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软考《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上午模拟试卷二
-
(86)
- A.能力
- B.条件
- C.工具
- D.环境
-
(88)
- A.质量度量
- B.质量改进
- C.过程改进
- D.过程度量
-
(87)
- A.度量
- B.跟踪
- C.改进
- D.保证
-
1SO 9000系列标准和软件成熟度模型CMM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ISO 9000系列标准的主导思想是:(1)强调质量(19);(2)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20)状态;(3)要求证实企业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产品的(21);(4)强调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22)。而CMM则强调持续的(23)。
- A.形成于软件需求
- B.形成于软件设计
- C.形成于软件实现
- D.形成于生产的全过程
-
(85)
- A.可观察
- B.可控制
- C.可度量
- D.可跟踪
-
(81)
- A.软件需求说明书
- B.项目开发计划
- C.可行性研究报告
- D.模块开发卷宗
- E.测试分析报告
-
(83)
- A.软件需求说明书
- B.项目开发计划
- C.可行性研究报告
- D.模块开发卷宗
- E.测试分析报告
-
(82)
- A.软件需求说明书
- B.项目开发计划
- C.可行性研究报告
- D.模块开发卷宗
- E.测试分析报告
-
(80)
- A.软件需求说明书
- B.项目开发计划
- C.可行性研究报告
- D.模块开发卷宗
- E.测试分析报告
-
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8567—88》中规定,一项软件开发过程一般地说应该产生14种文件,其中管理人员主要使用的有(11)、(12)、(13)、开发进度月报、项目开发总结报告。开发人员主要使用的有(11)、(12)、(14)、数据要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和(15)。维护人员主要使用的有设计说明书、(15)和(13)。
- A.软件需求说明书
- B.项目开发计划
- C.可行性研究报告
- D.模块开发卷宗
- E.测试分析报告
-
(77)
- A.箭头表示数据的传递方向
- B.允许自行定义多种特定的图形符号
- C.对循环结构规定了一对特定的符号
- D.它和ISO的有关规定有一些差别
- E.允许有两个以上出口的判断
-
(78)
- A.箭头表示数据的传递方向
- B.特定方向的流线才用箭头标明流向
- C.对循环结构规定了一对特定的符号
- D.它和ISO的有关规定有一些差别
- E.允许有两个以上出口的判断
-
按制定软件工程标准的不同层次和适用范围,软件工程标准可分为5级,(6)制定的是国际标准,(7)是行业标准。GB1256-89对程序流程图等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这种标准程序流程图的特点有(8)、(9)和(10)。
- A.IEEE,GJB
- B.IEEE,ANSI
- C.ISO,IEC
- D.ISO,IEEE
- E.IEC,GJB
-
(76)
- A.箭头表示数据的传递方向
- B.允许自行定义多种特定的图形符号
- C.对循环结构规定了一对特定的符号
- D.它和ISO的有关规定有一些差别
- E.允许有两个以上出口的判断
-
(75)
- A.IEEE,GJB
- B.IEEE,ANSI
- C.ISO,IEC
- D.ISO,IEEE
- E.IEC,GJB
-
根据测试的对象和重点不同,可以将软件测试分成单元测试、(8)、(9)等不同的过程。单元测试属于白盒测试,需要对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全部局部程序逻辑路径、出错处理、边界条件等多个方面做测试。单元测试可以借助于目前比较流行的单元测试软件来完成。当然,高质量的测试还需要开发人员的参与。不同的软件组织中,单元测试的主体可能并不相同,开发人员的参与对于提高单元测试的质量非常重要,而开发人员还应该参与甚至主导单元测试的设计过程。
- A.集成测试
- B.模块测试
- C.内部测试
- D.外部测试
-
(73)
- A.性能测试
- B.系统测试
- C.完整性测试
- D.安全性测试
-
软件开发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概了开发软件产品的方法、(6)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软件开发(6)是软件开发环境的一个因素,它包含软件工程整个过程(包括需求、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使用的所有工具软件,而不仅仅是用来供程序员使用的集成开发软件工具。不断完善软件开发环境,统一各个阶段接口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软件工程过程的(7),实现软件工程各个环节相关人员正确的信息交互。提高企业的软件工程水平必须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的软件工程本身,也就是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而实现。软件工程的水平不是指软件产品的技术水平,它是对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的工程水平的描述。
