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冲刺试卷2
-
固体废物的来源十分广泛,种类也非常庞杂,大体上可分为( )。
- A.生活垃圾
- B.农业固体废物
- C.工业固体废物
- D.危险废物
-
焚烧处置技术的最大弊端是产生废气污染;焚烧烟气中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 )。
- A.粒状污染物
- B.氮的氧化物
- C.硫化氢
- D.一氧化碳
-
下列对于《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中规定的焚烧炉技术性能指标的描述,叙述正确的有( )。
- A.焚烧后的残渣热灼减率应小于5%.
- B.焚烧炉出口烟气中的氧气含量应为8%.~10%.(干气)
- C.焚烧炉运行过程中要保证系统处于负压状态,避免有害气体逸出
- D.焚烧炉必须有尾气净化系统、报警系统和应急处理装置
-
根据《环评法》要求,下列规划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有( )。
- A.流域的开发利用规划
- B.农业规划
- C.旅游规划
- D.海域的建设利用规划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规划方案的( )。
- A.影响因子识别
- B.影响范围识别
- C.影响程度识别
- D.时间跨度识别
-
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风险识别的内容,说法有误的是( )。
- A.根据引起有毒有害物质向环境发散的危害环境事故起因,将风险类型分为火灾、爆炸和辐射三种
- B.风险识别的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准备和物质风险识别两部分
- C.风险识别中进行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指主要收集建设项目工程资料、环境资料和事故资料,为进行物质风险识别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提供基础资料
- D.风险识别中物质风险识别指对项目所涉及的原材料及辅料、中间产品、产品及“三废”污染物,按其危险性或毒性,进行危险性识别
-
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 B.确定评价的地域范围时通常应考虑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自然资源特征或人为边界
- C.每个规划环评的工作内容随规划的类型、特性、层次、地点及实施主体而异
- D.确定评价的地域范围时通常还会考虑地域已有的管理边界
-
规划环评工作中常用的现状调查方法可包括( )。
- A.资料收集与分析法
- B.现场调查与监测法、调查表法
- C.专业判断法、会议座谈法
- D.叠图法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法
-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包括( )。
- A.自然环境的调查与评价
- B.社会经济与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 C.生态系统与生态景观的调查与评价
- D.环境敏感区和敏感目标的调查与评价
-
下列有关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设置工作应注意的要点,正确的有( )。
- A.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
- B.专题设置时应注意根据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 C.涉及大量征用土地和移民搬迁时,需设社会影响分析专题
- D.开发活动会带来较大的环境风险时,还应设置风险评价专题
-
在生态影响评价的工程调查与分析工作中,应收集的工程资料有( )。
- A.工程设计资料如规划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设计规范
- B.工程平面图、公路铁路的工程布线图等工程相关规划图等
- C.区域与城市规划及其图件
- D.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图件
-
下列有关生态现状评价的评价要求,正确的有( )。
- A.在区域生态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结构及其环境功能进行各级评价
- B.2级以上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
- C.3级评价需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 D.评价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
-
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中社会经济调查内容的有( )。
- A.社会结构情况如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口生活水平等
- B.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如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等
- C.规划调查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
- D.移民问题的调查,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等
-
在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时,下列要素中由于是建造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基础而应作为调查重点的是( )。
- A.作为生态系统消费者的动物
- B.作为生态系统分解者的微生物
- C.作为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植被
- D.支持植被生长的土壤
-
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种参量有( ),通常通过现场或同类现场类比调查获得。
- A.当地常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
- B.风速风向
- C.树林、灌木等分布情况、地面覆盖情况
- D.预测范围内声波传播的遮挡物的位置及尺寸数据
-
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调查包括( )。
- A.声源种类与数量
- B.各声源的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
- C.声源的空间位置
- D.声源的作用时间段
-
河流水质监测采样需要根据河流的特征在取样断面上布设不同的垂线进行取样,下述说法正确的有( )。
- A.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 B.大、中河:当河宽小于50m时,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三分之一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两条
- C.大、中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小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 D.特大河流: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小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所根据的条件是( )。
- A.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
- B.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 C.受纳污水水域对水质的要求
- D.各种受纳污水的地表水域的规模
-
按照对建设项目所排放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建设项目所排放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可划分为( )。
- A.复杂
- B.一般
- C.中等
- D.简单
-
