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公共政策学真题时间及答案解析
- 
				
停售站台票引发强行闯站允许进站接送老、弱、病、残、孕旅客本来是火车站的正常管理之道。但在今年临近春节时,基于B站人流如潮的局面,为了保证旅客安全,上级主管部门却决定B站从某日起停售站台票;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的亲友可办理“爱心卡”进站送人,但不能进站接人;到站旅客可通过“小红帽”帮忙搬运行李。该规定执行的当日,出站口处等候了百余名接站者。其中一些人是来后才得知已停售站台票,无法进站接人。一些要接老人、孩子的接站者对此感到不满。甚至有四五名接站者不顾工作人员劝阻,硬性闯入车站接人,场面一度较为混乱。事后,B站临时增设了工作人员免费代接服务。接站者须将所接乘客的车次、车厢号进行登记,然后联系在火车上的乘客,让其下车以后在车厢门口等候,车站则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将其接出。于是,车站又恢复了正常秩序。(1)简述确定政策目标应遵循的主要原则。(2)试根据这些原则,分析为什么B站停售站台票的规定会引发强行闯站?
 - 
				
取消暂住证使公民的迁徙多了一分尊严我国1954年宪法载入了迁徙自由。但其后国务院却先后发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机制度的指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等规章制度。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又规定,如果公民进入本人户籍所在地之外的城市居住,则需要办理居住地的暂住证。暂住证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端。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暂住证这三个字凝结着哀与伤、怕与痛。时隔多年,人们仍能记起,“只因没有暂住证,民工在被收容途中2 死1伤”一类的新闻;一些人被相关部门随性查验暂住证,进而被刁难、被虐待的事情时有发生。而相关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则从此发现了一种利用管理暂住证的权力进行寻租的机会。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方案决定: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取消暂住证,意味着公民迁徙不再需要办理暂住证;也意味着一些人从此不能再凭借当年的那种合法权力,叫嚣乎东西,隳(hui ) 突乎南北。暂住证的废除,让公民多了一份底气,多了一分尊严。按照中央部署,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今后的努力方向。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一定有交集,比如实现迁徙更便利,享受的公共服务更平等。要每个公民脸上都洋溢着从容,都写满尊严,取消暂住证只是第一步。(1)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2)结合本案例,从政策终结的作用这一视角分析取消暂住证制度的意义。
 - 
				
简述政策问题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 
				
试述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
 - 
				
试述政策分析师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
 - 
				
简述政策研究的内涵。
 - 
				
简述精英主义政策过程模型的基本命题。
 - 
				
简述政策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
 - 
				
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包括 ()
- A.立法机关
 - B.司法机关
 - C.政党组织
 - D.公民和利益集团
 - E.大众传播媒介
 
 - 
				
政策合法化的内容包括()
- A.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 B.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 C.制定过程的公开化
 - D.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 E.有关政策的法制化
 
 - 
				
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
- A.极少受到社会大众所察觉的问题
 - B.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 C.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 D.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 E.存在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外的问题
 
 - 
				
—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常用的方法有()
- A.无结构访谈法
 - B.内容分析法
 - C.非参与观察法
 - D.参与观察法
 - E.实地观察法
 
 - 
				
依据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不同,公共政策可划分为 ()
- A.政治政策
 - B.经济政策
 - C.创新政策
 - 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 E.社会政策
 
 - 
				
政策制定过程的初始阶段是 ()
- A.问题搜索
 - B.问题讨论
 - C.问题分析
 - D.问题认定
 
 - 
				
政策分析师的正确角色定位是()
- A.作为公共决策者的驯服工具
 - B.与公共决策者形成寄生的依赖关系
 - C.作为公共决策者全知全能的指导者
 - D.与公共决策者形成共生的合作关系
 
 - 
				
政策评估中的公众热线电话投诉属于 ()
- A.研究机构评估
 - B.公民评估
 - C.大众传播评估
 - D.企业评估
 
 - 
				
除了成本评估、需求评估、效益评估、过程评估、影响评估以外,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还有()
- A.单一评估
 - B.复合评估
 - C.价值评估
 - D.外部评估
 
 - 
				
对渐进主义模型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在本质上具有显而易见的()
- A.操作性
 - B.保守性
 - C.非连续性
 - D.非正式性
 
 - 
				
公共政策调整的首要原则是()
- A.渐进调适
 - B.理性主义
 - C.实事求是
 - D.追踪反馈
 
 - 
				
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是()
- A.互适模型
 - B.过程模型
 - C.循环模型
 - D.博弈模型
 
 - 
				
决策者对各个政策方案进行比较并选择一种最满意的方案,这种行为方式属于()
- A.政策论证
 - B.政策采纳
 - C.政策探究
 - D.政策审议
 
 -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
- A.被动行为
 - B.参与行为
 - C.主体行为
 - D.客体行为
 
 - 
				
原有政策的终止和服务于同样政策目标的新政策的产生是政策接续中的()
- A.部分终结
 - B.非线性接续
 - C.线性接续
 - D.政策分解
 
 - 
				
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中,政策的联系机制构成包括规则、工具和()
- A.假定
 - B.结果
 - C.过程
 - D.目标人群
 
 - 
				
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理性化被推向极致,产生了理性主义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导 致了所谓“理性虐政”,是由于过于强调()
- A.行为理性
 - B.工具理性
 - C.过程理性
 - D.价值理性
 
 - 
				
衡量有关政策利弊优劣的指标是()
- A.评估标准
 - B.评估效率
 - C.评估方法
 - D.评估环节
 
 - 
				
采取游说、宣传、捐款等方式,争取政府将他们提出的公共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以这种方式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是()
- A.政党组织
 - B.大众传媒
 - C.利益集团
 - D.咨询机构
 
 -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指的是 ()
- A.政策信息
 - B.政策网络
 - C.政策环境
 - D.政策过程
 
 - 
				
政策工具成为一个学术概念和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论题始于()
- A.20世纪70年代
 - B.20世纪80年代
 - C.20世纪90年代
 - D.本世纪初
 
 - 
				
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的最终实现途径是()
- A.政策反馈
 - B.利益输入
 - C.利益综合
 - D.政策执行
 
 - 
				
把公共政策界定为“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学者是()
- A.伊斯顿
 - B.克鲁斯克
 - C.拉斯韦尔D?邓恩
 - D.邓恩
 
 - 
				
最早把“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提出的学者是()
- A.洛克
 - B.科勒曼
 - C.林德布洛姆
 - D.梅伊克尔扎克
 
 - 
				
在公共组织中,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是()
- A.社会组织的决策行为
 - B.群众组织的决策行为
 - C.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
 - D.事业单位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