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命题趋势权威试卷(一)
-
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地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体现在( )。
- A.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空间和时序上有序安排城市各项物质性设施的建设,使城市的功能、各项物质性设施的建设在满足各自要求的基础上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相辅相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 B.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 C.处理好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与保障城市安全、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全面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D.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在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取得相互:之间的平衡,同时又不损害到城市的公共利益
- E.根据城市的公共利益,适时建设满足各类城市活动所需的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各项功能的不断优化
-
就影响城市规划实施最为直接的要素来看,大致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 )。
- A.政府组织管理
- B.城市发展状况
- C.社会意愿与公众参与
- D.城市规划的体制
- E.建设用地的管理
-
下列为风景名胜区基本特征的是( )。
- A.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 B.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能够反映独特的自然风貌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比较集中的景观
- C.突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 D.风景名胜区应当具备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多重功能
- E.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是这些价值和功能的综合体
-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划体制中,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结合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A.法律法规赋予城市设计什么样的地位
- B.城市设计的内容、编制和审查如何体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
- C.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 D.对城市环境做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 E.采用哪些具体的手段或程序来保证城市设计的落实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住宅群体空间基本形式的是( )。
- A.行列式
- B.周边式
- C.内环式
- D.点群式
- E.贯通式
-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包括( )。
- A.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 B.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 C.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D.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
- E.传统格扁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
村庄规划要依据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镇总体规划或乡总体规划,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所在村庄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各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村庄规划编制内容为( )。
- A.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工程设施等用地布局
- B.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 C.对重点建设地块进行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并进行必要的竖向规划设计
- D.确定防灾减灾、防疫设施分布和规模;对村口、主要水体、特色建筑、街景、道路以及其他重点地区的景观提出规划设计
- E.安排村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为其配套服务的各项设施
-
镇规划编制的方法是( )。
- A.镇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 B.镇区用地规划布局
- C.镇规划的现状调研和分析
- D.镇的性质的确定
- E.镇的人口规模预测
-
下列选项中,属于乡和村庄规划任务的是( )。
- A.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 B.坚持以促进生产发展、服务农业为出发点,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
- C.贯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建设要求,保护耕地与自然资源,科学、有效、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广大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 D.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的引导与管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 E.乡和村庄的建设规划,应当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 )。
- A.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 B.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 C.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 D.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 E.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
使用强度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做出的规定,其控制指标一般包括( )。
- A.用地性质
- B.容积率
- C.人口密度
- D.建筑密度
- E.绿地率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深度要求包括( )。
- A.深化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将规划意图与规划指标分解落实到街坊地块的控制引导之中,保证城市规划系统控制的要求
- B.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进行项目开发建设行为的控制引导时,将控制条件、控制指标以及具体的控制引导要求落实到相应的开发地块上,作为土地租让、招议标底条件
- C.所规定的控制指标和各项控制要求可以为具体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的建筑设计或景观设计等个案建设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 D.根据相关规划(历史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落实相关规划控制要求
- E.根据城市安全、综合防灾、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建议和开发控制要求
-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 )。
- A.可以确保城市有序开发
- B.明确城镇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 C.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 D.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
- E.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
下列选项不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
- A.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 B.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 C.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 D.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 E.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
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 )。
- A.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B.城市性质
- C.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确定
- D.城市布局
- E.居民生活习惯
-
下列选项中,属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原则的是( )。
- A.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原则
- B.整体性原则
- C.地方性原则
- D.自然原则
- E.匀布原则
-
城市总体规划中,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 )。
- A.文献资料运用
- B.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 C.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 D.社会环境的调查
- E.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
影响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城市的选址、城市性质和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 )。
- A.土地资源
- B.水资源
- C.森林资源
- D.矿产资源
- E.海洋资源
-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工作程序包括( )。
- A.现状调研
- B.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 C.总体规划纲要
- D.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
