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预测试卷(二)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结合本案,简述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要求。

  2. 指出本案的应急救援演练中存在的问题。

  3. 根据《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将火灾等级划分为哪几类?并说明具体规定。

  4.   总部位于A省的某集团公司在B省有甲、乙、丙三家下属企业,为加强和规范应急管理工作,该集团公司委托某咨询公司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咨询公司通过调查、分析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完成了应急救援预案的起草工作,提交给集团公司会议上进行评审。

       评审时,集团公司领导的意见是:

       (1)集团公司和甲、乙、丙三家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组织指挥结构上应保持一致。

       (2)集团公司有自己的职工医院和消防队,应急救援时伤员救治要依靠职工医院,抢险力量队伍要依靠集团公司的消防队。

       (3)周边居民安全疏散,应由集团公司通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

       (4)应急救援预案中因部分内容涉及集团公司商业秘密,应急救援预案不对企业全体员工和外界公开,只传达到各企业中层以上干部。

       (5)应急救援预案要报A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近期,该集团公司完成了一套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计划,该计划设计的演练内容为:

       (1)打开液氨储罐阀门,将液氨排到储罐的围堰内。

       (2)参演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关闭阀门,将围堰内的液氨进行安全处置。

       (3)救出模拟中毒人员。

       2008年3月6日,集团公司在甲企业进行了应急救援实战演练,演练地点设在甲企业的液氨储罐区,为保障参演人员、控制人员和观摩人员的安全,集团公司事先调来乙企业全部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爆性无线对讲机和检测仪器,同时调来集团公司消防队的所有水罐车、泡沫车和职工医院的救护车辆。演练从10点钟开始,按照事先制订的演练计划进行,10点20分氨气扩散到厂区外,由于演练前未组织周边群众撤离,扩散的氨气导致两名群众中毒,10点30分,抢救完中毒群众后,演练继续按计划进行。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7分):

    指出应急救援预案评审时,集团公司领导意见中的不妥之处,说明正确的做法。

  5. 事故调查组在现场的处理至少应做到哪些?

  6. 该事故的调查应该按哪些规定执行?

  7.    2010年5月30日凌晨,某个体户(挂名集体)甲、乙夫妇办的某制衣厂(原料加工企业)发生特大火灾,全厂付之一炬,造成72人死亡,4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

       2008年期间,甲、乙夫妇自筹资金建成一幢4层楼的厂房,同年11月以乙之名签领营业执照开办某制衣厂,并与某公司签订原料加工协议,生产塑料雨衣。此后,在招收工人、生产、管理等方面都由甲负责。投产后,甲只重盈利,忽视安全,防火管理混乱,制度不严;生产车间、仓库、工人宿舍同在一幢楼;原料、成品、废料、易燃物品胡乱放置;全厂没有任何消防和防护设施。

       5月30日,加班工人梁某吸烟后扔下烟头引燃易燃物。当日凌晨4时20分左右,厂一楼突然起火,存放在该楼层的大量生产原料PVC塑料布和成品雨衣7万多件着火,火势迅速蔓延并封住了这幢4层楼厂房的唯一出口。楼内既无消火栓、灭火器等基本消防器材,亦无防火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还将很多门、窗都用铁条焊死,造成工人扑火无力,逃生无门。浓烟烈火沿着楼梯和电梯井通道大量窜入3、4层楼的工人宿舍。当时许多工人正在该楼层内熟睡,没等明白过来发生什么事情,就被熏死或烧死,最终造成64人直接被熏昏或烧死,55人从窗口跳楼逃生。逃生人员中,2人当场摔死,6人摔伤、烧伤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共计造成72人死亡,840m2的厂房被烧毁。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对此次火灾做出定性。

  8. 此次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间接原因包括( )。

    • A.厂房一层内设置临时库房
    • B.厂房平时缺乏对员工的安全防火教育培训,员工自救能力差
    • C.厂房内唯一的上下楼梯平台上堆放了杂物,员工无法迅速撤离
    • D.“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下达不及时
    • E.厂房一层只有一个门供员工上下班进出
  9.    2010年2月23日6时10分,某省某煤矿13号煤层东一掘进工作面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7人(其中女工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46万元。事故发生后,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该省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抢救和善后工作。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成立了煤矿“2?23”瓦斯爆炸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经过现场勘察、调查取证和技术鉴定,查清了事故原因,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并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和防范措施。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1分):

    该事故调查组是由谁组织成立的?

