求的是( )。
- A.应自主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价
- B.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应真实、准确地做出评价结论,并对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 C.应为安全评价机构创造必备的工作条件,如实提供所需的资料
- D.应根据安全评价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及时进行整改
-
从( )来看,预测评价系统的评价对象亦是生产过程中“外部环境不良”和“内部管理不善”等方面因素的综合。
- A.事故的严重性
- B.事故的发展规律
- C.事故的紧急程度
- D.事故的性质
-
用于概括和描述原始资料总体特征的是( )。
- A.描述统计法
- B.推理统计法
- C.综合分析法
- D.分组分析法
-
职业危害评价的主要方法中,( )的优点是简洁、明了。
- A.定性法
- B.检查表法
- C.类比法
- D.定量法
-
常用的抽样方法中,整群抽样的优点是( )。
- A.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 B.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
- C.便于组织、节省经费
- D.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
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 )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 A.准备
- B.响应
- C.预防
- D.恢复
-
根据评价单元的特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 )。
- A.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B.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 C.定性、定量评价
- D.安全评价结论
-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中,( )是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
- A.组织体系
- B.运行机制
- C.法律法规体系
- D.支持保障系统
-
下列为运用预防原理原则的是( )原则。
- A.3E
- B.安全第一
- C.能级
- D.监督
-
应急程序中的( )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 A.通信
- B.事态监测与评估
- C.警戒与治安
- D.人群疏散与安置
-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指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接触的浓度,其中短时间指( )。
- A.5min
- B.10min
- C.15min
- D.20min
-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 )的原则。
- A.“预防为主”
- B.“以人为本”
- C.“四不放过”
- D.“安全优先”
-
下列不属于地方煤矿安全监管机构主要履行的职责的是( )。
- A.对本地区煤矿安全进行日常检查,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者实施行政处罚
- B.对地方煤矿监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 C.依法组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
- D.监督煤矿企业事故隐患的整改并组织复查
-
下列关于桌面演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情景和问题通常以口头或书面叙述的方式呈现
- B.可以使用地图、沙盘、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
- C.目的是使各级应急部门、组织和个人在较轻松的环境下,明确和熟悉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协调配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D.以现场实战操作的形式开展的演练活动
-
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到各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实行( ),人、财、物全部归中央负责。
- A.垂直管理
- B.监察和管理分开
- C.分区监察
- D.国家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