下列关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 A.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根据污染物类型数以及某类型污染物中的水质参数数目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类
- B.复杂指污染物类型数≥3,或等于2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1
- C.中等指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污染物类型数=1且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 D.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
下列关于排放口位置的简化处理方式,正确的有( )。
- A.排入河流、大湖库的两个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位置位于实际两个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 B.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量为总排放量的排放口
- C.一、二级评价且排入海湾的两个排放口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 D.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分别排放污水时,也可以简化为面源
-
河流水质取样断面的布设应遵循的原则有( )。
- A.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
- B.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
- C.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水质急剧变化处、重点水工构筑物和水文站附近应布设
- D.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
进行污染源调查时,对于可能造成毒性较大的物质排放时的情况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这些情况一般包括( )。
- A.点火开炉
- B.设备检修
- C.原燃料中毒性较大成分含量波动明显
- D.净化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
-
大气环境现状质量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工作中应包括的内容有( )。
- A.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范围
- B.1h平均浓度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1h平均浓度值及日均值超标率
- C.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
- D.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
下列关于各级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要求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
- B.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 C.如建设项目将替代区域污染源时,则对替代的污染源可不做评价
- D.若评价区内有其他在建、拟建项目,则需对其污染源进行详细调查
-
一级评价项目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内容包括( )。
- A.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 B.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
- C.对于评价区的其他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
- D.若难以获得相关污染源资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
-
环境影响预测中用到的环境质量参数可分为( )两类。
- A.标准参数
- B.常规参数
- C.特征参数
- D.相关行业指定参数
-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需考虑环境对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应该考虑两个时段,这两个时段指( )。
- A.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
- B.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佳的时段
- C.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的时段
- D.根据情况在以上三种时段中选择
-
下列关于环境影响时期划分和环境影响预测时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
- B.建设阶段对噪声、地表水、大气等影响程度较重且影响时间较长的大型建设项目,需要进行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
- C.评价时间较短且评价等级又较低时,可只预测环境对污染影响承载力最差的时段
- D.矿山开发等建设项目应预测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
-
对环境标准实施监督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标准实施监督是指对标准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的活动
- B.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对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环境标准情况进行监督
- C.从省市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开始负责向同级和上级环保部门汇报工作
- D.总体来说应形成“归口管理—实施—自我监督—管理性监督”的运行机制
-
环境影响预测的原则所阐述的内容不包括( )。
- A.对于已确定的评价项目,都应分析、预测和评估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 B.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项目特点和当地要求确定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
- C.预测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复杂程度高,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
- D.应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位于居民中心区( )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 A.多年
- B.近5年
- C.常年
- D.近3年
-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Ⅱ类场应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地基上,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 )。
- A.4.5m
- B.3.5m
- C.2.5m
- D.1.5m
-
危险废物填埋厂厂址必须位于( )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 A.三十年一遇
- B.五十年一遇
- C.八十年一遇
- D.百年一遇
-
标准状态指温度在273.15K,压力在101.325kPa时的气体状态。《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指在标准状态下以( )O2(干空气)作为换算基准换算后的浓度。
- A.10%.
- B.11%.
- C.12%.
- D.13%.
