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2017年10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67)
-
请结合实例说明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
-
小张的理科课程学习计划如下:
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
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
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相关的生态系统。
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
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
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一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
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
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
九年级:学习生物学。
十年级:学习化学。
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类型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类型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
请结合教学实践,试述如何组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
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
简述课程创生取向的涵义及其特征。
-
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
通过提供恰当的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 B.认知弹性教学
- C.支架式教学
- D.随机访问教学
-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
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理解的课程研究取向是()
- A.课程开发范式
- B.课程理解范式
- C.量的研究范式
- D.质的研究范式
-
课程改革中,基于“人是主体”和“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确立起的教育观是()
- A.多元主义教育观
- B.科学主义教育观
- C.主体教育观
- D.大众教育观
-
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类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 B.温和建构主义
- C.个人建构主义
- D.社会建构主义
-
以下关于第四代评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个“描述”的方法
- B.这种评价模式和其他评价模式是相互排斥的
- C.这种评价模式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流程,能否在实际中收到理想成效,仍有符检验
- D.这种评价的效果如何,关键看技术人员对于评价过程的熟悉程度
-
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是()
- A.目标本位评价
- B.内部人员评价
- C.效果评价
- D.内在评价
-
将教学设计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这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 B.相互适应取向
- C.创生取向
- D.建构主义取向
-
通过搜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优缺点资料,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评价类型是()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效果评价
- D.目标游离评价
-
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 A.课程采用
- B.课程实施
- C.课程计划
- D.课程评价
-
“校长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具有这样描述特点的校长的领导风格属于()
- A.反应者
- B.管理者
- C.发动者
- D.消费者
-
将课程知识视为一种“人格的建构”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 B.实践取向
- C.相互适应取向
- D.创生取向
-
一般认为,确立正式的课程选修制的教育家是()
- A.洪堡
- B.凯勒
- C.埃利奥特
- D.巴罗
-
下列关于“凯勒计划”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学生的学习速度由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而决定
- B.教师讲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
- C.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材
- D.所安排的学生助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拿一些教学仪器设备
-
“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此种观点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 A.被动适应论
- B.主动适应论
- C.超越论
- D.整合论
-
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将第一单元中学习的单词或习惯用语在后面的单元中予以重复,其所依据的课程组织标准是()
- A.连续性
- B.顺序性
- C.表现性
- D.整合性
-
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 D.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
-
“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生成性目标
- B.普遍性目标
- C.行为目标
- D.表现性目标
-
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 A.示范
- B.展示
- C.呈示
- D.口述
-
“学科中心课程”将课程开发的基点定位为()
- A.学科知识
- B.社会生活
- C.儿童经验
- D.书本知识
-
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
- A.内在驱力
- B.认知驱力
- C.附属驱力
- D.自我提高驱力
-
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将“教师”代之为()
- A.“适应者”
- B.“促进者”
- C.“主导者”
- D.“领导者”
-
中学生在理解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时,可以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熟悉的水位差与水流量的关系作类比,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 A.下位学习
- B.并列结合学习
- C.上位学习
- D.发现学习
-
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 B.裴斯泰洛齐
- C.赫尔巴特
- D.罗杰斯
-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
- A.唐朝
- B.明朝
- C.清朝
- D.民国
-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 B.卢梭
- C.裴斯泰洛齐
- D.拉特克
-
被认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是()
- A.《爱弥儿》
- B.《窗边的小豆豆》
- C.《夏洛的网》
- D.《教育漫话》
-
从本质上看,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 A.技术兴趣
- B.解放兴趣
- C.实践兴趣
- D.价值兴趣
-
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 A.活动分析法
- B.事件分析法
- C.职业分析法
- D.目标分析法
-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 B.《普通教育学》
-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D.《学记》
-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 A.博比特
- B.查特斯
- C.泰勒
- D.泰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