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冲刺试卷二
-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编制的内容包括( )。
- A.开工日期
- B.人员配置情况
- C.经费预算及来源
- D.措施应用的单位
- E.实施部门和负责人
-
其他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提交的文件资料包括( )。
- A.安全设施设计备案意见书(复印件)
- B.施工单位的施]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 C.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申请
- D.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及其存在问题的整改确认材料
- E.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
安全评价管理对评价对象的要求有( )。
- A.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所规定的,存在事故隐患,可能造成伤亡事故的或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应进行安全评价,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愿进行安全评价
- B.应为安全评价机构创造必备的工作条件,如实提供所需的资料
- C.安全评价机构与被评价单位存在投资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物资供应等各种利益关系的,不得参与其关联项目的安全评价活动
- D.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干预安全评价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指定评价对象接受特定安全评价机构开展安全评价,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安全评价机构开展正常业务活动
- E.同一对象的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应由不同的安全评价机构分别承担
-
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可分为( )等级别。
- A.高剧毒
- B.中等毒
- C.剧毒
- D.高毒
- E.微毒
-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范围,包括( )。
- A.改善劳动条件
- B.防止事故
- C.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 D.措施预期效果及检查验收
- E.预防职业病
-
应急演练按其目的与作用,可以分为( )。
- A.综合性演练
- B.单一性演练
- C.检验性演练
- D.研究性演练
- E.示范性演练
-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 )管理等疗面进行。
- A.厂址、总平面布置
- B.道路运输、建(构)筑物
- C.生产工艺、物流
- D.作业环境、安全措施
- E.次要设备装置
-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 )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 A.机器转动
- B.摩擦
- C.工件撞击
- D.气体排放
- E.气流冲击
-
伤亡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包括( )。
- A.现场抢救费用
- B.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 C.资源损失价值
- D.工作损失价值
- E.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
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应具有( )。
- A.强制性
- B.创造性
- C.针对性
- D.可操作性
- E.经济合理性
-
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比较简单,其主要内容包括( )。
- A.提出的问题
- B.分析的准备
- C.回答可能的后果
- D.元素故障的类型分析
- E.消除危险性的安全措施
-
事故是由于( )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 A.物体
- B.人
- C.物质
- D.折线点
- E.放射线
-
危险源数据采集装置可以是数据( )。
- A.采集卡
- B.单片机
- C.PLC
- D.双片机
- E.计算机
-
为了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评价,根据( )原则建立了物质子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每种事故形态用一种伤害模型来描述。
- A.最大危险
- B.概率求和
- C.合理
- D.预防
- E.安全
-
不属于低气压环境的是( )。
- A.高山
- B.高地
- C.高原
- D.高空
-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每年再培训时问不得少于( )学时。
- A.8
- B.16
- C.32
- D.48
-
造成3~9人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
- A.一般事故
- B.重大事故
- C.较大事故
- D.特别重大事故
-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 )反证法思想。
- A.小概率
- B.大概率
- C.平均率
- D.差别率
-
应急程序中,( )是应急指挥、协调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保障。
- A.指挥与控制
- B.警报和紧急公告
- C.通信
- D.事态监测与评估
-
颁发管理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许可程序中,申请事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 )的决定。
- A.受理
- B.不予受理
- C.驳回
- D.撤销
-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是在( )中规定的。
- A. 《劳动法》
- B.《安全生产法》
- C.《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 D.《职业病防治法》
-
权重分与状态分的(. )即为该类物质危险感度的评价值,亦即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的评分值。
- A.总和
- B.商值
- C.总差
- D.乘积
-
根据安全评价程序,在( )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
- A.前期准备
- B.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C.定性、定量评价
- D.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
事故还在孕育和萌芽的时期,就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提早做好各种防范的准备,这体现了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 )原则。
- A.及时性
- B.引导性
- C.全面性
- D.高效性
-
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对生产单位进行的安全检查是指( )。
- A.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 B.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 C.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 D.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 )。
- A.企业的机械设备
- B.企业的教育培训
- C.企业的每个员工
- D.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属地为主强调( )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 A.“升级”
- B.“第一反应”
- C.“底线”
- D.“响应”
-
预警信号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为蓝色代表( )。
- A.I级预警
- B.Ⅱ级预警
- C.Ш级预警
- D.Ⅳ级预警
-
同一组对象,观察每一个个体对两种分类方法的表现,结果构成双向交叉排列的统计表是( )。
- A.四格表
- B.列联表
- C.复合表
- D.简单表
-
既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主体的是( )。
- A.人民政府
- B.财政部门
- C.监察机构
- D.生产经营单位
-
下列不属于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的是( )。