-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填埋场必须有足够大的可使用面积以保证填埋场至少( )年以上的使用期。
- A.10
- B.15
- C.20
- D.30
-
下列有关各种废物定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固体废物一定是固态、半固态物质,液态和气态不属于固体废物范畴
- B.危险废物系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 C.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系指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及《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认定其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
- D.医疗废物系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
危险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不包括( )。
- A.危险化学品的伤害阈
- B.危险化学品的毒性
- C.敏感区位置
- D.GBZ2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的内容是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 )依据。
- A.决策
- B.指挥
- C.参考
- D.技术
-
下列对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流程的描述,顺序正确的是( )。
- A.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
- B.源项分析→风险识别→后果计算→风险评价
- C.风险识别→源项分析→风险评价→后果计算
- D.源项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后果计算
-
在风险识别环境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重点收集( )资料。
- A.厂址周边环境
- B.人口分布
- C.区域环境
- D.厂址内环境
-
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不包括( )
- A.规划结论
- B.环境现状描述
- C.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 D.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不包括( )。
- A.加权比较法
- B.层次分析法
- C.环境承载力分析
- D.投入产出法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中环境问题的表达可按照当地环境、自然资源等( )大类型分别表述。
- A.2
- B.3
- C.4
- D.5
-
下列不属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的是( )。
- A.环境现状描述
- B.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C.监测与跟踪评价
- D.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
-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情况下,( )专题必须设置。
- A.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 B.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 C.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D.社会影响分析
-
开发区区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开发区水资源分析
- B.水质预测的情景设计
- C.开发区水资源调查
- D.选择水质评价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
为了能够从决策源头上保护环境,对(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 A.区域开发区
- B.规划
- C.非污染生态
- D.建设项目环境风险
-
对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下列( )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
- A.近海水域
- B.海湾
- C.常年径流的湖泊
- D.季节性河流
-
开发区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 )。
- A.比较
- B.应用
- C.研究
- D.多方案比较
-
选择与开发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相近的国内外已建开发区作类比分析,采用计算( )的方法,类比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
- A.类比
- B.经济质量指数
- C.经济密度
- D.对比
-
开发区环境影响识别对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 )环境的影响。
- A.区内
- B.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
- C.区外
- D.区内和区外
-
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识别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环境问题的识别应根据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并结合区域环境现状进行
- B.环境问题的识别还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来进行
- C.在识别开发区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时,只需充分考虑开发区内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
- D.通过调查区域的主要环境敏感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等,结合开发区的开发活动来判断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
-
下列内容不属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总论所包括的内容的是( )。
- A.开发区立项背景
- B.环境保护目标与保护重点
-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 D.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与评价重点
-
矿产开采工程建设项目的2,3级项目评价范围以界定矿区及其周边( )范围及有关水域为主。
- A.3km
- B.4km
- C.5km
- D.6km
-
景观生态学方法中的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 )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
- A.拼块
- B.模地
- C.廊道
- D.连通程度
-
能评价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的方法是( )。
- A.生态机理分析法
- B.景观生态学法
- C.系统分析法
- D.质量指标法
-
生态影响的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 ),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 A.效益
- B.目的和效益
- C.要求和效果
- D.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
下列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成果要求提交生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是( )。
- A.水利工程
- B.矿产开采工程
- C.交通运输
- D.海洋和海岸带开发建设
-
交通运输建设项目中,机场建设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沿周际外延( )。
- A.3km
- B.5km
- C.7km
- D.9km
-
跨流域或跨省份调水一般属于生态影响评价( )。
- A.1级项目
- B.2级项目
- C.3级项目
- D.1级或2级项目
-
城市高级别墅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 )。
- A.55dB、45dB
- B.65dB、55dB
- C.50dB、40dB
- D.60dB、50dB
-
交通运输建设陆上线路类的评价范围按路线中轴线各向外延伸( )。
- A.200~300m
- B.200~400m
- C.300~500m
- D.300~600m
-
下列关于噪声源噪声级数据获得途径的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噪声预测过程中,应选取与建设项目的声源具有相同的型号、工况和环境条件的声源进行类比测量,并根据条件的差别进行必要的声学修正
- B.为了获得噪声源噪声级的准确数据,必须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测量
- C.引用类似的噪声源噪声级数据,必须是公开发表的、经过专家鉴定并且是按有关标准测量得到的数据
- D.采用类比测量法在报告书中应当说明噪声源噪声级数据的测量方法标准,如是引用已有数据也须指明被引用数据的来源
-
在环境噪声现状测量中,下列( )噪声不需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
- A.生活
- B.道路交通
- C.铁路
- D.飞机机场
-
推土机、挖掘机在城市建筑施工时,噪声昼夜限值分别是( )。
- A.75dB、55dB
- B.85dB、65dB
- C.65dB、55dB
- D.70dB、55dB
-
对稳态噪声,一般以( )为评价量。
- A.A计权声功率
- B.A声级
- C.A声功率级
- D.等效连续A声级
-
某新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高量为3~4dB(A),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一般,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 )进行工作。
- A.一级评价
- B.二级评价
- C.三级评价
- D.二级或三级评价
-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将厂界噪声分为四类,其中第Ⅰ类厂界噪声的昼夜间标准值分别是( )dB。
- A.55和45
- B.60和50
- C.65和55
- D.70和55
-
我国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其中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应采用的标准是( )。
- A.0类标准
- B.1类标准
- C.2类标准
- D.3类标准
-
某机场建设项目,其主要飞行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 )km,侧向2km内的评价范围可以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
- A.10
- B.15
- C.20
- D.25
-
当评价等级为一级时,获取噪声源数据必须采用( )。
- A.类比测量法
- B.引用已有数据法
- C.对比测量法
- D.类比调查法
-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采用( )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作为评价量。
- A.连续12h
- B.一昼夜
- C.两昼夜
- D.根据机场不同而不同
-
依据国家环境噪声标准,对稳态、非稳态和间歇性噪声均以( )为评价量。
- A.A声级
- B.A计权声功率级
- C.连续A声级(LAeq)
- D.倍频带声压级
-
下列各种常见噪声中一般不属于非稳态和间歇性噪声的是( )。
- A.公路噪声
- B.港口噪声
- C.建筑施工噪声
- D.普通工业噪声
-
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且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的情况可以采用( )进行单项评价。
- A.标准指数法
- B.极值指数法
- C.自净利用指数法
- D.内梅罗指数法
-
评价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水质标准与环境现状评价( )。
- A.不相同
- B.不一定相同
- C.相同
- D.以上都不是
-
河流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 )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 A.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等于平均浓度的5%.
