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命题趋势权威试卷(二)
-
实施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主要包括( )。
- A.规划手段
- B.政策手段
- C.财政手段
- D.管理手段
- E.法律手段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性设施开发过程的是( )。
- A.可行性研究阶段
- B.项目构想与策划阶段
- C.项目投融资阶段
- D.销售与经营
- E.项目决策阶段
-
竖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分析规划用地的地形坡度,为各项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 B.制定自然地形的改造和利用方案,合理利用地形
- C.确定建筑用地的室外地面标高和建筑室内正负零标高
- D.应有利于建筑布局及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 E.应满足各项建设用地及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满足道路布置、车辆通行和人行交通的技术要求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基本内容的是( )。
- A.风景资源评价
- B.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 C.对风景名胜区资源实施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 D.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
- E.突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
小城镇公共中心的布置方式包括( )。
- A.布置在城区中心地段;结合原中心及现有建筑
- B.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选址和布置
- C.应选择在靠近电源、水源和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
- D.结合主要干道;结合景观特色地段
- E.采用围绕中心广场,形成步行区或一条街等形式
-
下列选项中,属于小区路网基本形式的是( )。
- A.贯通式
- B.内环式
- C.行列式
- D.尽端式
- E.周边式
-
镇区建设用地标准包括( )。
- A.镇区的用地规模
- B.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C.建设用地选择
- D.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
- E.建设用地比例
-
下列选项中,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
- A.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 B.分析确定县城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县城人口规模
- C.综合评价县域发展条件;制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 D.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策略
- E.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制定专项规划
-
关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镇区近期需要进行建设的重要地区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 B.以镇区总体规划为依据,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 C.制定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
- D.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镇区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 E.对一定时期内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安排
-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包括( )。
- A.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 B.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 C.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 D.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人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 E.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
下列选项中,( )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要求。
- A.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 B.组织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充分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保证有关专业规划的空间落实
- C.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
- D.规划调整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并将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公示
- E.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包括( )。
- A.科学性
- B.地域性
- C.权威性
- D.易查性
- E.法制化管理
-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
- A.明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
- B.明确城镇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 C.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 D.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 E.提出城镇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布局和用地,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安排
-
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
- A.自然条件评价
- B.建设条件评价
- C.用地经济性评价
- D.经济条件评价
- E.整体建设条件的评价
-
下列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的是( )。
- A.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 B.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 C.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 D.确定城市近期建设的空间布局
- E.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进一步细化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和现状,体现名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 B.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确定名城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确定名城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
- C.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口容量,疏解城区交通,改善市政设施,以及提出规划的分期实施及管理的建议
- D.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 E.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扬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
我国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具有的特征包括( )。
- A.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外联系和交往的加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联系加强了,综合交通和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更为清晰,要求我们要加快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疏通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联系通道,利用对外交通条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 B.建立与城市用地发展相匹配、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关系,协调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 C.全面分析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综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 D.使城市交通系统、有效地支撑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并获得最佳效益
- E.随着城市交通机动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
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中,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测算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分析其组成和发展趋势,提出污染控制目标
- B.提出规划区的环境卫生控制要求
- C.布局废物箱、垃圾箱、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点、公厕、环卫管理机构等,确定其位置、服务半径、用地、防护隔离措施等
- D.布局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确定服务范围、设置规模、设置标准、动作方式、用地指标等
- E.确定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收运方案
-
城市总体规划附件包括( )。
- A.规划说明书
- B.相关专题研究报告
- C.公共设施规划
- D.基础资料汇编
- E.城市发展目标
-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根据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规划范围内各专项地下空间设施的总体规模、平面布局和竖向分层等关系
- B.以对城市重要规划建设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作为规划编制的重点
- C.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 D.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
- E.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专项设施的规划
-
城镇体系概念的深层含义是( )。
- A.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 B.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就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
- C.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的。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而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
- D.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E.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
-
城镇体系规划的类型包括( )。
- A.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 B.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 C.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以及其他市级形成单元)城镇体系规划
- D.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 E.随着城镇体系规划实践的发展,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衍生型的城镇体系规划类型
-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包括( )。
- A.综合性
- B.经济性
- C.人民性
- D.政策性
- E.实践性
-
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系的目的就是将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法定规划付诸实施,其基本内容包括( )。
- A.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 B.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 C.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
- D.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手段
- E.城市规划实施的协调计划
-
城市规划的作用包括( )。
- A.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 B.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 C.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 D.改善人居环境