- A.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 B.坚持安全笫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 C.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
- 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
职业卫生的原则中,( )是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
- A.第一级预防
- B.第二级预防
- C.第三级预防
- D.第四级预防
-
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是( )。
-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 B.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 C.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 D.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
-
采用全面崩落法管理煤巷顶板,控制地压属于( )的屏蔽措施。
- A.防止能量蓄积
- B.控制能量释放
- C.延缓释放能量
- D.开辟释放能量渠道
-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指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接触的浓度,其中短时间指( )。
- A.5min
- B.10min
- C.15min
- D.20min
-
诊断的主要任务是( )。
- A.在诸多致灾因素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发展过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定量的描述
- B.选用企业特性和行业安全生产共性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 C.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
- D.通过对各种客观的事故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必要时咨询专家的意见
-
不属于事故统计的基本任务的是( )。
- A.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事故发生的原因
- B.对每起事故进行统计调查,弄清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
- C.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测定
- D.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手段,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趋势以及事故参数的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和推断
-
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包括( )。
- A.减少和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
- B.安全管理中商层次的工作
- C.实现零事故旧标的必由之路
- D.超越传统安全管理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
-
有关风险抵押金使用规定的表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产生的抢险、救灾及善后处理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
- B.费用支出超过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其超出部分由费用使用者负担
- C.企业不可以到代理银行专户存储
- D.部门和银行可以在企业间进行调剂使用
-
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属于( )。
- A.财产损失价值
- B.善后处理费用
- C.间接经济损失费用
- D.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
I级预警用红色表示( )。
- A.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
- B.安全状况特别严重
- C.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
-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
企业到经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指定的风险抵押金代理银行开设风险抵押金专户,并于核定通知送达后( )个月内,将风险抵押金一次性存人代理银
行风险抵押金专户。
- A.1
- B.2
- C.3
- D.5
-
用来收集和记录企业发生的每起事故的文献是( )。
- A.《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报告》
- B.《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
- C.《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 D.《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大类,其中,第二类危险源是指( )。
- A.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
- B.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
- C.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 D.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
鉴于事故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预警机制必须以( )为重要原则。
- A.高效率
- B.及时性
- C.全面性
- D.引导性
-
职业卫生在调查中,欲研究的现象及其相关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采用( )的方法来平衡或消除非研究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 A.标准化
- B.分层分析
- C.随机分配
- D.多因素统计分析
-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的生产经营单位的( )。
- A.法定责任
- B.重要手段
- C.重要保证
- D.重要依据
-
生产经营单位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由( )组织实施。
- A.生产经营单位
- B.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C.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D.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
存通常情况下,发病率的分母泛指( )。
- A.该时点受检人口数
- B.同期内新发生例数
- C.观察期内某病患者数
- D.一般平均人口数
-
建立水闸墙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属于( )的屏蔽措施。
- A.防止能量蓄积
- B.限制能量
- C.延缓释放能量
- D.控制能量释放
-
从结果推论原因的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是( )。
- A.归纳推理评价法
- B.危险指数评价法
- C.演绎推理评价法
- D.系统危险性评价法
-
有关生产性毒物的物理特性说法,错误的是( )。
- A.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
- B.毒物沸点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正比
- C.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
- D.毒物的分解度越大,化学活性增加,毒性作用增强
-
根据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系运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 A.法律法规体系
- B.运行机制
- C.支持保障系统
- D.组织体系
-
焊接护目镜、焊接面罩、防冲击护眼具的规格是( )。
- A.18mm(包括编号)×12mm
- B.12mm(包括编号)×18mm
- C.27mm(包括编号)×18mm
- D.69mm(包括编号)×46mm
-
《安全生产违法行勾行政处罚办法》规定,对企业未按规定缴存和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有关部门呵以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对生产经营单位处( )罚款。
- A.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
- B.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
