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课程与教学论2008年4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6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2.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3. 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4. 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5. 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6. 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7. 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8. 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 A.STS课程
    • B.环境教育课程
    •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 D.轮形课程
  9. 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10.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 A.斯宾塞
    • B.吉鲁
    • C.阿普尔
    • D.威利斯
  11. “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 A.柏拉图
    • B.孔子
    • C.苏格拉底
    • D.亚里士多德
  12. 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 A.“因素课程”说
    • B.“泛智课程”说
    •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3. “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 A.连续性
    • B.阶段性
    • C.整合性
    • D.顺序性
  14. 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 B.夸美纽斯
    • C.赫尔巴特
    • D.杜威
  15. 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 C.卢梭出版《爱弥儿》
    •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16. 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 A.经验
    • B.活动
    • C.做中学
    • D.主动作业
  17. 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 B.康德
    • C.斯宾塞
    • D.杜威
  18. 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 B.实践兴趣
    • C.解放兴趣
    • D.实践理性
  19. “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 A.教不同于学
    • B.学不同于教
    •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0. 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 B.卢梭
    • C.洛克
    • D.赫尔巴特
  21.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 A.博比特
    • B.查特斯
    • C.哈里斯
    • D.泰勒
  22. 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23. 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24. 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A.初级学习
    • B.中级学习
    • C.高级学习
    • D.以上都适合
  25. 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 A.教育质量
    • B.教育地位
    • C.教育公平
    • D.受教育权
  26.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27. 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 A.第一代评价
    • B.第二代评价
    • C.第三代评价
    • D.第四代评价
  28. “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
    • B.目标达成模式
    • C.外貌模式
    • D.回应模式
  29.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 B.相互适应取向
    • C.课程创生取向
    • D.实践取向
  30. 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诊断性评价
    • D.游离性评价
  31. 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32. 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33. “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 A.被动适应论
    • B.主动适应论
    • C.滞后论
    • D.超越论
  34. “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 A.课程与教学目标
    • B.教育目标
    • C.教育目的
    • D.培养目标
  35. 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36.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37. “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加涅
    • B.布鲁纳
    • C.施瓦布
    • D.奥苏伯尔
  38.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 B.管理者
    • C.促进者
    • D.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