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冲刺试卷(6)
-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内容包括( )。
- A.分析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
- B.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
- C.分析大气污染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 D.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水质监测分析过程中,实验室分析过程一般应加不少于10%的平行样
- B.气体监测分析过程中,被测排放物的浓度应在仪器测试量程的有效范围,即仪器量程的50%~70%
- C.噪声监测分析过程中,声级计测量前后仪器的灵敏度相差不大于0.5dB
- D.固体废物监测分析过程中,可进行加标回收测试的项目,应在分析的同时做10%加标回收样品分析
-
废水的二级处理过程中,传统负荷类型的经验参数范围是( )。
- A.混合液污泥浓度在1200~1300mg/L
- B.曝水池的水力停留时问为6h左右
- C.BOD5负荷约为1.56kg/(m3•d)
- D.SS的去除率在65%~75%
-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事故风险源项泄漏液体的蒸发分为( ),其蒸发总量为其蒸发之和。
- A.闪蒸蒸发
- B.热量蒸发
- C.压缩蒸发
- D.质量蒸发
-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在森林群落中测定生产力的通用方法包括( )。
- A:测树学和群落学的方法
- B.皆伐实测法
- C.平均数法
- D.随机抽样法
-
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对评价一项规划的( )类型的影响更为适用。
- A.基础设施或公共设施
- B.空气和水体质量
- C.自然保护区域的休闲使用
- D.野生生物数量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目前采用较多的工程分析方法有( )。
- A.类比分析法
- B.物料平衡计算法
- C.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 D.系统分析法
-
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有( )。
- A.湖泊、水库水质箱模式
- B.湖泊、水库稀释混合模式
- C.湖泊(水库)的营养化预测模型
- D.湖泊、水库一维稳态水质模式
-
在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费用效益分析之后,通常需要做一个敏感性分析,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等。
- A.环境影响量化的敏感性
- B.对项目环境计划执行情况的敏感性
- C.对环境成本变动幅度的敏感性
- D.对贴现率选择的敏感性
-
生态制图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生态制图的图件要求包括( )。
- A.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由正规比例的基础图件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
- B.3级评价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
- C.2级评价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上述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显示
- D.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述要求以外,要用图形、图像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 的评价和预测成果
-
填埋场渗滤液在衬层和各土层中的实际渗流速度受( )因素的影响。
- A.地表径流的运移速度
- B.单位时间渗漏率
- C.土壤水体系中的吸附平衡系数
- D.多孔介质的有效孔隙度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一般要把握的技术要点包括( )。
- A.工程组成完全
- B.重点工程明确
- C.全过程分析
- D.污染源分析
-
在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中,全部环境影响被分成( )。
- A.环境影响是被剔除、不再做任何评价分析的影响
- B.环境影响需要做特定说明的影响
- C.环境影响就是那些需要并且能够量化或货币化的影响
- D.不需要做特定说明的影响
-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是( )。
- A.生态调查
- B.清洁生产调查
- C.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
- D.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效果测试
-
下列关于景观美学评价一般认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景观美学是人对环境的审美感和审美需求
- B.人文景观以其历史性、文化代表性、稀有性等成为景观美学重要资源
- C.自然景观美学构成条件有:自然拟人化、完整性、平衡美等
- D.影响景观实体的形象、色彩、空间格局和组合关系等会造成严重的景观美学影响
-
当一个建设项目全部达到一级标准,证明该项目在( )等方面做得非常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A.生产工艺
- B.装备选择
- C.资源能源利用
- D.产品设计使用
-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包括( )方面的内容。
- A.大气污染源调查
- B.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C.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 D.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
下列属于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的是( )。
- A.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 B.点源调查内容
- C.面源调查内容
- D.体源调查内容
-
生态监测的目的包括( )。
- A.了解背景
- B.验证假说
- C.跟踪动态
- D.规定监测方法
-
一些以大气污染为主,烟(粉)尘排放量大的项目,如大型火电厂、大型水泥厂多采用( )。
- A.静电除尘器
- B.布袋除尘器
- C.高压文氏管除尘器
- D.惯性除尘器
-
项目建设所在地的自然环境调查时,若建设项目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但项目规模较大时,应根据现有资料简述( )内容。
- A.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
- B.有无稀有的、受危害的野生动、植物
-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状况
- D.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
-
依据建设项目环保初步设计中确定的环保设施的设计指标包括( )。
- A.处理效率
- B.处理功能
- C.废气排气筒高度
- D.环保设施出口污染物浓度
-
在水质模型的标定中,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常用的统计特性分析来进行,常用的方法是( )。
- A.平衡分析
- B.平均值的比较
- C.回归分析
- D.相对误差
-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必须满足的要求是( )。
- A.符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排放不达标的污染物不能作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 B.技术上可行,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实现达标排放
