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课程与教学论2017年10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6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请结合实例说明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

  2. 小张的理科课程学习计划如下:

    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

    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

    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相关的生态系统。

    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

    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

    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一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

    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

    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

    九年级:学习生物学。

    十年级:学习化学。

    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类型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类型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3. 请结合教学实践,试述如何组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4.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5. 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6. 简述课程创生取向的涵义及其特征。

  7. 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8. 通过提供恰当的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 B.认知弹性教学
    • C.支架式教学
    • D.随机访问教学
  9.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10. 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理解的课程研究取向是()

    • A.课程开发范式
    • B.课程理解范式
    • C.量的研究范式
    • D.质的研究范式
  11. 课程改革中,基于“人是主体”和“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确立起的教育观是()

    • A.多元主义教育观
    • B.科学主义教育观
    • C.主体教育观
    • D.大众教育观
  12. 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类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 B.温和建构主义
    • C.个人建构主义
    • D.社会建构主义
  13. 以下关于第四代评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个“描述”的方法
    • B.这种评价模式和其他评价模式是相互排斥的
    • C.这种评价模式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流程,能否在实际中收到理想成效,仍有符检验
    • D.这种评价的效果如何,关键看技术人员对于评价过程的熟悉程度
  14. 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是()

    • A.目标本位评价
    • B.内部人员评价
    • C.效果评价
    • D.内在评价
  15. 将教学设计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这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 B.相互适应取向
    • C.创生取向
    • D.建构主义取向
  16. 通过搜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优缺点资料,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评价类型是()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效果评价
    • D.目标游离评价
  17. 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 A.课程采用
    • B.课程实施
    • C.课程计划
    • D.课程评价
  18. “校长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具有这样描述特点的校长的领导风格属于()

    • A.反应者
    • B.管理者
    • C.发动者
    • D.消费者
  19. 将课程知识视为一种“人格的建构”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 B.实践取向
    • C.相互适应取向
    • D.创生取向
  20. 一般认为,确立正式的课程选修制的教育家是()

    • A.洪堡
    • B.凯勒
    • C.埃利奥特
    • D.巴罗
  21. 下列关于“凯勒计划”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学生的学习速度由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而决定
    • B.教师讲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
    • C.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材
    • D.所安排的学生助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拿一些教学仪器设备
  22. “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此种观点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 A.被动适应论
    • B.主动适应论
    • C.超越论
    • D.整合论
  23. 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将第一单元中学习的单词或习惯用语在后面的单元中予以重复,其所依据的课程组织标准是()

    • A.连续性
    • B.顺序性
    • C.表现性
    • D.整合性
  24. 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 D.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
  25. “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生成性目标
    • B.普遍性目标
    • C.行为目标
    • D.表现性目标
  26. 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 A.示范
    • B.展示
    • C.呈示
    • D.口述
  27. “学科中心课程”将课程开发的基点定位为()

    • A.学科知识
    • B.社会生活
    • C.儿童经验
    • D.书本知识
  28. 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

    • A.内在驱力
    • B.认知驱力
    • C.附属驱力
    • D.自我提高驱力
  29. 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将“教师”代之为()

    • A.“适应者”
    • B.“促进者”
    • C.“主导者”
    • D.“领导者”
  30. 中学生在理解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时,可以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熟悉的水位差与水流量的关系作类比,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 A.下位学习
    • B.并列结合学习
    • C.上位学习
    • D.发现学习
  31. 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 B.裴斯泰洛齐
    • C.赫尔巴特
    • D.罗杰斯
  32.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

    • A.唐朝
    • B.明朝
    • C.清朝
    • D.民国
  33.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 B.卢梭
    • C.裴斯泰洛齐
    • D.拉特克
  34. 被认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是()

    • A.《爱弥儿》
    • B.《窗边的小豆豆》
    • C.《夏洛的网》
    • D.《教育漫话》
  35. 从本质上看,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 A.技术兴趣
    • B.解放兴趣
    • C.实践兴趣
    • D.价值兴趣
  36. 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 A.活动分析法
    • B.事件分析法
    • C.职业分析法
    • D.目标分析法
  37.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 B.《普通教育学》
    •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D.《学记》
  38.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 A.博比特
    • B.查特斯
    • C.泰勒
    • D.泰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