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2014年4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07)
-
结合实际分析解决班级纪律不良问题的方法。
-
结合实际分析教师帮助新入学小学生克服适应问题的措施。
-
加里培林把认知技能的学习分为哪几个阶段?
-
举例说明影响小学生学习策略掌握的因素。
-
群体规范的心理功能主要有哪些?
-
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
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同化的模式有哪些?
-
技能
-
遗忘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
品德
-
从众
-
功能固着
-
定势
-
学生受到老师批评,愤愤不平,转而欺负其他同学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否认
- B.转移
- C.抵消
- D.合理化
-
小学生接受纪律的发展过程基本处于()
- A.强制阶段
- B.强化和遵从集体阶段
- C.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
- D.民主平等阶段
-
研究和处理个体从出生开始的各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个体健康成长、愉快地生活与工作,这属于心理卫生工作的()
- A.一级水平
- B.二级水平
- C.三级水平
- D.四级水平
-
班级核心吸引力和号召力增强,全班同学对群体的认同感增强,集体荣誉感产生,此时班集体形成处于()
- A.形成期
- B.同化期
- C.凝聚期
- D.松散期
-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某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行为,则该儿童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 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阶段
- C.“好孩子”定向阶段
- 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
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叫做()
- A.服从
- B.从众
- C.去个性化
- D.认同
-
伴随着道德认知而出现的内心体验是()
- A.品德
- B.道德行为
- C.道德感
- D.道德意志
-
提出顿悟说的心理学家是()
- A.苛勒
- B.华生
- C.华莱士
- D.桑代克
-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判断事件的合理性时主张公道,此时儿童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 B.权威阶段
- C.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
- D.公正阶段
-
学生将课文中重点的词汇、段落勾画出来,以便理解和记忆,他使用了()
- A.复述策略
- B.组织策略
- C.精细加工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伊索寓言中的“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使用了下列哪种防御机制?()
- A.否认
- B.转移
- C.合理化
- D.认同
-
“相同要素说”这一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贾德
- B.苛勒
- C.伍德沃斯
- D.沃尔夫
-
韦纳把归因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稳定性和()
- A.可控性
- B.内外性
- C.主动性
- D.反复性
-
根据来源,学习动机可划分为()
- A.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 B.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 C.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 D.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
“角”这一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钝角”、“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该迁移属于()
- A.纵向迁移
- B.横向迁移
- C.特殊成分的迁移
-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
围棋高手能够将对弈的整个棋局复盘,几乎无误,一个围棋新手只能复几个子。这表明组块能力依赖于()
- A.性格
- B.知识经验
- C.认知风格
- D.成熟度
-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A.望梅止渴
- B.画饼充饥
- C.谈虎色变
- D.叶公好龙
-
皮亚杰划分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是()
- A.年龄
- B.运演水平
- C.心理发展水平
- D.生理发育水平
-
研究学生心理时,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这一研究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
- B.系统性原则
- C.教育性原则
- D.实事求是原则
-
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 B.调查法
- C.实验法
- D.访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