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概论试题及答案(1)
-
下面属于几何造型软件的有()
- A.SketchUP
- B.Rhino
- C.Form
- D.PKPM
-
以下哪些软件属于BIM核心建模软件()
- A.Revit
- B.BentleyArchitecture
- C.ArchiCAD
- D.SketchUP
-
初选后,企业对建模软件进行使用测试,测试的中的评价指标有()
- A.功能性
- B.可靠性
- C.易用性
- D.维护性
-
伊士曼(Eastman)将BIM应用软件按其功能分为三大类,分别为()
- A.BIM环境软件
- B.BIM平台软件
- C.BIM工具软件
- D.BIM建模软件
-
BIM应用软件具有的特征有()
- A.面向对象
- B.基于三维几何模型
- C.包含其他信息
- D.支持开放式标准
-
BIM技术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
- A.更多业主要求应用BIM
- B.BIM4D工具成为施工管理新的技术手段
- C.工程人员组织结构与工作模式逐渐发生改变
- D.一体化协作模式的优势逐渐得到认同
- E.企业资源计划(ERP)逐渐被承包商广泛应用
- F.更多地服务于绿色建筑
-
下列选项体现的BIM在勘察设计阶段的应用价值的有()
- A.设计方案论证
- B.设计建模
- C.结构分析
- D.物料管理
- E.规范验证
-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阶段是把规划和计划阶段的需求转化为对这个设施的物理描述
- B.设计阶段是让对设施的物理描述变成现实的阶段
- C.施工阶段的主要成果是施工图和明细表
- D.试运行是一个确保和记录所有系统和部件都能按照明细和最终用户要求以及业主运管需要执行其相应功能的系统化过程
-
下列选项属于支撑施工阶段投标的BIM应用的价值的是()
- A.3D施工工况展示
- B.4D虚拟建造
- C.施工场地科学布置和管理
- D.设计图纸审查和深化设计
-
项目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
- A.规划和设计阶段
- B.设计阶段
- C.施工阶段
- D.项目交付和试运行阶段
- E.项目运营和维护阶段
- F.清理阶段
-
在项目交付和试运行阶段,业主认可施工工作、交接必要的文档、执行培训、支付保留款、完成工程结算,主要的交付活动包括()
- A.建筑和产品系统启动
- B.发放入住授权,设施开始使用
- C.业主给承包商准备竣工查核事项表
- D.运营和维护培训完成
- E.资产转让
- F.竣工计划提交
- G.保用和保修条款开始生效
-
对建筑物进行性能分析主要包括()
- A.能耗分析
- B.光照分析
- C.结构分析
- D.设备分析
- E.绿色评估
-
信息类型主要包括()
- A.静态
- B.动态不需要维护过去版本
- C.动态需要维护版本历史
- D.所有版本都需要维护
- E.只维护特定数目的前期版本
-
运维管理主要包括()
- A.空间协调管理
- B.时间协调管理
- C.设备协调管理D.隐蔽工程协调管理
- D.应急管理协调
- E.节能减排管理协调
-
下列选项可能是BIM未来发展模式的特点的是()
- A.个性化开发
- B.全方位应用
- C.单方位应用
- D.市场细分
-
下列选项属于BIM技术的特点的是()
- A.可视化
- B.参数化
- C.一体化
- D.仿真性
- E.自动化
- F.协调性
-
根据BIM应用程度可将BIM工程师职业岗位分为()
- A.BIM战略总监
- B.BIM项目经理
- C.BIM技术主管
- D.BIM操作人员
- E.BIM系统管理人员
-
下列选项属于当前BIM市场的主要特征的是()
- A.BIM技术应用覆盖面较窄
- B.涉及项目的实战较少
- C.BIM普及程度较高
- D.缺少专业的BIM工程师
-
BIM工程师职业发展方向包括()
- A.BIM与招标投标
- B.BIM与设计
- C.BIM与施工
- D.BIM与造价
- E.BIM与运维
-
BIM工程师职业岗位中教育类可分为()
- A.高校教师
- B.培训讲师
- C.标准制定人员
- D.理论基础研究人员
- E.BIM专业分析人员
-
下面哪项不是BIM建模软件初选应考虑的因素()
- A.建模软件是否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 B.建模软件对企业业务带来的收益可能产生的影响
- C.建模软件部署实施的成本和投资回报率估算
- D.建模软件是否容易维护以及可扩展使用
-
项目完全异形、预算比较充裕的企业可优先考虑选择()作为BIM建筑软件
- A.Revit
- B.Bentley
- C.ArchiCAD
- D.DigitalProject
-
5DBIM施工管理软件是在4D模型的基础上,附加施工的()
- A.时间信息
- B.几何信息
- C.成本信息
- D.二维图纸信息
-
以下不属于BIM基础软件特征的是()
- A.基于三维图形技术
- B.支持常见建筑构件库
- C.支持三维数据交换标准
- D.支持二次开发
-
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IM模型可以为业主提供建设项目中所有系统的信息,在施工阶段做出的修改将全部同步更新到BIM参数模型中形成最终的BIM竣工模型,该竣工模型作为各种设备管理的数据库为系统的维护提供依据
- B.综合应用GIS技术,将BIM与维护管理计划相链接,可实现建筑物业管理与楼宇设备的实时监控相集成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及时定位问题来源
- C.基于BIM的协同合作模型下,利用三维可视化、数据信息丰富的模型,各方可以获得更大投入产出比
- D.BIM各应用只作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某个阶段的,不具备跨阶段应用的条件
-
4D进度管理软件是在三维几何模型上,附加施工的()
