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2017年4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009)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试述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客观必要性。

  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 简述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 简述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经济调节的主要形式。

  5. 为什么说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垄断?

  6.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7. 简述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8.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之一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仅仅占有量的优势。

  9.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10. 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1. 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

  12.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 )

    • A.社会历史的差异
    • B.资源禀赋的差异
    • C.分工水平的差异
    • D.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 E.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
  13. 垄断利润是( )

    • A.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 C.通过自由竞争获得的平均利润
    • D.通过低价购买生产资料实现的利润
    • E.通过高价出售消费品实现的利润
  14.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 )

    • A.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
    • B.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 C.追加的资本是工人创造的
    • D.工人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无关
    • E.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15.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分割为( )

    • A.产业利润
    • B.商业利润
    • C.银行利润
    • D.生产价格
    • E.资本主义地租
  16.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有( )

    • A.原始社会
    • B.奴隶社会
    • C.封建社会
    • D.资本主义社会
    • E.社会主义社会
  17.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 )

    • A.绝对优势理论
    • B.比较优势理论
    • C.产业内贸易理论
    •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8. 生产过剩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时( )

    • A.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 B.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 C.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
    • D.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无关
  19. 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增长属于( )

    • A.内涵型经济发展模式
    • B.外延型经济发展模式
    • C.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 D.内涵与外延兼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20. 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 )

    • A.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
    • B.保持较高就业水平
    • 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D.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21.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是( )

    • A.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 B.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 D.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方式
  2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着( )

    • A.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 B.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 D.个别垄断资本的经济利益
  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 )

    • A.借助劳动证书的形式实现
    • B.在全社会按统一标准实行
    • C.根据人们的需要分配产品
    • D.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实现
  24. 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

    •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 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 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 D.生产集中消除了自由竞争
  25.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的利息量与( )

    • A.职能资本总量的比率
    • B.产业资本总量的比率
    • C.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
    • D.生产资本总量的比率
  26. 资本家投在原料上的资本是( )

    • A.流通资本
    • B.固定资本
    • C.可变资本
    • D.流动资本
  27.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 A.生产部类的划分
    • B.资本周转的速度
    • C.社会资本的价值增殖
    •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8.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 )

    • A.生产阶段
    • B.销售阶段
    • C.消费阶段
    • D.购买阶段
  29.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 )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 B.生产资料的发展状况
    • 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
    • D.工人生活资料的构成
  30. 社会再生产就规模来讲分为( )

    • A.内涵再生产与外延再生产
    • B.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 C.生产力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
    •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
  31. 货币用来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是( )

    • A.价值尺度
    • B.流通手段
    • C.支付手段
    • D.贮藏手段
  32.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 )

    • A.实现个人消费
    • B.满足生活需要
    • C.取得使用价值
    • D.获得更多的货币
  33.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 )

    • A.在质上不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 B.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
    • C.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 D.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
  3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

    • A.个别劳动时间
    • B.必要劳动时间
    • C.剩余劳动时间
    •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5. 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始于( )

    • A.原始社会
    • B.奴隶社会
    • C.封建社会
    • D.资本主义社会
  36.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 A.生产力
    • B.生产关系
    • C.经济基础
    • D.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