- E.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
下列不属于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的是( )。
- A.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 B.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C.区域空间局部协调发展的原则
- D.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原则
- E.因地制宜的原则
-
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任务的是( )。
- A.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 B.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
- C.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
- D.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
- E.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作用包括( )。
- A.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
- B.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 C.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 D.随着城镇体系规划实践的发展,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衍生型的城镇体系规划类型,例如都市圈规划、城镇群规划等
- E.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 )。
- A.政策性
- B.综合性
- C.经济性
- D.实践性
- E.民主性
-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是( )。
- A.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 B.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 C.城市规划工作体系
- D.城市规划经济体系
- E.城市规划社会体系
-
城市规划的作用为( )。
- A.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 B.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 C.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 D.改善人居环境
- E.保障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下列对“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基本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这些城市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 B.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的集中地,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的管理/控制中心
- C.都是国家的中心城市,对全球资本的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 D.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法律、信息、广告和技术咨询等),以满足跨国公司的商务需求
- E.城市是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枢纽,以满足各种“资源流”在全球或区域网络中的时空配置,为经济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可包括( ):
- A.空间形态的改变
- B.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 C.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 D.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 E.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
下列对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概括正确的是( )。
- A.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B.从经济综合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C.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D.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E.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
- A.城市具有系统性
- B.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 C.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 D.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 E.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存在的基本区别主要包括( )。
- A.生产效率的差异
- B.文化差异
- C.物质形式差异
- D.职能差异
- E.集聚规模的差异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城市规划实施基本因素的是( )。
- A.政府组织管理
- B.法律保障
- C.社会意愿与公众参与
- D.公共设施的建设
-
商业性开发是( )。
- A.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
- B.在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相关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的
- C.除了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开发之外的所有开发
- D.投资人在对是否要从事开发、从事怎样的开发、在什么地方进行开发以及做出什么样的产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的过程
-
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概念是指( )。
- A.城市规划实施包括了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建设性行为
- B.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以实现
- C.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所有建设性行为都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实施的行为
- D.城市全社会的事业,既需要政府进行公共投资,也需要依靠社会的商业性投资,公共部门和企业、私人部门在城市规划实施中都担当着重要的作用
-
城市规划实施的首要作用( )。
- A.在于使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的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 B.必须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也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
- C.就是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协同行动,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 D.是使城市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城市功能和其物质设施之间总是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中
-
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在西方崛起的时期为( )。
- A.经济垄断时期
- B.二次大战前期
- C.经济发展繁荣时期
- D.二次大战后期
-
居住小区的核心概念是指( )。
- A.在小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的
- B.按照居住区理论和原则,以人为核心,建设安全、卫生、舒适、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
- C.在空间上也清晰地划分出居住区—小区—组团
- D.按照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和城市干路网的间距,综合确定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对应一定的人口规模配建一套生活服务设施,并通过减少城市交通穿越,保证日照、通风和一定绿地等措施,保证较好的居住环境
-
下列选项中为我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是( )。
- A.自然资源保护区
- B.森林资源保护区
- C.风景名胜
- D.生态资源保护区
-
下列选项中,对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 B.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
- C.小区内有一套完善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
- D.小区规模与配套设施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应的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
居住综合体是指( )。
- A.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区组织形式,可以由住宅与商业、文化、办公以及无污染工业等相结合
- B.伴随着解决城市问题而发展的,都被当作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所强调的规划原则在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实行,只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情下的建设方式、空间形态等有所不同
- C.将居住建筑与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 D.在小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的
-
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理论的学者为( )。
- A.霍华德
- B.克莱伦斯?佩里
- C.戈涅
- D.勒?柯布希埃
-
试图以( )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想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 A.“田园城市”
- B.“居住小区”
- C.“邻里单位”
- D.“工业城”
-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下列选项不是保护规划应当包括的内容为( )。
