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3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权威预测试卷四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在抽样方法中,关于单纯随机抽样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 B.总体较大时,难以一一编号
    • C.是将调查总体全部观察单位编号,再用抽签法或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 D.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 E.总体有周期或增减趋势时,易产生偏性
  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包括(  )。

    • A.系统性原则
    • B.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 C.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
    • D.监督原则
    • E.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3. 伤亡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包括(  )。

    • A.现场抢救费用
    • B.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 C.资源损失价值
    • D.工作损失价值
    • E.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4. 应急演练按其目的与作用,可以分为(  )。

    • A.综合性演练
    • B.单一性演练
    • C.检验性演练
    • D.研究性演练
    • E.示范性演练
  5. 预测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必要的未来预测,主要包括(  )。

    • A.对现有信息的趋势预测
    • B.对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行预测
    • C.对征兆信息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
    • D.对偶发事件的发生地点进行预测
    • E.对偶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
  6. 现场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  )。

    • A.行动部
    • B.策划部
    • C.事故指挥官
    • D.资金/行政部
    • E.保障部
  7. 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和人机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为(  )。

    • A.技术标准
    • B.人员管理
    • C.工作标准
    • D.环境管理
    • E.管理标准
  8. 一般说来,单元的危险性级别愈高,要求的受控级别也应愈高。作为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标准为(  )。

    • A.A级B2≤0. 001
    • B.B级0.001< B2≤0. 01
    • C.C级0. 01< B2≤0.1
    • D.D级B2>0.1
    • E.E级B2>0.2
  9. 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比较简单,其主要内容包括(  )。

    • A.提出的问题
    • B.分析的准备
    • C.回答可能的后果
    • D.元素故障的类型分析
    • E.消除危险性的安全措施
  10.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遵循(  )建设原则。

    • A.一专多能,平战结合
    • B.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 C.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D.着眼实战、讲求实效
    • E.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11. 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可以直接给出定量的事故后果,给出的事故后果包括(  )等。

    • A.系统事故发生的概率
    • B.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
    • C.事故的损失或定量的系统危险性
    • D.系统事故发生的速率
    • E.事故的发生范围
  12. 常用的危险指数评价法包括(  )。

    • A.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
    • B.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 C.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 D.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
    • E.人员失误率评价法
  13. 安全生产的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包括(  )。

    • A.技术工艺、装备等物的因素变化预警
    • B.自然环境变化的预警
    • C.政策法规变化的预警
    • D.设备管理预警
    • E.质量管理预警
  14.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重点包含的含义指(  )。

    • A.“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 C.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
    • D.要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作用
    • E.生产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
  15. 安全生产管理包括(  )等方面。

    • A.行政管理
    • B.风险管理
    • C.监督检查
    • D.工艺技术管理
    • E.法制管理
  16. 从一个较大的资料总体中抽取的样本来推断结论的方法称为(  )。

    • A.描述统计法
    • B.统计图表法
    • C.推理统计法
    • D.综合分析法
  17. 同一组对象,观察每一个个体对两种分类方法的表现,结果构成双向交叉排列的统计表是(  )。

    • A.四格表
    • B.列联表
    • C.复合表
    • D.简单表
  18. 不属于事故统计的基本任务的是(  )。

    • A.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事故发生的原因
    • B.对每起事故进行统计调查,弄清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
    • C.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测定
    • D.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手段,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趋势以及事故参数的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和推断
  19. 计数资料可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对数计算、二项分布和(  )。

    • A.x 3检验
    • B.x1检验
    • C.x2检验
    • D.x4检验
  20. 用途很广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是(  )。

    • A.相对数计算
    • B.二项分布
    • C.x1检验
    • D.卡方检验
  21.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具代表性的观察单位组成的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的调查方法是(  )。

    • A.普查
    • B.典型调查
    • C.抽样调查
    • D.直接观察法
  22. 各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一般是(  )。

    • A.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 B.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
    • C.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 D.分层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23. 事故常用的统计图中的(  )能够直观地反映不同分类项目所造成的伤亡事故指标大小比较。

    • A.趋势图
    • B.直方图
    • C.饼图
    • D.柱状图
  24. 在通常情况下,发病率的分母泛指(  )。

    • A.该时点受检人口数
    • B.同期内新发生例数
    • C.观察期内某病患者数
    • D.一般平均人口数
  25. 常用的抽样方法中,分层抽样的优点是(  )。

    • A.便于组织、节省经费
    • B.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 C.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
    • D.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2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的是(  )。

    • A.气体绝热扩散模型
    • B.马尔可夫模型
    • C.液体泄漏模型
    • D.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
  27. 防范和整改措施是在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事故发生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薄弱