- C.经济上可行,通过经济杠杆原理可以降低污染物总量
- D.符合相关环保要求,比总量控制更严的环境保护要求
-
由于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表现不同,可以分为以( )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 A.污染影响为主的污染型
- B.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影响型
- C.环境保护为主的保护型
- D.合理利用土地为主的利用型
-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中关于监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监测
- B.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做二期监测
- C.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做二期监测
- D.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
-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推荐的方法有( )。
- A.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 B.综合评分法
- C.生产力分析法
- D.生态机理分析法
-
环境价值评估的隐含价格法的应用条件包括( )。
- A.构建的模拟市场
- B.房地产价格在市场中自由形成
- C.可获得完整的、大量的市场交易记录以及长期的环境质量记录
- D.人们对环境质量变化的支付意愿
-
在水质预测中使用的时间尺度,按逐渐增加水质模型复杂性的顺序列出包括( )。
- A.稳态
- B.准稳态
- C.动态
- D.静态
-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类比法的调查实际上是对类比对象作调查,其调查方法可采用( )。
- A.问卷调查
- B.实地监测或调查
- C.景观生态调查法
- D.公众参与调查法
-
清洁生产分析指标的选取原则包括( )。
- A.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
- B.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
- C.容易量化
- D.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是重要的大气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大气污染的常规控制技术包括)等。
- A.洁净燃烧技术
- B.高烟囱烟气排放技术
- C.烟尘污染物净化技术
- D.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
除机场飞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要求和方法外,还需针对项目不同运行阶段,依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评价WECPN1评价量( )的等值线范围内各敏感目标的数目。
- A.75Db
- B.80dB
- C.85dB
- D.90dB
-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中,其必要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环境敏感点可能受到影响的简要描述
- B.对出现超标或不符合环评要求时的原因分析等
- C.用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值及环评文件反映的本底值,进行分析评价
- D.附必要的监测结果表
-
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
- A.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
- B.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
- C.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
- D.评价项目建设生态破坏的程度,以决定其重点保护程度
-
建设项目根据实施过程的阶段不同可分为( )阶段进行工程分析。
- A.实施准备
- B.建设过程
- C.生产运行
- D.服务期满后
-
考虑到一般的污染问题,污染物产生指标为( )。
- A.废水产生指标
- B.能耗指标
- C.废气产生指标
- D.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
垃圾填埋场污染防治措施的内容主要包括( )。
- A.释放气的导排或综合利用措施以及防臭措施
- B.除尘脱硫措施
- C.减震防噪措施
- D.渗滤液的治理和控制措施以及填埋场衬里破裂补助措施
-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中,在技术上一般应考虑的问题是( )。
- A.项目的特性
- B.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 C.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
- D.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
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则,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 )。
- A.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 B.产品指标
- C.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 D.污染物产生指标
-
公路、城市道路交通的噪声防治对策和措施主要有( )。
- A.优化运行方式以降低和减轻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 B.线路路面结构、路面材料改变
- C.道路和敏感建筑物之间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临街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变更、声屏障和敏感建筑物本身的防护
- D.线路优化比选,进行线路和敏感建筑物之间距离的调整
-
目前烟气脱氮技术一般习惯从化工过程来分,大致可分为( )等。
- A.催化还原法
- B.固体吸附法
- C.吸收法
- D.接触氧化法
-
废水的二级处理过程中,按反应器类型划分,活性污泥法包括( )。
- A.改进曝气法
- B.阶段曝气法
- C.完全混合法
- D.吸附再生法
-
一般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事故风险泄漏事故的类型包括( )。
- A.易燃易爆气体泄漏
- B.毒性气体泄漏
- C.可燃液体泄漏
- D.毒性液体泄漏
-
对于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需附上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附图有( )。
- A.污染源调查
- B.基本气象分析图
- 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
- D.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
-
常用的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包括( )。
- A.建立环境承载能力指标体系,一般选择选取的指标与承载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 B.确定每一指标的具体数值
- C.针对多个小区或同一区域的多个发展方案对指标进行归一化
- D.根据承载力大小来对区域生产活动进行布局或选择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发展方案作为优选方案
-
影响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介质中吸附和解吸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介质( )等。