- E.保障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
城市发展理论包括( )。
- A.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 B.城市化理论
- C.城市发展概括理论
- D.城市体系理论
- E.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
下列对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 B.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 C.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 D.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法国巴黎改建
- E.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空想社会主义
-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无形的城镇化”是指( )。
- A.意识上的城镇化
- B.精神上的城镇化
- C.形态上的城镇化
- D.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 E.物质上的城镇化
-
对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 B.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 C.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 D.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 E.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行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手段的是( )。
- A.建设用地的管理
- B.建设监督管理
- C.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 D.建设工程管理
-
商业性开发是以对( )的追求为出发点和核心。
- A.公共利益
- B.私人利益
- C.集体利益
- D.他人利益
-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 )。
- A.中心城市
- B.直辖城市
- C.全球城市区域
- D.大都市区
- E.大都市带
-
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是( )。
- A.在于使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的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 B.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 C.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协同行动,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 D.必须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也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
-
城市建设和发展是指( )。
- A.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
- B.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所有建设性行为都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实施的行为
- C.城市全社会的事业,既需要政府进行公共投资,也需要依靠社会的商业性投资,公共部门和企业、私人部门在城市规划实施中都担当着重要的作用
- D.在于使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的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
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他严厉抨击了现代主义者的城市设计基本观念,并宣扬了当代城市设计的理念,也是研究社会与空间关系的代表人物是( )。
- A.扬?盖尔
- B.凯文?林奇
- C.简?雅各布斯
- D.威廉?H?怀特
-
下列对风景名胜区的基本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 A.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是这些价值和功能的综合体
- B.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能够反映独特的自然风貌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比较集中的景观
- C.风景名胜区可供社会公众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D.风景名胜区应当具备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多重功能,对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基于其价值可为人们所利用,可以用来进行旅游开发、游览观光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
-
配套公建是指( )。
- A.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 B.居住区内除住宅建筑之外的其他建筑,主要是为居民生活配套的服务型建筑,是居住生活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涉及居民生活服务质量和方便程度
- C.按投资管理的属性可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设施三种
- D.根据公共服务设施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以及居民使用频率的特点,通过分级布置能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和维持配套设施的正常运转,一般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
下列不是竖向规划设计主要内容的是( )。
- A.分析规划用地的地形坡度,为各项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 B.竖向规划应与用地划分及建筑布局同时进行,使各项规划内容统一协调
- C.确定建筑用地的室外地面标高和建筑室内正负零标高
- D.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位置、规模;估算土(石)方及护坡工程量,进行土(石)方平衡
-
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为( )。
- A.居住小区
- B.家庭
- C.组团
- D.居住区
-
“田园城市”是( )提出的。
- A.戈涅
- B.霍华德
- C.克莱伦斯·佩里
- D.勒·柯布希埃
-
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按照居住区理论和原则,以( )为核心,建设安全、卫生、舒适、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
- A.人
- B.市中心
- C.工业区
- D.道路
-
下列选项不属于集中布局空间形态模式的是( )。
- A.块状式
- B.双城式
- C.多点分散式
- D.带状式
-
镇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为( )。
- A.确定各地块主要建设指标的控制要求与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 B.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
- C.确定地块内的各类道路交通设施布局与设置要求
- D.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镇规划特点的是( )。
- A.镇规划的对象特点
- B.镇规划的技术特点
- C.镇规划的实施特点
- D.镇规划的协调特点
-
下列不属于镇规划宏观指导性原则的是( )。
- A.可持续发展原则
- B.因地制宜原则
- C.科学合理性原则
- D.人本主义原则
-
镇规划的任务是( )。
- A.对一定时期内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安排
- B.综合研究和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镇合理发展
- C.落实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域规划提出的要求,合理利用镇区土地和空间资源,指导镇区建设和详细规划的编制
- D.对镇区近期需要进行建设的重要地区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
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和居民点是( )。
- A.城镇地
- B.郊区地区
- C.农村地区
- D.中心市地区
-
“镇”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 )。
- A.北宋时期
- B.北魏时期
- C.唐朝时期
- D.清朝时期
-
下列选项中( )为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 A.镇
- B.区
- C.自治
- D.县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的是( )。
- A.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 B.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 C.竖向规划设计
- D.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
下列选项中( )是对地块主要使用功能和属性的控制。
- A.用地使用兼容
- B.用地性质
- C.用地边界
- D.用地面积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 )。
- A.土地使用控制
- B.建筑建造控制
- C.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
- D.控制方法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特征的是( )。
- A.通过数据控制落实规划意图
- B.纵向综合性的规划控制汇总
- C.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 D.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
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是( )。
- A.控制性详细规划
- B.总体规划
- C.修建性规划
- D.中心规划
-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 )。
- A.主要针对城市中某一地区、街区等局部范围中的未来发展建设,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绿化与开敞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统一的安排
- B.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及与权威性相容的灵活性,使规划管理人员在规划实施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争、有法可依,以“法治”取代“人治”
- C.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提出规划控制指标的规划
- D.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
-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 )为基础的。
- A.分区规划
- B.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
- C.规划的综合性研究
- D.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
- A.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 B.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 C.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 D.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独立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成果的是( )。
- A.规划文本
- B.目标与策略
- C.图纸
- D.说明
-
1991年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为( )。
- A.近期建设规划到期时,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新的近期建设规划
- B.凡未按要求编制和调整近期建设规划的,将停止新申请建设项目的选址,项目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城乡规划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计划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议书,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 C.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 D.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
下列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基本内容的是( )。
- A.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B.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 C.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 D.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
城市性质对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具有较大的影响,有时对这种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B.城市性质