    环节、漏洞、隐患等提出的,其具有(  )。

    • A.引导性
    • B.针对性
    • C.预见性
    • D.灵敏性
  28. 统计学中随机误差的特点是(  )。

    • A.具有累加性
    • B.可通过测量得到
    • C.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 D.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
  29. 应急演练活动的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

    • A.明确演练需求,提出演练的基本构想和初步安排
    • B.按照演练总体方案完成各项演练活动,为演练评估总结收集信息
    • C.完成演练策划,编制演练总体方案及其附件
    • D.评估总结演练参与单位在应急准备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30.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  )的原则。

    • A.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 B.精简、效能
    • C.及时、快捷
    • D.精准、功效
  31. 为了普及宣传应急知识而组织的观摩性演练是(  )。

    • A.示范性演练
    • B.单项演练
    • C.检验性演练
    • D.研究型演练
  32. 根据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是应急体系的法制基础和保障。

    • A.运行机制
    • B.组织体系
    • C.法律法规体系
    • D.支持保障系统
  33. 应急程序中的(  )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 A.通信
    • B.事态监测与评估
    • C.警戒与治安
    • D.人群疏散与安置
  34. 面对应急救援事故(  )有助于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 A.加强协调组织能力
    • B.进行客观的事故调查
    • C.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
    • D.合理开展由应急各方参加的应急演习
  35. 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原则中,(  )主要体现在监测、识别、判断、评价和对策等方面。

    • A.及时性原则
    • B.全面性原则
    • C.高效性原则
    • D.引导性原则
  36. 不属于低气压环境的是(  )。

    • A.高山
    • B.高地
    • C.高原
    • D.高空
  37. 重症中暑出现的症状不包括(  )。

    • A.皮肤干燥无汗
    • B.体温在40C以上
    • C.昏倒或痉挛
    • D.骨骼酸痛
  38. 劳动者接触煤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在岗期间健康检查周期为(  )。

    • A.每1年1次
    • B.每2年1次
    • C.每3年1次
    • D.每4年1次
  39. 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主要表现为(  )。

    • A.热痉挛
    • B.皮肤奇痒
    • C.热衰竭
    • D.高原脑水肿
  40. 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是(  )。

    • A.听力减退
    • B.神经痛
    • C.噪声聋
    • D.白内障
  41. 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疾病是(  )。

    • A.减压病
    • B.高原病
    • C.中暑
    • D.放射病
  42. 2006年9月2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 9002-2006).其作用是(  )。

    • A.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
    • B.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
    • C.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 D.明确了应急预案应包含的内容和编制要求,为应急预案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43. 预控对策活动中的组织准备环节,是联结两个系统活动的组织手段,两大系统内各自活动的程序、方式与手段,以及两个系统联结的方式与手段,都由组织准备环节所设定的(  )确定。

    • A.保障系统
    • B.组织体系
    • C.法制基础
    • D.组织运行方式
  44. 下列预案中,(  )可以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和“底线”。

    • A.专项预案
    • B.综合预案
    • C.现场处置预案
    • D.应急预案
  45. 为了保证迅速对事故作出有效的初始响应,并及时控制住事态,应急救援工作应坚持(  )的原则,强调地方的应急准备工作。

    • A.分级监管
    • B.公众动员
    • C.统一指挥
    • D.属地化为主
  46. 应急管理工作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是(  )。

    • A.应急预防
    • B.恢复工作
    • C.应急准备
    • D.应急响应
  47. 200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  )的基础上,分别制订并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印发了《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预案》、《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并审查同意印发了《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A.《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B.《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 C.《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 D.《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
  48. 监测活动的主要对象是(  )。

    • A.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 B.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 C.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
    •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49. 预警系统信号中,(  )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 A.I级预警 
    • B.Ⅱ级预警
    • C.Ⅲ级预警
    • D.Ⅳ级预警
  50. 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是(  )。

    •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 B.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 C.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 D.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
  51. I级预警用红色表示(  )。

    • A.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
    • B.安全状况特别严重
    • C.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
    •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52. 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大,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体现了事故严重度评价的(  )原则。

    • A.概率求和
    • B.全面性
    • C.最大危险
    • D.预见性
  53. 建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  )。

    • A.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程)
    • B.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
    • C.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制订企业规划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 D.对质量管理预警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不当、错误、失误现象进行预警
  54. 预警系统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主要完成(  )的确定。

    • A.指标的选取、预警准则和阈值
    • B.具体警情
    • C.有关信息
    • D.运行数据
  55. 按照(  ),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和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

