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09年10月公关心理学(00643)试题及答案解析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试述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 简述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3. 试述企业公关人员了解各类公众心理需要的重要意义。

  4. 公众印象与个体印象的形成过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5. 简述社会组织形象的特点。

  6. 公众个性对公众心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 简述影响组织士气的因素。

  8. 晕轮效应

  9. 组织的价值观念对于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意义有哪些?

  10. 从众

  11. 公众

  12. 群体认同感

  13. 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方式有( )

    • A.接待来信来访
    • B.向公众发放产品说明书
    • C.纵向沟通
    • D.横向沟通
    • E.非正式沟通
  14. 在“上情下达”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

    • A.信息冗余量过大
    • B.虚假报告,歪曲事实
    • C.信息精确度低
    • D.动态信息少
    • E.缺乏调查研究
  15. 组织凝聚力

  16. 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梅尔文、德福洛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受传者的理论有( )

    • A.个人差异说
    • B.“顽固的受传者”理论
    • C.情景认同论
    • D.社会范畴说
    • E.社会关系说
  17. 常见的公众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有( )

    • A.广告逆反
    • B.感觉逆反
    • C.示范逆反
    • D.行为逆反
    • E.价格逆反
  18. 具有外倾性特点的气质类型包括( )

    • A.多血质
    • B.胆汁质
    • C.粘液质
    • D.抑郁质
    • E.神经质
  19. 下列选项属于群体领导心理的表现形式有( )

    • A.优越感
    • B.威望感
    • C.竞争感
    • D.成就感
    • E.用权感
  20. 集体的主人意识与个体的主人意识的关系表现为( )

    • A.二者是矛盾的
    • B.二者是统一的
    • C.前者通过后者体现出来
    • D.后者通过前者体现出来
    • E.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形成
  21. 心境的基本特点有( )

    • A.持久性
    • B.弥散性
    • C.对象性
    • D.微弱性
    • E.暂时性
  22. 根据情感的性质和内容划分,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包括( )

    • A.理智感
    • B.绝望感
    • C.运动感
    • D.道德感
    • E.美感
  23. 组织心理氛围的特点有( )

    • A.弥散性
    • B.自觉性
    • C.进步性
    • D.集中性
    • E.相对稳定性
  24. 在所有交际障碍中最“硬碰硬”的障碍是( )

    • A.性格障碍
    • B.语言障碍
    • C.关系障碍
    • D.对等障碍
  25. 正直无私、诚实可靠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 )

    • A.态度特征
    • B.意志特征
    • C.理智特征
    • D.情绪特征
  26. 过度禁止性逆反又称为( )

    • A.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 B.感觉逆反
    • C.广告逆反
    • D.禁果逆反
  27. 公众对组织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 )

    • A.公众态度
    • B.公众印象
    • C.社会形象
    • D.社会心理
  28. 主要测定公众态度的情感成分的方法是( )

    • A.自由反应法
    • B.问答法
    • C.自我评定法
    • D.行为观察法
  29. 在横向沟通中,组织传播者扮演的角色是( )

    • A.吹鼓手
    • B.联络员
    • C.粘合剂
    • D.中间人
  30. 把社会交往类比为舞台表演的印象管理理论是( )

    • A.符号相互作用论
    • B.枪弹论
    • C.情景认同论
    • D.自我表现论
  31. 人们经常认为“农村人朴实,城市人潇洒”。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 A.优先效应
    • B.近因效应
    • C.刻板效应
    • D.投射效应
  32. 下列选项属于组织形象硬要素的是( )

    • A.组织成员的数量和质量
    • B.组织的群体心理氛围
    • C.组织的资金状况
    • D.组织的道德形象
  33. 在公众印象形成过程中,被印象者是( )

    • A.个人
    • B.组织
    • C.公众
    • D.单位
  34. 把动机划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的依据是( )

    • A.动机内容的性质
    • B.引起动机的原因
    • C.动机影响范围
    • D.动机的起源
  35. 保留自己原来观点而只是行为上服从的做法称为( )

    • A.从众行为
    • B.利他行为
    • C.顺从行为
    • D.服从行为
  36. 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依据是( )

    • A.群体构成原则
    • B.群体规模的大小
    • C.群体的发展水平
    • D.群体的存在情况
  37. 独断性和受暗示性这两种意志品质( )

    • A.貌似相同,实质相同
    • B.貌似相反,实质相同
    • C.貌似相反,实质相反
    • D.貌似相同,实质不同
  38.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的激励理论是( )

    • A.需要层次理论
    • B.公平理论
    • C.双因素理论
    • D.人格理论
  39. 个体公众的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这是指动机的( )

    • A.始发作用
    • B.指向作用
    • C.强化作用
    • D.调节作用
  40. 增强组织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是( )

    • A.组织的目标
    • B.组织领导人
    • C.组织内部冲突的解决状况
    • D.组织的利益
  41. 最基本的情绪表现形式是( )

    • A.语言和语气
    • B.动作和姿态
    • C.生理反应
    • D.面部表情
  42. 影响公众心理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

    • A.公众自身
    • B.社会因素
    • C.环境因素
    • D.组织行为
  43.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属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是( )

    • A.系统分析法
    • B.动态研究法
    • C.观察法
    • D.比较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