- A.有机质含量
- B.pH值
- C.粒度
- D.溶液的离子强度
-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地下水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内容包括( )。
- A.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
- B.地下水埋深
- C.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
- D.水质状况与污染途径
-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程序和内容包括( )。
- A.建设项目概况调查和环境概况调查
- B.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编制
- C.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及效益分析
- D.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与实施
-
研究中常采用的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吸附模式主要是( )。
- A.线性吸附模式
- B.指数性吸附模式
- C.对数性吸附模式
- D.C渐近线性吸附模式
-
为了使所确定的清洁生产指标既能够反映建设项目的主要情况,又简便易行,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的( )。
- A.目的性
- B.准确性
- C.可操作性
- D.适用性
-
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用于( )可防止公园和其他休闲区域过度使用。
- A.基础设施
- B.公共设施
- C.野生生物及渔业管理
- D.自然区域管理
-
大多数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污染强度较小,影响亦较小,评价等级一般为( )级,以充足的污染防治措施为主。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或分析时,下列关于对其需要注意的问题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
- B.持生态系统为普遍规律性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时资料为依据作主观推断
- C.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
- D.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
-
常用的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和步骤中,应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其一般选取的指标与承载力的大小成( )关系。
- A.正比
- B.反比
- C.线性
- D.非线性
-
厂界噪声水平调查测量点布置在厂界外( )m处,间隔可以为50~100m,大型项目也可以取100~300m,具体测量方法参照相应的标准规定。
- A.1
- B.3
- C.5
- D.10
-
治理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的常规方法是( )。
- A.地下反应墙
- B.屏蔽法
- C.抽出处理法
- D.地下水分层开采法
-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对固体废物应随机监测一次,每一类固体废物采样和分析样品数均不应少于( )个。
- A.5
- B.6
- C.7
- D.8
-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不包括( )。
- A.总物料衡算
- B.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 C.无毒无害物料衡算
- D.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
在自由声场条件下,点声源的声波遵循着球面( ),按声功率级作为点声源评价量。
- A.扩散规律
- B.衰减规律
- C.发散规律
- D.递减规律
-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下列关于颗粒物沉降参数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颗粒物粒径<15μm时,可以不考虑沉降作用,按气态污染物考虑
- B.颗粒物粒径>15μm时,则需考虑颗粒物的沉降作用
- C.颗粒物粒径>100μm时,则认为此种颗粒物不会很快沉降
- D.颗粒物沉降参数用于计算不同粒径的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各样有机体的( )及其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各种生态复合体总称。
- A.变异性
- B.识别性
- C.特殊性
- D.系统性
-
在废水的二级处理过程中,( )具有运行稳定、操作较为简单、有较大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的特点。
- A.传统消化池
- B.厌氧活性污泥法
- C.UASB反应器
- D.生物膜法
-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关于其公式表示正确的是( )。
-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 B.新增污染源-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 C.新增污染源+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 D.新增污染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物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不包括( ):
- A.现场实测法
- B.物料衡算法
- C.排污系数法
- D.类比法
-
在选择河流水质模型时,必须考虑内容不包括( )重要的技术问题。
- A.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 B.水质模型所描述尺度
- C.污染负荷、源和汇
- D.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
-
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或分析时,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解决( )问题。
- A.贯彻执行环保政策与法规
- B.科学地预测实际发生的影响
- C.将建设项目的影响限定在法规影响的范围内
- D.贯彻执行环保政策与法规和科学地预测实际发生的影响
-
某工厂,距机器噪声源10m处测得噪声值为92dB,则距机器噪声源25m处的噪声值为( )dB。
- A.80.5
- B.82.04
- C.83.96
- D.84.04
-
下列选项中描述重力水渗流现象的基本方程是( )。
- A.线性渗透定律
- B.万有引力定律
- C.柯西定律
- D.欧康那一道宾斯定律
-
项目建设所在地的自然环境调查时,地理位置的调查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并附( )。
- A.地质现状图
- B.地形图
- C.地理位置图
- D.城市总体规划图
-
大气环境质量一级评价项目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 )进行调整。
- A.地形条件
- B.风频分布特征
- C.环境功能区
- D.季节主导风向
-
核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档案资料,内容不包括( )。
- A.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 B.施工期环境监理资料
- C.环保组织机构
- D.各年度监测计划
-
上游来水CODcr(P)=16.7 mg/L,QP=9.0m3/s;污水排放源强CODcr(h)=58mg/L,Qh=0.38m3/h,如忽略排污口至起始断面间的水质变化,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则起始断面的CODcr浓度是( )mg/L。