    • A.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
    • B.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
    • C.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
    • D.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
  56. 发生事故的根源是(  )。

    • A.设施或系统中储存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 B.危险品的固有性质
    • C.设施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品数量
    • D.失控的偶然事件
  57. 权重分与状态分的(  )即为该类物质危险感度的评价值,亦即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的评分值。

    • A.总和
    • B.商值
    • C.总差
    • D.乘积
  58. 可用于在役装置,作为确定工艺操作危险性的依据是(  )。

    • A.安全检查表方法
    • B.危险指数方法
    • C.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D.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59. 可以运用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可以在详细的设计方案完成之前运用,也可以在现有装置危险分析计划制定之前运用的安全评价方法是(  )。

    • A.危险指数方法
    • B.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C.安全检查表方法
    • D.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60. 根据安全评价程序,在(  )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

    • A.前期准备
    • B.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C.定性、定量评价
    • D.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61. 适用于识别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分析事故的方法是(  )。

    • A.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法
    • B.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法
    • C.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法
    • D.归纳推理评价法
  62. 下列选项中,(  )不可以由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计算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 A.马尔可夫模型分析
    • B.统计图表分析法
    • C.模糊矩阵法
    • D.气体绝热扩散模型
  63. 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学时。

    • A.24
    • B.32
    • C.48
    • D.72
  64. 生产经营单位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由(  )组织实施。

    • A.生产经营单位
    • B.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65.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以及调查处理,查明事故原因,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员,提出防范措施,属于(  )的监督管理。

    • A.事前
    • B.事中
    • C.事后
    • D.预防
  66. 颁发管理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许可程序中,申请事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  )的决定。

    • A.受理
    • B.不予受理
    • C.驳回
    • D.撤销
  67. 根据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范围,(  )指保证工业卫生方面所必需的房屋及一切卫生性保障措施。

    • A.安全技术措施
    • B.卫生技术措施
    • C.辅助措施
    • D.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68. 对已经受理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 A.5
    • B.7
    • C.15
    • D.20
  69.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时,对影响最大、危险性最大的项目应优先考虑,逐步有计划地解决,体现了(  )。

    • A.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 B.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 C.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 D.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的原则
  70.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盾牌中间采用字母“LA”表示(  )。

    • A.防护
    • B.标识编号
    • C.劳动安全
    • D.使用等级
  71. 常用的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中,(  )是一种不得已的措施,却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 A.隔离
    • B.设置薄弱环节
    • C.个体防护
    • D.避难与救援
  72.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的监督检查中,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发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  )的罚款。

    • A.5万元以下
    • B.3万元以下
    • C.4万元以下
    • D.2万元以下
  73.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规定,企业未按规定缴存和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有关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改正,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  )罚款。

    • A.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 B.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
    • C.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
    • D.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74. 为了不影响特大型、大型国有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当企业风险抵押金累计达到(  )万元时不再存储。

    • A.300
    • B.400
    • C.500
    • D.600
  75. 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实施细则》中,明确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及其(  )。

    • A.作业环境
    • B.安全标志标识
    • C.相应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
    • D.安全生产条件
  76. 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  )应当对其加强监督检查。

    • A.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 B.安全生产技术部门
    • C.安全监管监察部门
    •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77. 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中,(  )是传播安全文化,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 A.建立机构
    • B.制订规划
    • C.培训骨干
    • D.宣传教育
  78. 有些水上监管机构,行政上归地方政府领导,业务上归海事局指导,实行(  )的监管方式。

    • A.垂直监管
    • B.省以下垂直管理
    • C.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
    • D.垂直与分级相结合
  79. 当人体与某种形式的能量接触时,能否产生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  )。

    • A.有害因素的本身的性质
    • B.危害程度
    • C.劳动者个体易感性
    • D.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
  80.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在国家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的是(  )。

    • A.政府监管与企业管理
    • B.地方监管和企业管理
    • C.国家监管与地方监管
    • D.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
  81. 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体现了运用预防原理的(  )原则。

    • A.因果关系
    • B.3E
    • C.偶然损失
    • D.本质安全化
  82. 下列属于运用预防原理原则的是(  )。

    • A.3E原则
    • B.安全第一原则
    • C.能级原则
    • D.监督原则
  83. 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为(  )。

    • A.国家质检总局
    •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C.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D.国务院
  84. 造成3~9人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

    • A.一般事故
    • B.重大事故
    • C.较大事故
    • D.特别重大事故
  85.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  )的原则。

    • A.“预防为主”
    • B.“以人为本”
    • C.“四不放过”
    • D.“安全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