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1)
-
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将原有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按照体系管理的方法予以( )的过程。
- A.补充
- B.完善
- C.改进
- D.修缮
- E.实施
-
策划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 )等。
- A.本地区以往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
- B.周边重大危险可能带来的影响
- C.功能区布置及相互影响情况
- D.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 E.职工的实际生活状况
-
事故应急救援具有( )等特点。
- A.不确定性
- B.间断性
- C.突发性
- D.后果易放大性
- E.持续时间长
-
固定资产损失价值应该按照( )来计算。
- A.损坏的固定资产,以修复费用计算
- B.衡量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是否合理
- C.报废的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净值减去残值计算
- D.报废的固定资产以前人经济损失率计算
- E.固定资产的数额
-
重大事故应根据( )实行分级响应体制。
- A.事故的性质
- B.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
- C.事故的严重程度
- D.事故的发生时间
- E.事故的上报时间
-
职业性致癌物有( )种。
- A.确认致癌物
- B.潜在致癌物
- C.可疑致癌物
- D.一般致癌物
- E.工业致癌物
-
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分为( )。
- A.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 B.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 C.建设项目组成人员评价
- D.建设项目时间周期评价
- E.安全风险评价
-
用人单位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进行( )。
- A.安全隐患检查
- B.生产流程检查
- C.健康检查
- D.医学观察
- E.安全监督
-
生产性粉尘来源于( )等。
- A.固体物质的机构加工
- B.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 C.物质蒸汽冷凝
- D.安全管理人员的非科学管理
- E.日常的烟气
-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应提交的材料有( )等。
- A.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
- B.由法定资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 C.存在毒物作业项目的提交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D.生产工艺流程图
- E.主要产品的名称和数量
-
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有( )。
- A.千人经济损失率
- B.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
- C.机器损失率
- D.职工死亡率
- E.新设备数
-
下列属于事故概况的是( )等。
- A.事故经过
- B.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
- C.结案情况
- D.事故原因
- E.事故时间
-
在使用职业接触限值时,应注意( )等。
- 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使用
- B.最高容许浓度的使用
- C.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使用
- D.一般浓度的使用
- E.对浓度没有特殊要求
-
职业健康监护对从业人员来说是( )。
- A.是法律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
- B.是一项预防性措施
- C.是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承担的义务
- D.是本质安全化的前提
- E.是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
从原则上来讲,事故调查组应该自事故发生( )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A.30
- B.60
- C.70
- D.100
- E.40
-
职业卫生调查中的机械抽样、等距抽样是指( )。
- A.单纯随机抽样
- B.系统抽样
- C.整群抽样
- D.分层抽样
-
( )不属于事件树分析步骤
- A.判定安全功能
- B.发展事件树和简化事件树
- C.职工技能培训
- D.确定初始事件
-
毒性对事故的严重度的影响在( )中予以考虑。
- A.毒物伤害过程
- B.毒物伤害人数
- C.毒物伤害模型
- D.毒物伤害损失
-
政府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 )。
- A.安全报告
- B.安全规章制度
- C.安全技术
- D.安全构想
-
事故严重度用事故后果的( )来表示。
- A.人员伤亡
- B.经济损失
- C.停工损失
- D.设备损害
-
( )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 A.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B.事故应急救援人员
- C.事故应急救援设施
- D.事故应急救援目标
-
单元的( )是由物质的危险性和工艺的危险性所决定的,但是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上的各种用于防范和减轻事故后果的各种设施,危险岗位上操作人员的良好素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等,能够大大抵消单元内的现实危险性。
- A.危险措施
- B.安全危险系数
- C.固有危险性
- D.安全评价方法
-
( )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
- A.美国
- B.英国
- C.日本
- D.德国
-
