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公共政策学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 
				
案例: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针浙江省××市地处钱塘江和太湖源头,山区面积占到86%。改革开放前,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政策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该市执行的也是以粮食为纲的方针。由于单纯抓粮食生产,山区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低水平上缓慢增长。1983年,该市森林覆盖率只有64%,水土流失严重。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该市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该市的地理环境更适合林业的发展。于是,果断地调整自身的农业生产方针,变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尤其是重视生态经济效益。培育和发展生态效益林业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农业政策。经过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5%,是我国唯一加入世界示范林网络组织成员的城市,被誉为沪杭的“生态后花园”。阅读以上材料,试分析以下问题:(1)本案例中哪些情况体现了政策执行再决策?(2)分析本案例中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 
				
简述政策终结的方式。
 - 
				
试述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
 - 
				
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 
				
简述公共政策系统及其构成。
 - 
				
简述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 
				
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方法。
 -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有( )
- A.客观的社会现实
 - B.问题的觉察
 - C.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
 - D.团体与组织的活动
 - E.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 
				
简述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贡献。
 - 
				
公共政策本质上所具有的“二重属性”是指( )
- A.阶级属性
 - B.社会属性
 - C.道德属性
 - D.文化属性
 - E.伦理属性
 
 - 
				
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有( )
- A.亚当·斯密
 - B.克劳塞维茨
 - C.卡尔·马克思
 - D.拉斯韦尔
 - E.马克思·韦伯
 
 - 
				
美国司法决策的形式主要有( )
- A.司法审查
 - B.推翻先前的判决
 - C.司法命令
 - D.立法
 - E.立法否决
 
 - 
				
下列属于非强制型公共组织的有( )
- A.公立学校
 - B.公共医疗机构
 - C.中国社会科学院
 - D.民营企业
 - E.政府部门
 
 -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应当是一种( )
- A.平行而不相干的关系
 - B.排斥关系
 - C.隶属关系
 - D.合作关系
 
 - 
				
公共政策预测的根本理由在于( )
- A.实现政策合法化
 - B.确定政策框架
 - C.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
 - D.实现政策法律化
 
 - 
				
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为( )
- A.规范性分析
 - B.超理性分析
 - C.定性分析
 - D.定量分析
 
 - 
				
脚本写作的基础为( )
- A.某一个假设
 - B.政策方案
 - C.政策制定
 - D.一系列假设
 
 - 
				
公共政策有效地调节社会行为的基础是( )
- A.公共政策的适应性
 - B.公共政策的容纳性
 - C.公共政策的持续稳定性
 - D.公共政策的周期性
 
 - 
				
在政策调整的诸多原因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 )
- A.政策环境
 - B.政策资源
 - C.政策周期
 - D.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 
				
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 )
- A.调整状态
 - B.终结状态
 - C.非均衡状态
 - D.均衡状态
 
 - 
				
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分析法的提出者是( )
- A.J·安德森
 - B.L·D·迈尔斯
 - C.M·雷恩
 - D.M·麦克拉夫林
 
 - 
				
政策评估与否注重的是( )
- A.功能的原则
 - B.经济效益的原则
 - C.结构的原则
 - D.社会效益的原则
 
 - 
				
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 )
- A.20世纪30~40年代
 - B.20世纪50~60年代
 - C.20世纪60~70年代
 - D.20世纪70~80年代
 
 - 
				
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
- A.公共政策制定
 - B.公共政策执行
 - C.公共政策评估
 - D.公共政策监控
 
 - 
				
在政策规划的多元化主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公众
 - B.立法机关
 - C.政府
 - D.司法机关
 
 - 
				
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 )
- 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 B.“挂羊头,卖狗肉”
 - 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D.不折不扣落实
 
 - 
				
互适模型即“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 )
- A.霍恩
 - B.雷恩
 - C.麦克拉夫林
 - D.史密斯
 
 - 
				
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 )
- A.立法过程
 - B.司法过程
 - C.政府过程
 - D.执法过程
 
 - 
				
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是( )
- A.大众传媒的报导
 - B.公共政策的制定
 - C.公共政策的监控
 - D.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 
				
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 )
- A.公共政策的制定
 - B.公共政策的执行
 - C.公共政策的评估
 - D.公共政策的监控
 
 - 
				
公共政策的系统议程又称为( )
- A.政府议程
 - B.政策议程
 - C.公众议程
 - D.正式议程
 
 - 
				
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
- A.行政决定
 - B.人大立法
 - C.行政计划
 - D.行政监督
 
 - 
				
我国行政法规的发布形式是( )
- A.主席令
 - B.总理令
 - C.新闻报导
 - D.中共中央文件
 
 - 
				
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 )
- 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
 - 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
 - C.决策人数的多少
 - D.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
 
 - 
				
政府传统上被设定为公共机关,代表并谋求( )
- A.社会公共利益
 - B.自身的特殊利益
 - C.劳动人民的利益
 - D.垄断组织的利益
 
 - 
				
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 )
- A.《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 B.《博弈与决策》
 - C.《隆中对》
 - D.《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 
				
政府存在的基础是( )
- A.立法机构及其运作
 - B.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 C.行政机构及其运作
 - D.竞争性政党制度
 
 -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
- A.中国化
 - B.科学决策
 - C.民族化
 - D.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