- B.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
- C.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大于平均浓度的5%.
- D.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10%.
-
当河流的断面宽深比( )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 A.≥10
- B.≥20
- C.≥30
- D.>20
-
排入小湖(库)的所有点源排放口可以简化为( ),其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 A.一个
- B.二个
- C.三个
- D.四个
-
某地区拟建一个工厂产生较大量的污水,但是本地区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且知此工厂将来产生废水的唯一排放去向就是排入一条位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河流,那么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标准分级,应该执行( )级标准。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总共划分为五类,其中( )地下水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 A.Ⅰ类
- B.Ⅱ类
- C.Ⅴ类
- D.Ⅳ类
-
我国现行的《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海水水质分为四类,其中适用于第一类的是( )。
- A.滨海风景旅游
- B.海上自然保护区
- C.一般工业用水
- D.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
一般情况下,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应在( )进行,必要时,其他时期可进行补充调查。
- A.丰水期
- B.枯水期
- C.丰水期与枯水期
- D.平水期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对化学需氧量的监测分析方法是( )
- A.碘量法
- B.重铬酸钾法
- C.电化学探头法
- D.稀释与接种法
-
根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内陆水体)分析,上题项目评价等级分级为( )。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一污水排放量为30000m3/d的建设项目向某大型河流排放污水,则对该河流进行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应为( )。
- A.20~40km
- B.15~30km
- C.10~20km
- D.5~10km
-
某建设项目资料如下:项目建成后拟向附近一条流量为200m3/s的河流中排放污染物,且此河流仅用于一般工业用水或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包括:温度很高的循环冷却水、持久性污染物以及酸性物质。需监测的水质项目有9个,污水排放量为4900m3/d,循环冷却水排放量为200m3/d,那么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为( )。
- A.一种
- B.二种
- C.三种
- D.均不对
-
对大中河流,当预测河段的最大弯曲系数>( )时,就需要视为弯曲河流。
- A.1.2
- B.1.3
- C.1.5
- D.1.8
-
当河流的断面宽深比≥( )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 A.15
- B.20
- C.25
- D.30
-
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面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应分析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时一般采用( )。
- A.数学模式法或专业判断法
- B.类比分析法或专业判断法
- C.物理模型法或类比分析法
- D.物理模型法或专业判断法
-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工作中,非点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一般不包括下列( )。
- A.非点污染源概况
- B.非点污染源的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 C.非点污染源的排污数据
- D.非点污染源的现场调查实测
-
下列《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规定的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常规项目排放限值不正确的有( )。
- A.排气筒高度20m的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二级标准为5.1g/h
- B.排气筒高度20m的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二级标准为5.1g/h
- C.排气筒高度30m的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二级标准为5.1g/h
- D.排气筒高度30m的氯化氢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三级标准为0.46g/h
-
下列关于大气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采样说法错误的是( )。
- A.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 B.若浓度偏低,需要时可以适当延长采样时间
- C.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样时,在短时间内采一个样品即可
- D.若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应采4个样品计平均值
-
开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所在地区大气污染源现状进行调查,下列对大气污染源调查中污染因子筛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
- B.主要污染因子的主要判断依据是等标排放量
- C.如果条件允许,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目可尽量多些
- D.污染因子的筛选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按锅炉建成使用年限分为两个阶段,执行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在Ⅰ时段建成使用锅炉中需要扩建、改造的锅炉,其烟尘排放浓度按( )浓度限值执行。
- A.Ⅰ时段
- B.Ⅱ时段
- C.Ⅲ时段
- D.原来
-
下列对于大气污染气象调查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其调查时间至少应为最近3年,二级为最近2年,三级为最近1年
- B.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周期为1年
- C.三级评价可不需进行气象观测
- D.污染气象资料调查包括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
-
现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对排气筒的高度作了相应的规定。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几何高度之和的( )倍,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 A.1倍
- B.2倍