为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发生,( ),必须建立有效的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 A.改善工作环境
- B.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 C.提高经济收益
- D.保证本质安全
-
( )系指事故中人员伤亡及房屋、设备、物资等的则产损失,不考虑停工损失。
- A.事故后果
- B.事故原因
- C.事故发生时间
- D.事故发生地点
-
为促进亚太地区国家建立重人危险源控制系统,1991年在曼谷召开了( )。
- A.安全标准大会
- B.重大危险源控制大会
- C.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大会
- D.重大危险源控制区域性讨论会
-
20世纪?0年代以来,( )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 A.预防重大工业事故
- B.改进工业设施
- C.推广安全理念
- D.扩充安全设备
-
诊断活动和评价活动是( )的分析过程。
- A.物质组成
- B.技术性
- C.能量性
- D.安全等级
-
预控对策中的( ),是连接两个系统活动的组织手段。
- A.事故预防环节
- B.组织准备环节
- C.人员救治环节
- D.宣传教育环节
-
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越小,说明单元现实危险性与单元固有危险性比值愈小,即单元的危险性的( )。
- A.受控程度愈小
- B.受控程度不变
- C.受控程度愈高
- D.受控程度改变微弱
-
安全预警设置( ),在日常活动中负责培训员工的预警知识和各种逆境的预测与模拟预警管理方案,在特别状态时提出建议供决策层采纳。
- A.预警监控档案
- B.事故调查处理档案
- C.事故原因分析档案
- D.预警机制完善方案
-
事故的( )是企业生产活动陷入危机状态时采取的一种特殊性的管理。
- A.日常管理
- B.预警机制
- C.危机管理
- D.安全检查
-
( )是预控对策工作的前奏,与日常管理都是预控对策的主体。
- A.事故危机管理
- B.安全风险检查
- C.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 D.组织准备
-
诊断活动和评价活动是( )的分析过程。
- A.物质组成
- B.技术性
- C.能量性
- D.安全等级
-
( )建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信息定量化、( )和可操作化。
- A.条理化
- B.个别化
- C.标准化
- D.安全化
-
下列不属于预警评价指标的构建所要遵循的原则的选项是( )。
- A.严密性
- B.灵敏性
- C.引导性
- D.预见性
-
( )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定量化。
- A.潜在指标
- B.综合指标
- C.具体指标
- D.计划指标
-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 ( )等。
- A.人员伤亡
- B.环境污染
- C.技术改进
- D.企业利润
-
事故应急救援不具有( )等特点。
- A.不确定性
- B.间断性
- C.突发性
- D.后果易放大性
-
( )不属于应急预案文件体系的内容的选项是( )。
- A.指导书
- B.记录
- C.程序
- D.名称
-
( )比桌面演练规模大,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比随着更多组织的参与而加大。
- A.全面演练
- B.部分演练
- C.个别演练
- D.功能演练
-
职业卫生常用的统计指标有( )。
- A.患病率
- B.发病率
- C.病死率
- D.猝死亡率
-
在一般的体力劳动的过程中,突出的有强制体位和( )两方面问题。
- A.重体力劳动的负重作业
- B.轻度作业
- C.有毒作业
- D.高温作业
-
进行检验假设应注意的问题有( )。
- A.根据资料类型和特点选用正确的假设检验方法
- B.进行安全教育
- C.开展安全宣传
- D.普及安全知识
-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及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也称为( )。
- A.物理因素
- B.工业毒物
- C.生物因素
- D.非安全因素
-
毒性长期、小量进入肌体导致的中毒是( )。
- A.慢性中毒
- B.亚急性中毒
- C.过敏反应
- D.急性中毒
-
( )指根据某类事故灾难、灾害的典型特征,需要对其应急功能作出针对性安排的风险。
- A.一般风险
- B.特殊风险
- C.安全隐患风险
- D.紧急风险
-
( )指根据某类事故灾难、灾害的典型特征,需要对其应急功能作出针对性安排的 风险。
- A.一般风险
- B.特殊风险
- C.安全隐患风险
- D.紧急风险
-
( )是应急预案的总体描述。
- A.本质安全计划
- B.基本预案
- C.临时预案
- D.紧急救援预案
-
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 )。
- A.煤尘
- B.粉尘
- C.灰尘
- D.生产性毒物
-
(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 A.生产性粉尘
- B.生产性灰尘
- C.生产杂物
- D.生产废弃物
-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称为( )。
- A.职业性危害因素
- B.劳动强度因素
- C.安全隐患因素
- D.劳动事故因素
-
对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格检查,其目的在于发现其对生产中有害因素的就业禁忌症,以便更合适地安排工作,保护( )。
- A.生产效率
- B.企业利润
- C.工人健康
- D.机器安全
-
在调查工作中,调查工作最重的是( )和管理调查组。
- A.安全检查组
- B.生产提高组
- C.技术分析组
- D.安全管理组
-
每起事故所包含的( ),对事故统计分析至关重要。
- A.信息量
- B.科技手段
- C.材料收集数量
- D.相关统计分析情况
-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及在作业环境中存在的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导致人发病的因素为( )。
- A.物理因素
- B.生物因素
- C.化学因素
- D.毒性因素
-
根据引发职业病的有害物质的种类的小同,分别编制了( ),按规定上报。
- A.《尘肺病报告卡》
- B.《职业病报告卡》
- C.《农药中毒报告卡》
- D.《安全卫生监测报告卡》
-
日常监控是对预警分析所确定的主要( )进行特别监视与控制的管理活动。
- A.事故原因
- B.事故征兆
- C.事故后果
- D.事故关联性
-