- A.要素
- B.人员
- C.工具
- D.平台
-
(69)
- A.重用型原型
- B.原始型原型
- C.即弃型原型
- D.可视型原型
-
(71)
- A.成熟度
- B.速度
- C.质量
- D.安全性
-
原型法也可以应用在需求分析阶段,正因为如此,原型法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即(4)和(5)。在需求分析阶段使用的原型仅仅是用来让用户和系统设计员深入理解用户需求而设计的,它在完成需求定义后也就失去任何意义,将直接被抛弃。正式的软件产品是不能在这种原型的基础上开发的。(5)则不一样,它就是原型开发方法中引入的原型,软件产品就是在这种原型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而最终得到正式的软件产品的。实际上,原型开发方法吸收了瀑布模型的一些优点,并使系统在螺旋演进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完善,而最终形成用户可以接受的正式软件产品。
- A.重用型原型
- B.原始型原型
- C.即弃型原型
- D.可视型原型
-
现在,数据库技术已被应用到超出数据处理的范围,新领域中的应用也更多,更复杂,下面关于新应用的概括,比较全面的是( )。
①计算机辅助设计
②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③多媒体数据库
④办公信息系统
⑤超文本数据库
- A.①、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如果一个并发调度的结果与某一串行调度执行结果等价,则这个并发调度称为( )。
- A.串行调度
- B.可串行化的调度
- C.并发执行的可串行化执行
- D.串行控制
-
一个事务独立执行的结果将保证数据库的( )。
- A.原子性
- B.隔离性
- C.持久性
- D.一致性
-
下面( )是并发控制的主要方法。
- A.授权
- B.封锁
- C.口志
- D.索引
-
事务的持久性是由DBMS的( )实现的。
- A.事务管理子系统
- B.并发控制子系统
- C.恢复管理子系统
- D.完整性约束机制
-
“授权”和“撤权”是DBS采用的( )措施。
- A.安全性
- B.隔离性
- C.并发控制
- D.恢复
-
如果有两个事务,同时对数据库中同一数据进行操作,不会引起冲突的操作是( )。
- A.其中有一个是DELETE
- B.一个是SELECT,另一个是UPDATE
- C.两个都是SELECT
- D.两个都是UPDATE
-
下面不属于故障恢复系统处理范围的是( )。
- A.由于逻辑错误造成的事务失败
- B.由于恶意访问造成的数据不一致
- C.由于电源故障导致系统停止运行,从而数据库处于不一致状态
- D.由于磁头损坏或故障造成磁盘上的内容丢失
-
从用户角度看,下面( )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的目标。
①用户界面友好
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③开放性,即符合标准和规范
④负责管理企业组织的数据库资源
- A.①和②
- B.①,②和③
- C.③和④
- D.①,②、③和④
-
事务的ACID特性中,C的含义是( )。
- A.一致性
- B.邻接性
- C.连续性
- D.并发性
-
用户可以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这是因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 )。
- A.数据库定义功能
- B.数据库操纵功能
- C.数据库维护功能
- D.数据库控制功能
-
如果关系只是BCNP范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R必是3NF
- B.R必是1NF
- C.R必是2NF
- D.R必是4NF
-
一个好的模式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
- A.表达式
- B.分离性
- C.最小冗余性
- D.以上3条
-
如果关系R是第一范式,且每一个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侯选码,则称R是( )。
- A.1NF
- B.2NF
- C.BCNF
- D.4NF
-
设关系只为第一范式,若它的每一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主码,则称R属于( )。
- A.1NF
- B.2NF
- C.3NF
- D.4NF
-
设有关系模型R(A,B,C,D,E,F),其函数依赖集为F={E→D,C→B,CE→F,B→A},则R最高属于( )。
- A.1NF
- B.2NF
- C.3NF
- D.4NF
-
在嵌入式SQL中,为了能区分SQL语句于宿主语言语句,所有SQL语句都必须加前缀( )。
- A.SQL
- B.EXEC
- C.EXEC SQL
- D.<EXEC>SQL
-
设R(U)是在属性U上的关系模式,X,Y是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r中的任意两个元组在X上的属性值相等,那么在Y上的属性值也相等,则称( )。
- A.r函数依赖于X
- B.r对X完全函数依赖
- C.X为U的侯选码
- D.R属于2NF
-
授予的权限可以由DBA或其他授权者用( )语句收回。
- A.MOVE
- B.DELETE
- C.REMOVE
- D.KILL
-
把对表SC的查询权限授予所有用户的SQL语句是( )。
