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模拟试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有(  )等。

    • A.个体防护
    • B.消除危险源
    • C.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 D.设置薄弱环节
    • E.隔离
  2. 职业卫生调查设计中,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  )。

    • A.单纯随机抽样
    • B.系统抽样
    • C.综合抽样
    • D.整群抽样
    • E.分层抽样
  3.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监督管理职责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 A.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 B.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 C.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
    • 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 E.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4. 事故统计指标体系的绝对指标是指反映伤亡事故全面情况的绝对数值,如(  )等。

    • A.事故起数
    • B.死亡人数
    • C.轻伤人数
    • D.直接经济损失
    • E.千人重伤率
  5.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  )。

    • A.最低容许浓度
    • B.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 C.超限倍数
    • D.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 E.最高容许浓度
  6. 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  )。

    • A.技术风险
    • B.健康风险
    • C.自然风险
    • D.管理风险
    • E.经济风险
  7.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  )。

    • A.预防体系
    • B.支持保障系统
    • C.组织体制
    • D.运行机制
    • E.法制法规体系
  8.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

    • A.组织事故调查
    • B.事故信息发布
    • C.建立举报制度
    • D.配合地方政府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 E.依法处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9. 对主要负责人的初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  )。

    • A.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 B.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 C.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
    • D.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 E.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10.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类别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现状,安全评价的业务范围划分为两大类,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属于一类的安全评价业务有(  )。

    • A.煤炭开采业
    • B.石油加工业
    • C.金属矿采选业
    • D.医药制造业
    • E.火力发电业
  11. 企业风险抵押金存储的要求是(  )。

    • A.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而直接发生的抢险、救灾费用支出
    • B.由企业事先按时足额存储,企业不得因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合伙人、停产整顿等情况迟(缓)存、少存或不存风险抵押金,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职工摊派风险抵押金
    • C.存储数额由省、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核定下达
    • D.实行专户管理
    • E.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善后事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支出
  12. 预测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必要的未来预测,主要包括(  )。

    • A.对现有信息的趋势预测
    • B.对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行预测
    • C.对征兆信息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
    • D.对偶发事件的发生地点进行预测
    • E.对偶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
  13. 事故的人员伤亡分为(  )。

    • A.财产损失
    • B.人员死亡数
    • C.死亡率
    • D.重伤数
    • E.轻伤数
  14. 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分为(  )级别。

    • A.高剧毒
    • B.中等毒
    • C.剧毒
    • D.高毒
    • E.微毒
  15. 应急演练按其目的与作用,可以分为(  )。

    • A.综合性演练
    • B.单一性演练
    • C.检验性演练
    • D.研究性演练
    • E.示范性演练
  16. 下列选项中,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包括(  )。

    • A.定期防火检查
    • B.防火演练
    • C.消防设施
    • D.专项预案
  17. 几何平均数用符号(  )表示。

    • A.R
    • B.S
    • C.G
    • D.M
  1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全预评价内容的是(  )。

    • A.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
    • B.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 C.危险及有害因素识别
    • D.危险度评价
  19. 关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对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的表述有误的是(  )。

    • A.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生产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取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
    • B.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应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有满足需要的固定场所和了解相关防护用品知识的人员
    • C.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不得经营假冒伪劣劳动防护用品和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 D.生产经营单位采购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须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管理人员检查验收
  20. 下列不属于界定法定职业病的基本条件的是(  )。

    • A.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 B.在生活活动中产生
    • C.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 D.接触职业危害因素
  21. 《安全生产法》规定,(  )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订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B.市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市级人民政府
  22. 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毒性大小依次为(  )。

    • A.芳烃>酮>醇>环烃>脂肪烃
    • B.芳烃>醇>环烃>酮>脂肪烃
    • C.芳烃>环烃>醇>酮>脂肪烃
    • D.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
  23. 实行事故预警的出发点是(  )。

    • A.“安全发展”
    • B.“预防为主”
    • C.“居安思危”
    • D.“安全第一”
  24. 一次完整的应急演练活动包括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和改进等五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

    • A.明确演练需求,提出演练的基本构想和初步安排
    • B.评估总结演练参与单位在应急准备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 C.完成演练策划,编制演练总体方案及其附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预演
    • D.按照演练总体方案完成各项演练活动,为演练评估总结收集信息
  25. 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是(  )。

    • A.英国
    • B.美国
    • C.澳大利亚
    • D.法国
  26. 安全验收评价主要从评价对象的(  )的建立与实际开展和演练有效性方面进行评价。

    • A.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
    • B.安全对策措施
    • C.安全生产保障
    • D.安装施工情况
  27. 下列选项中,(  )方法可以是定性安全评价法,也可以是定量安全评价法。