- C.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 D.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综合预案可以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和( ),对那些没有预料的紧急情况也能起到一般的应急指导作用。
- A.“前提”
- B.“第一反应”
- C.“升级”
- D.“底线”
-
下列选项中,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包括( )。
- A.定期防火检查
- B.防火演练
- C.消防设施
- D.专项预案
-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 )。
-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 B.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 C.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 D.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
在常用的抽样方法中,系统抽样的缺点是( )。
- A.总体较大时,难以一一编号
- B.抽样误差大于单纯随机抽样
- C.总体有周期或增减趋势时,易产生偏性
- D.样本代表性差,抽样误差大
-
预警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网的作用是( )。
- A.进行信息搜集、统计与传输
- B.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
- C.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入的各种信息,再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
- D.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
-
用途很广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是( )。
- A.相对数计算
- B.二项分布
- C.Х1检验
- D.卡方检验
-
对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除每年进行审查和修订外,( )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确保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
- A.每1~3年
- B.每2~4年
- C.每3~5年
- D.每4~6年
-
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为( )。
- A.超限倍数
- B.最高容许浓度
- C.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 D.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
预警系统活动中,( )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活动趋势。
- A.监测
- B.识别
- C.诊断
- D.评价
-
根据( )的原则,严谨、明确地作出安全评价结论。
- A.公正、公平
- B.客观、真实、完整
- C.主观、公正
- D.客观、公正、真实
-
常用的抽样方法中,分层抽样的优点是( )。
- A.便于组织、节省经费
- B.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 C.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
- D.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
事故预警系统主要任务是( )。
- A.根据事故征兆,预测事故的发生和发出警示
- B.从安全管理战略的角度出发,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 C.当事故难以控制时,做出警告并提出对策措施及建议
- D.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完成信息收集、处理、辨识、存储和推断等任务
-
识别的主要任务是( )。
- A.针对本企业(或行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事故的发展趋势而建立起来的识别指标
- B.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的活动趋势
- C.应用“适宜”的识别指标,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
- D.针对生产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实现的事故控制绩效
-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 )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B.“安全发展”
- C.“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 D.“预防为主”
-
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法和( )。
- A.概率风险评价法
- B.伤害范围评价法
- C.定量安全评价法
- D.危险指数评价法
-
统计学中随机误差的特点是( )。
- A.具有累加性
- B.可通过测量得到
- C.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 D.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
-
为了加强国家对整个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加强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之间的协调配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 )。
-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B.安全生产委员会
-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D.国家监察机制
-
为了普及宦传应急知识而组织的观摩性演练是( )。
- A.示范性演练
- B.单项演练
- C.检验性演练
- D.研究型演练
-
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是( )。
- A.安全生产管理
- B.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
- C.建立安全生产体系
- D.健全安全生产法规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 )负责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
-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
职业卫生调查设计中,调查研究各个环节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
- A.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 B.明确调查目的
- C.确定并选择调查方法
- D.确定观察指标
-
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风险抵押金存储标准,中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 )万元。
- A.30
- B.100
- C.150
- D.200
-
用来表示属于某项目的各分类频次的排列图是( )。
- A. 趋势图
- B.柱状图
- C.直方图
- D.控制图
-
预警系统的组成中,( )主要由信息网、中央处理系统和信息判断系统组成。
- A.监测系统
- B.预警信息系统
- C.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 D.预测评价系统
-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一般由( )审批。
- A.项目经理
- B.总工程师
- C.项目技术负责人
- D.注册建造师
-
防止特大事故的第一步是以( )为依据,确认或辨识重大危险源。
- A.风险评价结果
- B.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C.国家行业标准
- D.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 )。
- A.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
- B.制订出危险物质标准
- C.制订出临界量标准
- D.确定可能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源
-
纵轴用对数尺度,描述一组连续性资料的变化速度及趋势的统计图是( )。
- A.条图
- B.线图
- C.半对数线图
- D.直方图
-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 )h。
- A.1
- B.2
- C.3
- 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