- A.时间信息
- B.几何信息
- C.造价信息
- D.二维图纸信息
-
支撑基于模型的工程档案数字化和项目运维的BIM应用不包括()
- A.施工资料数字化管理
- B.工程数字化交付、验收和竣工资料数字化归档
- C.3D施工工况展示
- D.业主项目运维服务
-
在勘察设计阶段中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量统计不包括()
- A.BIM模型输出土建、设备统计报表
- B.基于BIM技术输出工程量统计,与概预算专业软件集成计算
- C.建筑绿色性能分析
- D.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存储概预算分析结果
-
下列选项体现的不是BIM在施工阶段的价值的是()
- A.基于BIM软件进行能耗分析
- B.辅助施工深化设计或生成施工深化图纸
- C.利用BIM技术对施工工序的模拟和分析
- D.基于BIM模型的错漏碰缺检查
-
下列选项对各阶段模型构件属性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和深度都不同
- B.几何属性所表达的是构件的几何形状特性以及空间位置特性
- C.非几何属性所表达的是构件除几何属性以外的信息和属性,例如材质、颜色、性能指标、施工记录等
- D.不同阶段的几何和非几何信息的精细化程度不会改变
-
下列选项对信息保持等级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基本信息即设施运营需要的信息,这类信息必须在设施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加以保留
- B.法律强调信息即运营阶段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但是当产生法律和合同责任时在一定需要的存档的信息,这类信息不需要明确规定保持周期
- C.阶段特定信息即在设施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建立,在后续某个阶段需要使用,长期运营并不需要的信息,这类信息必须注明被使用的设施阶段
- D.临时信息即在后续生命周期阶段不需要使用的信息,这类信息不需要包括在信息提交要求中
-
数据从一个软件输出到另外一个软件,但是不能转换回来,如BIM建模软件和可视化软件之间的信息互用,可视化软件利用BIM模型的信息做好效果图以后,不会把数据返回到原来的BIM模型中,上述描述指的是()
- A.信息双向直接互用
- B.信息单向直接互用
- C.信息中间翻译互用
- D.信息间接互用
-
在进行信息提交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的三个主要特性进行定义,其中不包括()
- A.状态
- B.作用
- C.类型
- D.保持
-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体化指的是基于BIM技术可进行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贯穿了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
- B.参数化建模指的是通过数字(常量)建立和分析模型;简单地改变的数值就参建立和分析新的模型
- C.信息完备性体现在BIM技术可对工程对象进行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以及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
- D.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把项目设计和投资回报分析结合起来,计算出设计变化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可以带来显著的工期和造价改进
-
运维仿真的应用内容不包括()
- A.碰撞检查
- B.设备的运行监控
- C.能源运行管理
- D.建筑空间管理
-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用BIM技术,除了能够进行建筑平、立、剖及详图的输出外,还可以输出碰撞报告及构件加工图等
- B.建筑与设备专业的碰撞主要包括建筑与结构图纸中的标高、柱、剪力墙等的位置是否不一致等
- C.基于BIM模型可调整解决管线空间布局问题如机房过道狭小、各管线交叉等问题
- D.借助工厂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将BIM信息数据输入设备,就可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这种数字化建造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
通过BIM三维可视化控件及程序自动检测,可对建筑物内机电管线和设备进行直观布置模拟安装,检查是否碰撞,找出问题所在及冲突矛盾之处,从而提升设计质量,减少后期修改,降低成本及风险。上述特征指的是()
- A.设计协调
- B.整体进度规划协调
- C.成本预算、工程量估算协调
- D.运维协调
-
BIM的参数化设计分为参数化图元和()
- A.参数化操作
- B.参数化修改引擎
- C.参数化提取数据
- D.参数化保存数据
-
施工仿真的应用内容不包括()
- A.施工方案模拟、优化
- B.施工变更管理
- C.工程量自动计算
- D.消除现场施工过程干扰或施工工艺冲突
-
下列关于国内外BIM发展状态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美国是较早启动建筑业信息化研究的国家,发展至今,BIM研究与应用都走在世界前列
- B.与大多数国家相比,新加坡政府要求强制使用BIM