    • A.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
    • B.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
    • C.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
    • D.演绎推理评价
  28.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是(  )。

    • A.煤工尘肺
    • B.炭黑尘肺
    • C.滑石尘肺
    • D.矽肺
  29. 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

    • A.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程)
    • B.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制订企业规划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 C.对质量管理预警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不当、错误、失误现象进行预警
    • D.收集有关人的活动信息,进行识别与选择,对人的行为活动进行评价与分析,对人的不良行为进行预警
  30. 我国对特种设备实行(  )制度。

    • A.安全监督
    • B.行政监察
    • C.国家监督
    • D.安全监察
  31.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  )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 A.应急预防
    • B.应急准备
    • C.应急响应
    • D.应急恢复
  32. 安全预警部的中心任务是(  )。

    • A.建设、维护企业的预警管理系统
    • B.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
    • C.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
    • D.为事故状态时的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
  33. 目前,我国制订了一系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  )层次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结构。

    • A.宪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 B.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 C.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
    • D.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
  34. 下列劳动防护用品,(  )是按预防职业病的用途划分的。

    • A.防触电用品
    • B.防坠落用品
    • C.防噪声用品
    • D.防酸碱用品
  35. 发生事故的根源是(  )。

    • A.设施或系统中储存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 B.危险品的固有性质
    • C.设施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品数量
    • D.失控的偶然事件
  36. 企业当年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动用风险抵押金的,企业应当在核定通知送达后(  )个月内,按照规定标准将风险抵押金补齐存储差额。

    • A.1
    • B.3
    • C.6
    • D.12
  37. 下列选项中,(  )已成为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途径。

    • A.事故预警机制
    • B.事故预警分析
    • C.事故反馈
    • D.事故布置
  38. 在应急救援中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的是(  )。

    • A.警戒与治安
    • B.人群疏散与安置
    • C.事态监测与评估
    • D.医疗与卫生
  39.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中,(  )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

    • A.组织体系
    • B.运行机制
    • C.法律法规体系
    • D.支持保障系统
  40. 综合预案可以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和(  ),对那些没有预料的紧急情况也能起到一般的应急指导作用。

    • A.“前提”
    • B.“第一反应”
    • C.“升级”
    • D.“底线”
  41.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中,(  )告诉我们,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 A.动态相关性原则
    • B.整分合原则
    • C.反馈原则
    • D.封闭原则
  42.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  )。

    • A.没有倾向性,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甚至消除随机测量误差
    • B.误差不可避免,有倾向性
    • C.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 D.具有累加性
  43. 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是(  )。

    • A.应急响应
    • B.应急准备
    • C.应急预防
    • D.应急恢复
  44. 计量资料的定义为(  )。

    • A.有度量衡单位、可通过测量得到、多为连续性资料
    • B.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 C.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 D.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
  45. 预警系统活动中,(  )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活动趋势。

    • A.监测
    • B.识别
    • C.诊断
    • D.评价
  46. (  )活动,不仅是连接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活动的环节,它也为整个事故预警管理系统提供组织运行规范。

    • A.组织准备
    • B.日常监控
    • C.组织运行
    • D.组织建设
  47. 按照(  ),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和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

    • A.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
    • B.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
    • C.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
    • D.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
  48. 劳动者接触煤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在岗期间健康检查周期为(  )。

    • A.每1年1次
    • B.每2年1次
    • C.每3年1次
    • D.每4年1次
  49. 预警活动中的四个环节,(  )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 A.监测
    • B.识别
    • C.诊断
    • D.评价
  50. 有些水上监管机构,行政上归地方政府领导,业务上归海事局指导,实行(  )的监管方式。

    • A.垂直监管
    • B.省以下垂直管理
    • C.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
    • D.垂直与分级相结合
  51. 预警系统信号中,(  )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 A.Ⅰ级预警
    • B.Ⅱ级预警
    • C.Ⅲ级预警
    • D.Ⅳ级预警
  52. 统计图的类型中,(  )表示独立指标在不同阶段的情况,有两维或多维,图例位于右上方。

    • A.条图
    • B.线图
    • C.百分条图
    • D.散点图
  53.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是(  )。

    • A.尘肺
    • B.致癌性
    • C.变态反应性
    • D.中毒性脑病
  54. 一般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对生产单位进行的安全检查是指(  )。

    • A.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 B.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 C.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 D.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55. 预警分析的活动内容主要是(  )。

    • A.对系统隐患的辨识
    • B.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纠错
    • C.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诊断
    • D.对各类事故的诊断
  56. 识别的主要任务是(  )。

    • A.针对本企业(或行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事故的发展趋势而建立起来的识别指标
    • B.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的活动趋势
    • C.应用“适宜”的识别指标,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
    • D.针对生产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实现的事故控制绩效
  57. 安全评价管理对评价对象的要求不包括(  )。