- A.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 B.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 C.保护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 D.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
- A.乡驻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 B.乡的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 C.乡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 D.村庄、集镇总体规划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成果的是( )。
- A.规划文本
- B.规划图纸
- C.附件
- D.法律法规
-
制定和实施镇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为( )。
- A.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 B.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农”
- C.坚持城乡统筹
- D.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制定和实施乡和村庄规划,应当以( )为基本目标。
- A.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B.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
- C.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
- D.合理确定乡和村庄的发展目标与实施措施,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
镇区是指( )。
- A.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 B.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 C.乡、民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和乡所辖居民委员会地域
- D.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区域,以及来划人城镇的农场、林场等区域.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镇规划依据的是( )。
- A.法律法规
- B.规划技术
- C.政策
- D.习惯法
-
城乡之间还存在着的亦乡亦城的中间层面为( )。
- A.自治
- B.镇
- C.行政村
- D.民族乡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是( )。
- A.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提出规划控制指标的规划
- B.以实现规划范围内具体的预定开发建设项目为目标
- C.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及与权威性相容的灵活性,使规划管理人员在规划实施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争、有法可依,以“法治”取代“人治”
- D.主要针对城市中某一地区、街区等局部范围中的未来发展建设,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绿化与开敞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统一的安排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具有的特点的是( )。
- A.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
- B.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 C.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
- D.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
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是( )。
- A.不断的变革与探索
- B.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 C.建设方式的转变
- D.从产生到规范
-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 )为依据。
- A.分区规划
- B.规划的综合性研究
- C.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
- D.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
-
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的是( )。
- A.权威性
- B.灵活性
- C.地域性
- D.强制性
-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是( )。
- A.修建性详细规划
- B.控制性详细规划
- C.控制性总体规划
- D.修建性总体规划
-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以( )为指导。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 B.科学发展观
-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D.计划发展方针
-
城市详细规划是指( )。
- A.着眼于城市局部地区,在空间范围上介于整个城市与单体建筑物之间
- B.以实现规划范围内具体的预定开发建设项目为目标,将各个建筑物的具体用途、体型,外观以及各项城市设施的具体设计作为规划内容
- C.主要针对城市中某一地区、街区等局部范围中的未来发展建设,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绿化与开敞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统一的安排
- D.对规划范围的土地使用设定较为详细的用途和容量控制,作为该地区建设管理的主要依据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重要意义的是( )。
- A.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 B.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
- C.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 D.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
城市的总体规划是指( )。
- A.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
- B.城市在一定年限内各个组成部分和各项建设的全面安排
- C.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土地储备、分年度计划的空间落实、各类近期建设项目的布局和建设时序,都必须符合近期建设规划,保证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 D.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镇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历史情况、现状特点,明确城镇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
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
- A.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 B.镇总体规划
-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D.年度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下列关于确定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原则中,叙述错误的是( )。
- A.强制性内容必须落实上级政府规划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 B.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
- C.强制性内容应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加以确定
- D.强制性内容的表述必须明确、规范,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具有的特点的是( )。
- A.规划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
- B.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 C.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 D.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上位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
下列不属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所包括的基本内容的是( )。
- A.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的美观要求
- B.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
- C.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
- D.城市干路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干路的控制纵坡度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原则的是( )。
- A.整体性原则
- B.可持续发展原则
- C.自然原则
- D.地方性原则
-
下列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
- A.城市防灾减灾
- B.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C.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D.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主体是( )。
- A.平面组合换乘
- B.多层衔接
- C.公共交通换乘枢纽
- D.立体换乘
-
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南北不通,东西不畅
- B.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
- C.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 D.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
-
在对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的分布中,常采用的布置方式为( )。
- A.分散布置
- B.轴向布置
- C.圆心布置
- D.集中布置
-
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因素中,有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城市性质
- B.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确定
- C.城市规模
- D.居民生活习惯
-
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是( )。
- A.城市职能
- B.城市性质
- C.城市觑模
- D.城市发展目标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划分的是( )。