  10. 厂房1层火灾失控时,对正在5层工作的员工来说,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有( )。

    • A.在本层负责人的组织下灭火
    • B.搬运身旁附近的财物
    • C.察看火情,设法逃生
    • D.无法立即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待救援
    • E.逃生时尽量不要直立行走
  11. 下列关于该厂安全管理现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员工缺乏应急救援常识
    • B.楼房不适合作为生产服装的厂房
    • C.安全管理混乱
    • D.发现的事故隐患没有及时整改
    • E.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
  12. 该厂存在的下列现象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有(   )。

    • A.库房内总电闸的熔丝用铜丝代替
    • B.厂房内上下楼梯平台上堆放杂物
    • C.厂房3~6层是成衣车间
    • D.2~6层有401名员工同时工作
    • E.2层以上各层存放可燃物
  13. 关于此次事故中逃生时受伤的员工是否定为工伤的问题,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应该定为,因工作受伤
    • B.不应定为,不是因工作受伤
    • C.是否定为由厂工会认定
    • D.是否定为由厂领导决定
    • E.是否定为由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裁定
  14. 针对本案存在的安全隐患,下列整改措施中,该厂应该采取的有( )。

    • A.保持上下楼梯通道畅通
    • B.确保人员出入通道不少于两个
    • C.加强员工灭火技能培训
    • D.电工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并持证上岗
    • E.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
  15.    某服装厂厂房为一栋6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厂房1层是铣床车间,2层是平缝和包装车间及办公室,3~6层是成衣车间,厂房一层现有4个门,后2个门被封死;一个门上锁,仅留一个门供员工上下班进出,厂房内唯一的上下楼梯平台土堆放了杂物,仅留0. 8m宽的通道供员工通行。

       半年前,在厂房1层用木板和铁栅栏分隔出一个临时库房。由于用电负荷加大,临时库房内总电闸熔丝经常烧断,为了不影响生产,电工用铜丝代替临时库房内总电闸熔丝。经总电闸引出的电线,搭在铁栅栏上,穿过临时库房,但没有用绝缘套管,电线下堆放了2m高的木料。

       2008年6月6日,该服装厂发生火灾事故。起火初期火势不大,有员工试图拧开消火栓和用灭火器灭火,但因不会操作未果。火势迅速蔓延至2、3层,当时,正在2层办公的厂长看到火灾后立即逃离现场;2~6层的401名员工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慌乱逃生,多人跳楼逃生摔伤;1层人员全部逃出。

       该起火灾事故,造成67人死亡,5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00万元。

       事故调查发现,起火原因是1层库房内电线短路产生高温熔珠,引燃堆在下面的木料,整个火灾过程中无人报警,事故前该厂曾收到当地消防机构关于该厂火险隐患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但未整改;厂内仅有一名电工,且无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8题为多选题):

    此次火灾发生初期,作为企业负责人的厂长长应优先(   )。

    • A.保护工厂财物   
    • B.组织员工疏散
    • C.保护员工财物   
    • D.查找起火原因
    • E.保护工厂重要文件
  16.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规定》,该起事故属于( )事故。

    • 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一般
    • E.轻微
  17.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或者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   )。

    • A.责令限期改正
    • B.逾期未改正的,予以关闭
    • C.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 D.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给予赔偿,不用追究刑事责任
    • E.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18.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是(   )。

    • A.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 B.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 C.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 D.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 E.依法审问和处理事故责任人
  19. 《安全生产法》规定:“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生产经营活动,未签订( )或者未指定( )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

    • A.生产区域划分协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 B.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 C.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专职消防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检查与协调
    • D.生产区域划分协议;专职消防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检查与协调
    • E.应急救援互助协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
  20.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拒不承担或者其负责人逃匿的,由( )依法强制执行。”

    • A.事故调查组   
    • B.当地政府
    • C.人民法院   
    • D.当地公安部门
    • E.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执法大队
  21. 按照《关于做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一次伤亡30人以上(含30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有明确指示的特大事故以及社会影响大的未遂事故的有关信息和情况,由(   )在中央新闻媒体上予以披露、报道与曝光。

    • A.安全监管总局的有关部门
    • B.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C.国家劳动保障部门
    • D.国务院新闻办公厅
    • E.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
  22.    某年某月某日,某铁矿发生火灾事故,由于该矿和临矿互通,火灾共涉及5个矿医,造成上百人被困井下。经多方抢救,遇难矿工人数仍迭70人。随即成立了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查组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察部、全国总工会、国土资源部、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分为综合、技术、管理三个组。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经初步调查,认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该矿的维修工在井筒内使用电焊,焊割下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壁用于充填护帮的荆笆上,造成长时间阴燃,最后引燃井筒周围的荆笆及木支护等可燃物,引发井下火灾。5个矿区越界开采,造成各矿井下巷道贯通,风流紊乱,火灾烟气蔓延,各矿均未按要求设置井下作业人员逃生的安全通道,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升级和扩大。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每小题2分。1~5题为单选题,6~7题为多选题):

    这起事故构成( )。

    • A.特别重大事故   
    • B.重大死亡事故
    • C.一般死亡事故   
    • D.重伤事故
    • E.轻伤事故
  23. 按照《关于做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一次死亡30人以上(含30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和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恶劣或国务院领导有明确批示的特大事故,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由(   )组织调查。事故调查报告应报( )审批,( )下达结案通知。

    • A.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监管总局
    • B.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总局
    •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安全监管总局
    • D.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监管总局;省煤矿安全监察局
    • E.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务院;省煤矿安全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