- A.GRANT SELECT ON TABLE SC TO Public
- B.GPANT SELECT ON TABLE SC TO All
- C.GRANT SELECT ON SC TO Public
- D.GRANT SELECT ON SC TO All
-
SQL语言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
- A.CREATE TABLE 语句
- B.ALTER TABLE 语句
- C.CREATE TABLE 语句或 ALTER TABLE语句
- D.CREATE TABLE 语句和 ALTER TABLE语句
-
已知4个关系: S(sno,sname,sex,age,dept,special) C(cno,cname,credit,dept,precno,tno) T(tno,tname,sex,tspecial) SC(sno,cno,grade) 检索“通信”和“计算机”专业情况的语句是( )。
- A.SELECT* FROM S WHERE special='通信' OR special='计算机'
- B.SELECT* PROM S WHERE special='通信' AND special='计算机'
- C.SELECT* FROMT WHERE special='通信' OR special='计算机'
- D.SELECT* FROM T WHERE special='通信' AND special='计算机'
-
假设学生关系为S(s#,sname,sex),课程关系为C(c#,cname,teacher),学生选课关系为SC(s#,c#,grade),要查找选修“COMPUTER”课的男生姓名,将涉及到关系( )。
- A.S
- B.S,SC
- C.C,SC
- D.S,C,SC
-
下面SQL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
- A.CREATE TABLE
- B.DROP TABLE
- C.CREATE INDEX
- D.ALTER VIEW
-
对emp表增加雇员被雇佣时间come列,其数据类型为日期型,正确的语句是( )。
- A.ALTER TABLE emp ADD come Date
- B.ADD TABLE emp come Date
- C.ALTER TABLE emp come Date
- D.ADD come Date TABLE emp
-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关系数据库由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 B.视图是基本表的虚表
- C.视图是基本表的子表
- D.Oracle允许直接修改视图定义
-
SQL语言支持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在SQL中,模式对应于( )。
- A.基本表
- B.存储文件
- C.行
- D.列
-
SQL语言具有( )功能。
- A.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 B.关系规范化、数据定义、数据定义
- C.关系规范化、数据定义、数据控制
- D.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
SQL语言的中文名称为( )。
- A.结构化语言
- B.程序语言
- C.查询语言
- D.结构化查询语言
-
设有教师关系如下表所示,则δF(教师)为( )(F:性别="男"∧职称="教授")。
- A.3703杨学平男 教授
- B.3701 小梅女 教授
- C.3702李松男 助教
- D.3704 萍 女 助教
-
在46题中,R∩S为( )。
- A.A
- B.B
- C.C
- D.以上都是
-
在上题中,R-S为( )。
- A.A
- B.B
- C.C
- D.以上都是
-
( )就是定义外码与主码之间的参照约束。
- A.实体完整性规则
- B.参照完整性规则
- C.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
- D.关系完整性规则
-
对属性值域的约束也称为( )。
- A.静态完整性规则
- B.动态完整性规则
- C.域完整性规则
- D.值完整性规则
-
已知关系R、S、A、B和C如下,则RUS为( )。
- A.A
- B.B
- C.C
- D.以上都是
-
在关系数据库中,实现主键值惟一标识元组的作用是通过( )。
- A.实体完整性规则
- B.参照完整性规则
- C.用户定义的完整性规则
- D.强制不能为空值
-
( )是对关系中的主属性值的约束。
- A.强制不能为空值
- B.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
- C.参照完整性规则
- D.实体完整性规则
-
在关系书(书名、作者姓名、作者电话)中,主键是( )。
- A.书名
- B.作者姓名
- C.书名、作者姓名
- D.作者姓名、作者电话
-
下面关于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直观上说,关系就是二维表
- B.二维表的任何两个列不能完全相同
- C.二维表的任何两个行不能完全相同
- D.二维表中允许有些分量取空值
-
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称为( )。
- A.关系
- B.属性
- C.分量
- D.域
-
关系语言的特点是( )。
- A.高度程序化
- B.程序化
- C.高度非过程化
- D.高度过程化
-
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惟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 )。