- A.农业开敞空间
- B.生态敏感空间
- C.城镇建设空间
- D.建设空间
-
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 )。
- A.矿产资源
- B.土地资源
- C.水资源
- D.森林资源
-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
- A.矿产资源
- B.土地资源
- C.海洋资源
- D.水资源
-
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常见的调查形式是( )。
- A.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 B.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 C.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 D.文献资料运用
-
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工作程序中的关键程序是( )。
- A.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 B.总体规划纲要
- C.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 D.现状调研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发展演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的是( )。
- A.经济
- B.资源
- C.社会
- D.政治
-
下列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坚持的原则中,概括不正确的是( )。
- A.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 B.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 C.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 D.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
- A.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
- B.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 C.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 D.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
-
下列不属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的是( )。
- A.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 B.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
- C.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
- D.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
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是( )。
- A.经济化
- B.工业化
- C.全球化
- D.市场化
-
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对城镇体系的解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B.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 C.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就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
- D.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是( )。
- A.行政体系
- B.工作体系
- C.法律法规体系
- D.管理体系
-
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系的目的就是将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法定规划付诸实施,下列不属于其基本内容的是( )。
- A.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
- B.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 C.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 D.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建立
-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核心是( )。
- A.在一个法治国家,所有的公共行为都必须经法律的授权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 B.围绕着城市规划工作和行为的开展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也可以理解为运行体系或运作体系
- C.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权限的分配、行政组织的架构以及行政过程的整体
- D.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结构
-
对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国家行政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
- B.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机关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 C.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内,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 D.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
-
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中,组织编制机关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 )日。
- A.7
- B.15
- C.2
- D.30
-
在联合国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确立的( )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行动纲领也作了具体的规定。
- A.《21世纪议程》
- B.《全球21世纪议程》
- C.《环境与发展宣言》
- D.《我们共同的未来》
-
现代城市规划是指( )。
- A.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 B.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结构,但就城市规划行政体系而言,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
- C.既是一项社会实践,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同时也是一项专门技术
- D.围绕着城市规划工作和行为的开展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也可以理解为运行体系或运作体系
-
第一次提出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制,也第一次提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好”的是( )。
- A.《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 B.《城市规划条例》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 D.《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
-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城市”是指( )。
- A.担当着管理或控制全球经济活动职能的城市
- B.全球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 C.对全球资本的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 D.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城市体系结构重组
-
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 )。
- A.2000年的历史
- B.3000年的历史
- C.4000年的历史
- D.5000年的历史
-
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是( )。
- A.《建筑史书》
- B.《建筑十书》
- C.《建筑九书》
- D.《建筑室书》
-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为( )。
- A.罗马
- B.古罗马
- C.古希腊
- D.希腊
-
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以及通勤条件的改善,城市中上阶层开始移居到市郊或外围地带,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住宅、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是( )阶段。
- A.集聚城镇化
- B.郊区化
- C.逆城镇化
- D.再城镇化
-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起见和易于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我们通常采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的指标,通称为(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
- A.城镇化水平
- B.城镇化社会
- C.城镇化人
- D.城镇化文化
-
下列选项中,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的是( )。
- A.工业
- B.城市
- C.农业
- D.乡村
-
平等的市场主体应该享有平等地接近和享用经济要素的权利,( )是保证农民平等地享用经济资源,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 A.统筹城乡政治资源
- B.统筹城乡社会资源
- C.统筹城乡经济资源
- D.统筹城乡自然资源
-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就是要认真贯彻“五个统筹”,“五个统筹”中不包括( )。
- A.统筹城乡发展
- B.统筹全局发展
-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不仅直接影响国内需求,而且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障碍的是( )。
- A.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B.工业发展的速度
- C.人口增长的快慢
- D.老龄化问题
-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 )。
- A.城市与工业的关系
- B.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 C.城市与社会的关系
- D.城市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