- C.1.5倍
- D.2.5倍
-
某城镇边上的一般工业区内有一金属延压加工厂,其中的加热炉,其烟囱高度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应该执行的标准是( )。
- A.《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二级标准
- B.《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中二级标准
- C.《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 D.《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中二级标准
-
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关于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中,SO2、NOx、NO2、CO每小时的采样时间至少是( )。
- A.35min
- B.40min
- C.45min
- D.50min
-
对于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适用范围中规定的污染源( )。
- A.使用新的行业标准
- B.继续使用GB 16297—1996
- C.同时使用这两个标准
- D.使用两个标准中最高排放的标准
-
对于二级、三级项目的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全期至少监测( )天,每天至少( )次。
- A.6 5
- B.7 6
- C.5 4
- D.3 2
-
对于一个平原地区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确定其工作等级为二级,则其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不应小于( )。
- A.20km
- B.16km
- C.14km
- D.10km
-
二氧化硫是我国当前大气中分布较广、影响也较大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时常以它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其一级、二级、三级的日平均标准分别为( )。
- A.0.05mg/m3,0.15mg/m3,0.25mg/m3
- B.0.02mg/m3,0.06mg/m3,0.10mg/m3
- C.0.15mg/m3,0.50mg/m3,0.70mg/m3
- D.0.06mg/m3,0.15mg/m3,0.50mg/m3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年平均统计中要求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 )个分布均匀的日均值。
- A.144 12
- B.144 10
- C.120 12
- D.120 10
-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 )的常规气象资料;对于二级、三级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 )的常规气象资料。
- A.三年 两年
- B.三年 一年
- C.两年 一年
- D.三年 一年或两年
-
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 )。
- A.4
- B.6
- C.7
- D.8
-
对于不能直接使用的气象台(站)的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 ),一级、二级项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 A.分量回归法 一级不宜小于0.45、二级不宜小于0.35
- B.总量回归法 一级不宜小于0.45、二级不宜小于0.35
- C.分量回归法 一级不宜小于0.35、二级不宜小于0.45
- D.总量回归法 一级不宜小于0.35、二级不宜小于0.45
-
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 )。
- A.4
- B.6
- C.8
- D.10
-
报告书的结论应客观地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 )的关系。
- A.当地居民
- B.当地功能区
- C.当地环境
- D.当地自然环境
-
单项评价进行预测时,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即背景值)时,评价时注意应( )环境质量现状值。
- A.叠加
- B.评估
- C.考虑
- D.监测
-
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 ),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 A.搜集现有的资料
- B.现场调查
- C.现状测试
- D.遥感调查
-
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中,( )的计算结果有时偏低。
- A.系统分析法
- B.物料平衡计算法
- C.类比分析法
-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
对二级评价项目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评价时,通常应当采用( )来描述完成。
- A.定量化计算
- B.定量化计算及定性描述
- C.定性描述
- D.一般性描述
-
所有建设项目在分析生产运行阶段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时要分析( )。
- A.正常排放
- B.不正常排放
- C.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
- D.正常排放或不正常排放
-
关于环境保护标准实施监督方式的说法,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可分为自我监督和管理性监督
- B.自我监督不能由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承担
- C.管理性监督主要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基本出发点是“达标”
- D.管理性监督所采用的手段一般为监督性监测和检查、抽查
-
关于工程分析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B.要求时间长、投入工作量大,结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
- C.最为简便,当其他两种方法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行时可采用
- D.所获得的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
-
若某建设项目的建成运行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则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是( )。
- A.工艺过程
- B.交通运输
- C.场地的开发利用
- D.资源、能源的储运
-
我国的第一个环境标准是( )。
- A.《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 B.《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 C.《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D.《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
下列标准中不属于我国目前主要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是( )。
- A.《工业锅炉水质标准》
- B.《海水水质标准》
- C.《渔业水质标准》
- D.《农田灌溉水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