- A.主键
- B.候选键
- C.主属性
- D.外部键
-
在关系的操作集合中,( )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 A.选择的表达能力
- B.查询的表达能力
- C.投影的表达能力
- D.连接的表达能力
-
关系数据模型由( )组成。
- A.关系数据结构
- B.关系操作集合
- C.关系完整性约束
- D.以上都是
-
在数据库系统的组织结构中,下列( )映射把数据库与概念数据库联系了起来。
- A.外模式/模式
- B.内模式/外模式
- C.模式/内模式
- D.内模式/模式
-
数据库系统三级结构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
- A.模式是内模式的逻辑表示
- B.模式是内模式的物理实现
- C.模式是外模式的部分抽取
- D.外模式是内模式的物理实现
-
3个模式反映了数据库的3种不同观点,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内模式表示了概念级数据库,体现了对数据库的总体观
- B.外模式表示了物理级数据库,体现了对数据库的存储观
- C.外模式表示了用户级数据库,体现了对数据库的用户观
- D.外模式表示了用户级数据库,体现了对数据库的存储观
-
1975年,SPARC公布了数据库标准报告,提出了数据库的( )结构组织。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内模式是系统程序员用一定的( )形式组织起来的一个个存储文件和联系的手段。
- A.记录
- B.数据
- C.视图
- D.文件
-
( )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数据模型。
- A.关系模型
- B.面向对象模型
- C.网状模型
- D.层次模型
-
( )实现实体问M:N联系比较复杂。
- A.关系模型
- B.面向对象模型
- C.网状模型
- D.层次模型
-
在数据库系统的组织结构中,下列( )映射把概念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联系了起来。
- A.外模式/模式
- B.内模式/外模式
- C.模式/内模式
- D.模式/外模式
-
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其中( )表示实体型。
- A.矩形
- B.椭圆形
- C.菱形
- D.正方形
-
IBM公司的IMS数据库管理系统属于( )。
- A.关系模型
- B.面向对象模型
- C.网状模型
- D.层次模型
-
以下属于信息世界的模型,且实际上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中间层次的是( )。
- A.数据模型
- B.概念模型
- C.E-R图
- D.关系模型
-
一门课同时有若干个学生选修,而一个学生可以同时选修多门课程,则课程与学生之间具有( )关系。
- A.一对一
- B.一对多
- C.多对多
- D.多对一
-
数据模型的3个要素是( )。
- A.数据结构、数据定义和完整性约束
- B.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定义
- C.数据结构、数据定义和数据联系
- D.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
-
下面不属于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的是( )。
- A.数据库的独立性
- B.数据库设计
- C.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
- D.数据库理论
-
( )是数据库系统的数学形式框架,是用来描述数据的
- A.数据模型
- B.数据联系
- C.数据定义
- D.数据操作
-
数据的( )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
- A.简单化
- B.有序化
- C.安全性
- D.结构化
-
下列不属于DBMS的主要功能的是( )。
- A.报表读写
- B.数据存取
- C.数据库定义
- D.运行管理
-
下列不属于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的是( )。
- A.人工管理阶段
- B.自动处理阶段
- C.文件系统阶段
- D.数据库系统阶段
-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
- A.数据的统一控制
- B.数据共享性和统一控制
- C.数据共享性、数据独立性和冗余度小
- D.数据共享性和数据独立性
-
关于信息和数据,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
- A.信息与数据只有区别没有联系
- B.信息是数据的载体
- C.同一信息用同一数据表示形式
- D.数据处理本质上就是信息处理
-
在关系模式R(U)中,如果X→Y和X→Z成立,则X→YZ也成立,这条规则称为( )。
- A.自反律
- B.增广律
- C.合并律
- D.分解律
-
“年龄在18~25之间”这种约束属于数据库系统的( )措施。
- A.原子性
- B.一致性
- C.完整性
- D.安全性
-
在SQL中,外模式一级数据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 A.基本表
- B.视图
- C.E-R图
- D.用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