- C.北欧国家包括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是一些主要的建筑业信息技术的软件厂商所在地,如Tekla和Solibri,而且对发源于邻近匈牙利的ArchiCAD的应用率也很高
- D.近来BIM在国内群殴业形成一股热潮,除了前期软件厂商的大声呼吁外,政府相关单位、各行业协会与专家、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科研院校等也开始重视并推广BIM
-
即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师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地完成建设设计,同时也使业主(或最终用户)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限制,随时可直接获取项目信息()
- A.设计可视化
- B.施工可视化
- C.设备可操作性可视化
- D.机电管线碰撞检查可视化
-
下列对IFC理解正确的是()
- A.IFC是一个包含各种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的一种基于对象的、公开的标准文件交换格式
- B.IFC是对某个指定项目以及项目阶段、某个特定项目成员、某个特定业务流程所需要交换的信息以及由该流程产生的信息的定义
- C.IFC是对建筑资产从建成到退出使用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 D.IFC是一种在建筑的合作性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基于公共标准和公共工作流程的开放资源的工作方式
-
下列对相关BIM术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PAS1192即使用建筑信息模型设置信息管理运营阶段的规范
- B.Clashrendition即碰撞再现
- C.GSL即公共数据环境
- D.DataExcgabgeSpecification即数据交换规范
-
下列属于BIM技术在业主方的应用优势的是()
- A.实现可视化设计、协同设计、性能化设计、工程量统计和管线综合
- B.实现规划方案预演、场地分析、建筑性能预测和成本估算
- C.实施施工进度模拟、数字化建造、物料跟踪、可视化管理和施工综合
- D.实现虚拟现实和漫游、资产、空间等管理、建筑系统分析和灾害应急模拟
-
下列对BIM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建筑工程项目各种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学化表达
- B.BIM是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能够连接建筑项目生命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难过得的完整描述,提供可自动计算、查询、组合拆分的实时工程数据,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
- C.BIM具有单一工程数据源,可解决分布式、异构工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全局共享问题,支持建设项目生命期中动态的工程信息创建、管理和共享,是项目实施的共享数据平台
- D.BIM技术是一种仅限于三维的,可以使各参与方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都能够在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
-
房地产开发公司在BIM与招标投标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 A.负责投标工作,基于BIM技术对项目工程量进行估算,做出初步报价;
- B.负责投标工作,利用BIM数据库,结合相关软件完成数据整理工作,通过核算人、材料、机械的用量,分析施工环境和难点;
- C.负责招标、开标及评定标等工作;
- D.负责对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及创新,以提高项目设计阶段的效益。
-
下列选项体现了BIM在施工中的应用的是()
- A.通过创建模型,更好地表达设计意图,突出设计效果,满足业主需求;
- B.可视化运维管理,基于BIM三维模型对建筑运维阶段进行直观的、可视化的管理;
- C.反应管理决策与模拟,提供实时的数据访问,在没有获取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应急响应的决策;
- D.利用模型进行直观的“预施工”,预知施工难点,更大程度地消除施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降低施工风险
-
下列选项进行实际BIM建模及分析人员,属于BIM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的是()
- A.BIM操作人员
- B.BIM技术主管
- C.BIM标准研究类人员
- D.BIM工程应用类人员
-
下列选项主要负责根据项目需求建立相关的BIM模型,如场地模型、土建模型、机电模型、钢结构模型、幕墙模型、绿色模型及安全模型的是()
- A.BIM模型生产工程师
- B.BIM专业分析工程师
- C.BIM信息应用工程师
- D.BIM系统管理工程师
-
应用BIM支持和完成工程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各种专业任务的专业人员指的是()
- A.BIM标准研究类人员
- B.BIM工具开发类人员
- C.BIM工程应用类人员
- D.BIM教育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