( )负责为事故的应急响应提供设备、设施等。
- A.后勤部
- B.行动部
- C.资金部
- D.指挥部
-
现场处置方案的特殊形式有( )。
- A.单项方案
- B.多项方案
- C.综合预案
- D.危险预案
-
下列不属于毒性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的取决参数的是( )。
- A.物质的状态
- B.物质的颜色
- C.气味
- D.重度
-
所谓的( )是针对本企业(或行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事故的发展趋势而建立起来的识别指标。
- A.时效
- B.适宜
- C.制度
- D.规则
-
重大危险源控制标准不同,一级危险源在( )以上。
- A.A级
- B.C级
- C.B级
- D.D级
-
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值标准,可以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事故的( )。
- A.重大危险源
- B.外漏的危险源
- C.多发性危险源
- D.潜在危险源
-
( )的目的主要是监视其止常的情况下危险对象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判断,对系统的下一刻做出一种超前(或提高)的预警行为。
- A.特殊劳动用品防护
- B.安全技术改进
- C.安全宣传教育
- D.监控预警系统
-
使用( ),是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基础。
- A.安全生产设备
- B.安全生产技术
- C.劳动防护用品
- D.劳动防护知识
-
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的重要责任是( )。
- A.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 B.完善事故预警机制
- C.健全安全评价报告体系
- D.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
( )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 A.安全投入
- B.安全生产
- C.安全教育
- D.安全科技
-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 )。
- A.设施
- B.员工
- C.办公场地
- D.环境
-
( )主要是使人知道哪里存在危险源,如何导致事故,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如何,对于可能的危险应该怎么做。
- A.安全教育对策
- B.安全技术对策
- C.安全防范对策
- D.安全控制对策
-
在煤矿井下开采时,在掘进和采煤工作中接触的粉尘,主要是煤尘和二氧化硅粉尘,这种混合性粉尘叫( )。
- A.煤矽尘
- B.灰尘
- C.沙尘
- D.烟雾颗粒
-
安全管理中的本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 )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A.源头上
- B.技术上
- C.根本上
- D.管理上
-
( )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 A.事故地点
- B.宣传地点
- C.工作地点
- D.生活地点
-
( )是一类特别的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急性中毒和长期接触后的不良健康效应。
- A.农药
- B.有机磷
- C.一氧化碳
- D.碘
-
在调查工作中,调查工作最重的是( )和管理调查组。
- A.安全检查组
- B.生产提高组
- C.技术分析组
- D.安全管理组
-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 )评价,并指定评价工作由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
- A.控制效果
- B.控制时间
- C.控制过程
- D.控制强度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 )和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
- A.中等职业病危害
- B.毒性危害
- C.一般性职业病危害
- D.紫外线危害
-
根据初审的结果和本企业的资源,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 )。
- A.研究
- B.策划
- C.审核
- D.调查
-
安全生产责任的行政处分主要是对( )过错的制裁。
- A.职务性
- B.技术性
- C.管理性
- D.生产性
-
( )的目的是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确立和完善组织保障。
- A.组织
- B.单位
- C.个人
- D.领导
-
( )的目的是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定期或及时地发现体系运行过程或体系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确定问题产生的根源或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 A.劳动用品防护
- B.检查与评价
- C.安全防范
- D.本质安全
-
( )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
- A.计量资料
- B.计量计划
- C.收集资料
- D.统计资料
-
下列不属于事故调查报告正文应当包括的选项有( )。
- A.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性质
- B.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 C.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 D.事故发生的频率
-
从原则上来讲,事故调查组应该自事故发生( )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A.30
- B.60
- C.70
- D.100
-
人体对有害因素的防御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对有害因素的防御能力是不同的,这属于( )。
- A.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量
- B.有害因素本身的性质
- C.劳动者个体易感性
- D.劳动用品本身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