    • A.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所规定的,存在事故隐患,可能造成伤亡事故的或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应进行安全评价,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愿进行安全评价
    • B.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干预安全评价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指定评价对象接受特定安全评价机构开展安全评价,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安全评价机构开展正常业务活动
    • C.应为安全评价机构创造必备的工作条件,如实提供所需的资料
    • D.安全评价机构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安全评价业务
  58.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的核心是(  )。

    • A.防止事故的发生
    • B.安全发展
    • C.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 D.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59. 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  )人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 A.100
    • B.200
    • C.300
    • D.400
  60.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核心是(  )。

    • A.安全生产技术
    • B.安全技术措施
    • C.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 D.对安全技术知识的培训
  61.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中,(  )比较简单,评价结果一般以表格形式表示。

    • A.危险指数方法
    • B.安全检查表方法
    • C.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 D.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62. 下列不属于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用的是(  )。

    • A.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 B.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
    • C.负责日常安全监督,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
    • D.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63. 上级政府可以调查下级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不包括(  )。

    • A.事故性质恶劣、社会影响较大的
    • B.同一地区连续频繁发生同类事故的
    • C.社会和群众对下级政府调查的事故反响十分强烈的
    • D.事故调查可以做到客观、公正的
  6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指数评价法的是(  )评价法。

    • A.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
    • B.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
    • C.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
    • D.模糊矩阵
  65. 提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作者是(  )。

    • A.查姆勃
    • B.格林伍德
    • C.哈登
    • D.吉布森
  66. 危险、有害因素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不包括(  )。

    • A.人的因素
    • B.环境因素
    • C.物理因素
    • D.管理因素
  67. 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  )分析方法。

    • A.经验
    • B.对照
    • C.系统安全
    • D.类比
  68. 安全预评价报告的要求为(  )。

    • A.是安全评价工作过程形成的成果
    • B.载体一般采用文本形式,为适应信息处理、交流和资料存档的需要,报告可采用多媒体电子载体
    • C.列出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评价对象被批准设立的相关文件及其他有关参考资料
    • D.安全预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预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提出的资料清楚可靠,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69.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是(  )。

    • A.安全生产管理
    • B.建立安全生产体系
    • C.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D.安全生产责任制
  70. 为促进亚太地区国家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ILO于(  )在曼谷召开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区域性讨论会。

    • A.1985年6月
    • B.1992年10月
    • C.1990年1月
    • D.1991年1月
  71. 发包单位、承包商应依法签订工程合同和安全协议,开工前向承包商收取安全风险抵押金,安全风险抵押金一般为工程总造价的(  )。

    • A.3%
    • B.5%
    • C.7%
    • D.10%
  72. 按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风险抵押金存储标准,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  )万元。

    • A.30
    • B.100
    • C.150
    • D.200
  73.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中的物理因素不包括(  )。

    • A.振动
    • B.异常气象条件
    • C.生产性粉尘
    • D.噪声
  74. 监测活动的主要对象是(  )。

    • A.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 B.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 C.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
    •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75. 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  )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 A.3
    • B.7
    • C.9
    • D.15
  76. 经常用到的事故统计方法中,(  )是直方图与折线图的结合。

    • A.柱状图
    • B.控制图
    • C.排列图
    • D.趋势图
  77. 综合安全管理制度中,(  )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安全分析会议,定期安全学习制度,定期安全活动,定期安全检查等内容。

    • A.安全生产责任制
    • B.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
    • C.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
    • D.应急管理制度
  78. 事故还在孕育和萌芽的时期,就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提早做好各种防范的准备,这体现了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  )原则。

    • A.及时性
    • B.引导性
    • C.全面性
    • D.高效性
  79. 长期接触红外辐射而引起的常见职业病是(  )。

    • A.皮肤癌
    • B.白内障
    • C.白血病
    • D.皮炎
  80.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自事故发生之日起(  )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 A.7
    • B.15
    • C.30
    • D.60
  81. 国务院主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直属机构是(  )。

    • A.安全生产委员会
    • B.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D.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82. 我国伤亡事故统计是一项经常性的统计工作,采用(  ),下级按照国家制订的报表制度,逐级将伤亡事故报表上报。

    • A.报告法
    • B.直接法
    • C.加权法
    • D.算数平均法
  83. 根据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五个因素,(  )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 A.人的缺点
    • B.遗传因素
    • C.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 D.社会环境
  84. 对应急行动的(  )是有效开展应急救援的关键。

    • A.接警与通知
    • B.统一指挥和协调
    • C.警报和紧急公告
    • D.事态监测与评估
  85. 下列不属于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原则的是(  )。

    • A.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
    • B.安全第一的原则
    • C.预防为主原则
    • D.系统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