- A.14.5
- B.17.61
- C.19.0
- D.22.0
-
大气环境质量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 )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2.2—2008)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
- A.1
- B.2
- C.3
- D.7
-
营养物质负荷法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表达式为Rp=0.854—0.142Inqs,该公式适合于总磷浓度( )的湖泊。
- A.<15μg/L
- B.<20μg/L
- C.<25μg/L
- D.<30μg/L
-
填埋场渗滤液穿透衬层的所需时间,通常是用于评价填埋场衬层工程屏障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应大于( )年。
- A.30
- B.40
- C.50
- D.60
-
为尽可能减小或控制废水水量的波动,在废水处理系统之前,设均匀( )。
- A.调节池
- B.曝气池
- C.沉砂池
- D.热解池
-
在通风条件下,有游离氧存在时进行的分解发酵过程,由于堆肥堆温高,一般在55~65℃,有时高达( ),故亦称高温堆肥化。
- A.68℃
- B.70℃
- C.75℃
- D.80℃
-
可待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性部分是分析其( )。
- A.利用程度
- B.控制能力
- C.防污染能力
- D.承载能力
-
对于可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08年第1号)确定其性质,建有相应堆场、处理设施,或委托有关单位按国家要求处理的固体废物,一般以( )为主。
- A.检查
- B.监测
- C.鉴别
- D.测试
-
常用来描述污染物质液相浓度较高的情况下的吸附模式是( )。
- A.非线性吸附模式
- B.Henry吸附模式
- C.指数性吸附模式
- D.Langmuir吸附模式
-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 )。
- A.1 000 m
- B.1 500 m
- C.2 000 m
- D.2 500 m
-
生态环境自然植被经常需要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 )。
- A.样地数目
- B.样地的排列
- C.样地上的群落和物种
- D.样地的大小
-
下列关于对生态环境监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编制施工监理方案
- B.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范围应仅包括工程施工区
- C.监理工作方式包括常驻工地实行即时监管,亦有定期巡视辅以仪器监控的
- D.负责监理工作的总监的权力和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对监理工作的成效有很大作用
-
对由空气柱振动引发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治理,一般采用( )的措施。
- A.减振、隔声
- B.安装消声器
- C.以隔声、吸声为主的屏蔽性
- D.安装隔声设计器
-
下列关于清洁生产分析指标的选取原则应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制定清洁生产指标是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理论,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展开清洁生产分析
- B.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非常烦琐,且需数据量很大
- C.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 D.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一般是绝对的,利于不同产品的比较
-
对于单向河流而言,利用准稳态模型进行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的影响预测时需要考虑( )。
- A.纵向离散系数
- B.横向混合系数
- C.横向离散系数
- D.径流系数
-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 ),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
- A.监测的目的
- B.监测的前提
- C.监测的要求
- D.监测的内容
-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对于稳态振源的每个测点测量一次,取( )内的平均示数为评价量。
- A.3s
- B.4s
- C.5s
- D.7s
-
对型号、功能相同的多个小型环境保护设施,可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监测,随机抽测设施比例不小于同样设施总数的( )。
- A.10%
- B.20%
- C.30%
- D.50%
-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厂界噪声监测频次一般不少于连续( )昼夜。
- A.2
- B.3
- C.4
- D.5
-
在水环境管理措施中规定,多层地下水含水层水质差异较大的,应当( )。
- A.混合开采
- B.单独开采
- C.分层开采
- D.禁止开采
-
下列关于景观敏感度评价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一般将400m以内距离作为前景,为极敏感
- B.景观的相对距离与景观物体量大小、色彩对比等因素有关
- C.从对视觉的冲击来看,一般观察或视见时间>60s者,可为极敏感
- D.环境与景观的对比度,如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和动静的对比度越高,景观越敏感
-
建设项目实施( ),可以减轻项目末端处理的负担,提高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 A.清洁生产
- B.减排生产
- C.扩建生产
- D.节能生产
-
下列关于环境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环境的总价值包括环境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 B.根据不同动机,环境的非使用价值可分为遗赠价值和存在价值
- C.价值的恰当量都是人们的最大支付意愿(WTP)
- D.市场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可准确地度量一个物品的价值
-
减少病原体,去除引起异味的物质,抑制、减少并去除可能导致腐化的物质是( )的处理方法。
- A.污泥浓缩
- B.污泥稳定
- C.污泥调节
- D.污泥脱水
-
UASB反应器的上部为( ),设有气、液、固三相分离器。
- A.过滤池
- B.塔滤池
- C.滴滤池
- D.澄清池
-
环境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 )两个方面进行。
- A.时间、布局
- B.时间、空间
- C.资源、周期
- D.结构、周期
-
下列关于环境价值第Ⅱ组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表述正确的是( )。
- A.市场价值法用于评估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工农业等的损失
- B.恢复或重置费用法用于评估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森林生态功能价值
- C.影子工程法用于评估噪声、危险品和其他污染造成的损失
- D.防护费用法用于评估水土流失、重金属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
-
自然景观美学构成条件不包括( )。
- A.自然真实性、完整性
- B.由形象、色彩、动态、声音、质感与空间格局与组合关系构成的形式美
- C.由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功能构成的生态美
- D.由历史性、完整性、稀有性等构成的有益人类的功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