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工程测量2013年10月真题试卷(238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已知控制点A、B的坐标分别为:XA=646.35m YA=1054.54m;XB=873.96m YB=1772.68m,放样点的设计坐标为XP=603.63m YP=1102.06m,现在A点用极坐标法进行放样,试计算放样数据。

  2. 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i=1.45m,照准B点时,中丝读数v=1.567m,视距间隔为l=0.622m,竖直角α=2°03′,求AB的水平距离D及高差h。

  3. 整理计算下列普通水准测量记录。若A点高程HA=20.000m,请求出B点高程。

    注:本记录中,每一站均变仪高测二次,横线上方为第一次观测数据,横线下方为第二次观测数据。

  4. 对某角度进行了6个测回,测量角值分别为30°20′26″、30°20′30″、30°20′28″、30°20′24″、30°20′23″、30°20′25″,试计算:(1)该角的算术平均值;(2)观测值的中误差;(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5.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主要有哪些项目?

  6. 圆曲线的测设一般先测设直圆点、____________、圆直点等曲线三主点。

  7. 水准测量时,为什么应尽量保证前后视距相等?

  8. 等高线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9. 真误差为____________与观测值之差。

  10. 设在测站点的东南西北分别有A、B、C、D 4个标志,用全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时,以B为零方向,则盘左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_____。

  11. 地面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151.2m,则在1∶500比例尺地形图上,这两点间的图上长度为____________。

  12. 地物符号分为比例、非比例、____________、注记符号等几类。

  13. 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____________。

  14. 在地球上某点的经度为东经118°16′,则它所在高斯投影带6°带中的中央子午线经度为____________。

  15. 水准测量中,在A、B两点立尺,使水准仪视线水平后,在A、B尺上分别读得读数为0.121m和1.392m,则AB高差hAB=____________。

  16. 真子午线与磁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地面点的真子午线方向与中央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为____________。

  17. 变形观测

  18. 导线测量中的观测数据为____________和边长。

  19. 指标差

  20. 放样

  21. 在测量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

    • A.x轴,向东为正
    • B.y轴,向东为正
    • C.x轴,向北为正
    • D.y轴,向北为正
  22. 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公式D=1/2 ct中,t表示

    • A.温度
    • B.光从仪器到目标所用的时间
    • C.光速
    • D.光从仪器到目标往返所用的时间
  23. 某直线段AB的坐标方位角为125°,其两端点间坐标增量的正负号为

    • A.-△X,+△Y
    • B.+△X,-△Y
    • C.-△X,-△Y
    • D.+△X,+△Y
  24. 用极坐标法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时,需计算的测设数据为

    • A.二条边长
    • B.二个角度
    • C.一个角度及一条边长
    • D.二个方向
  25. 经纬仪观测水平角时,采用盘左盘右的方法可消除

    • A.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
    • B.照准部偏心误差、仪器对中误差
    • C.横轴误差、竖轴误差
    • D.目标偏心误差、竖盘指标差
  26. 在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相等,能够

    • A.降低水准测量精度
    • B.消除地球曲率和仪器i角对高差观测的影响
    • C.减少仪器沉降对一测站观测值的影响
    • D.消除视差和读数误差
  27. 1∶5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为

    • A.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
    • B.图上0.05mm代表的实际距离
    • C.5mm
    • D.50mm
  28. 钢尺精密量距时,对距离应作的三项改正是

    • A.拉力、尺长、温度改正
    • B.尺长、温度、倾斜改正
    • C.拉力、温度、倾斜改正
    • D.尺长、温度、偏离中线改正
  29. 小地区测量时要考虑地球曲率影响的是

    • A.距离测量
    • B.角度测量
    • C.高程测量
    • D.A、B、C三者
  30. 地面点的绝对高程是

    • A.地面点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 B.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 C.地面点到国家水准原点的垂直距离
    • D.地面点到国家水准原点所在水准面的垂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