- C.城市规模
- D.城市布局
-
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是( )。
- A.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 B.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 C.工业用地的布置
- D.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关系
-
城市发展到特大城市可能呈现的布局为( )。
- A.集中式
- B.组团式
- C.方格式
- D.组合型城市
-
近现代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工业
- B.经济
- C.农业
- D.资源
-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存在的系统缺陷是( )。
- A.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
- B.南北不通,东西不畅
- C.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 D.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客运站布置方式的是( )。
- A.集中式
- B.通过式
- C.混合式
- D.尽端式
-
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采取的原则为( )。
- A.集中的原则
- B.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 C.分散的原则
- D.方格式原则
-
下列不属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程序的是( )。
- A.针对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考虑城市发展和用地的调整,从“骨架”和“功能”的角度提出初步规划方案
- B.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 C.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要与城市交通管理相结合
- D.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
-
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汽车化发展的产物是( )。
- A.方格网式
- B.城市道路网
- C.城市快速路网
- D.城市干路网
-
《马丘比丘宪章》在总结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张的原则为( )。
- 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
- B.个体客运交通的原则
- C.公共交通的原则
- D.公交换乘枢纽的原则
-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设施是( )。
- A.公交首末站
- B.公交换乘枢纽
- C.公共交通线网
- D.公交枢纽
-
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是( )。
- A.文化
- B.经济
- C.城市
- D.国家
-
下列选项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历史文化街区是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
- B.有一定比例的真实遗存,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 C.历史文化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社区,这也就决定了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 D.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
-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 )。
- A.以自然和人工植被为地表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特定区域
- B.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
- C.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满足城市居民的户外游憩需求,满足卫生和安全防护、防灾、城市景观的要求
- D.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
- A.通过制定城市能源发展战略,保证城市能源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结构,落实节能减排措施
- B.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发展目标,预测通信需求;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保护措施
- C.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结合生活与生产需要,确定城市集中供热对象、供热标准、供热方式
- D.根据城市和区域燃料资源状况,选择城市燃气气源,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种燃气的用量,进行城市燃气气源规划;确定各种供气设施的规模、布局;选择确定城市燃气管网系统
-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
- A.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定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科学布局各项防灾措施
- B.确定城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设防标准
- C.布局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设施;制定防灾对策与措施
- D.组织城市防灾生命线系统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原则的是( )。
- A.强制性内容必须落实上级政府规划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 B.强制性内容的表述必须明确、规范,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 C.强制性内容应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加以确定
- D.规划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
-
下列( )不是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方法。
- A.设计等高线法
- B.方格网法
- C.纵横断面法
- D.高程箭头法
-
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 )。
- A.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 B.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 C.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互利共享和有效利用
- D.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
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 )。
- A.城镇体系规划
- B.城镇体系
- C.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 D.全球化时代城镇体系
-
下列不属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核心内容的是( )。
- A.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 B.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
- C.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 D.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
城市规划是指( )。
- A.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 B.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 C.既是一项社会实践,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同时也是一项专门技术
- D.关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
-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行体系都是对( )。
- A.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限制
- B.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运用
- C.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概括
- D.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
-
下列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
- B.规划草案公告2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
- C.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 D.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
下列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中不包括( )。
- A.综合性
- B.概括性
- C.实践性
- D.政策性
-
城市规划工作体系是指( )。
- A.围绕着城市规划工作和行为的开展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也可以理解为运行体系或运作体系
- B.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权限的分配、行政组织的架构以及行政过程的整体
- C.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结构
- D.既是一项社会实践,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同时也是一项专门技术
-
政府的基本职责是( )。
- A.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 B.城镇体系规划
- C.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 D.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
-
在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城市的建设服务于王朝的对内统治与对外的拓展疆域,由此决定了当时城市选址的时期为( )。
- A.中国近现代时期
- B.秦汉时期
- C.唐宋时期
- D.夏商周时期
-
全球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了( )。
- A.社会结构的变化
- B.经济结构的变化
- C.文化结构的变化
- D.政治结构的变化
-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基本为( )。
- A.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B.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不断引进和运用的过程
- C.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D.1990年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
现代城市的发展主要的趋势为( )。
- A.单一发展和综合发展
- B.分散发展和现代发展
- C.集中发展和城乡发展
- D.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是( )。
- A.理想社会主义
- B.空想社会主义
- C.现实社会主义
- D.幻想社会主义
-
下列对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中,不正确的是( )。
- A.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 B.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 C.从生活性城市空间到生产性城市空间
- D.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
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的是( )。
- A.古希腊前期
- B.古罗马前期
- C.古希腊后期
- D.古罗马后期
-
下列对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概括中,错误的是( )。
- 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 B.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 C.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 D.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状态,是从( )开始的。
- A.18世纪前期
- B.19世纪前期
- C.18世纪后期
- D.17世纪后期
-
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 ),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发生在城市里。
- A.环境恶劣
- B.失业问题
- C.人口密集
- D.住宅紧张
-
现代社会中,( )早已成为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 A.资源
- B.城市
- C.技术
- D.劳动力
-
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象征的是( )。
- A.文化
- B.城市
- C.国家
- D.社会
-
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的是( )。
- A.全球城市区域
- B.大都市带
- C.大都市网
- D.大都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