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自考2014年10月真题(03291)
- 
				
一位9岁华裔英国籍小男孩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渤文(Bowen),为了学中文回到中国,临时在一所小学就读。当时正值冬季,教室里的寒冷,使他冻得常流鼻弟。他总是自备面巾纸,而从不乱扔。即便是教室里已有很多纸屑了,他也从不扔地上。由于对环境不熟悉,每次都将用过的面巾纸带回家,扔到家里的垃圾桶里。有一次居然装了35张用过的纸团。一次在一家超市门口,他买了食品,打开后拿着包装纸却找不到垃圾桶。超市门口正在施工,施工垃圾堆成了一个小山。很多人很自然地将垃圾、纸屑随手扔在这里,似乎觉得这就够注重环保了。当路人告诉他可以扔这里时,他却说:“不行,要扔到垃圾箱里”。当别人告诉他,大家都是扔这里时,他却很认真地说别人扔了,我也不能扔,这是不可以的,我必须扔到垃圾箱里!”最后他终于发现远处有一垃圾箱,坚持跑过去扔到垃圾箱里才安心。请根据上述案例回答:(1)什么是自律原则,其要求是什么?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此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 
				
试述正确、巧妙拒绝他人的技法。
 - 
				
试述社会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运用“苏格拉底技法”应注意什么?
 - 
				
如何选择良友?
 - 
				
如何与父母相处?
 -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理论目的是什么?
 - 
				
简述自我克制技巧中的“制怒”。
 - 
				
趣缘关系
 - 
				
同学关系
 - 
				
交往手段
 - 
				
网际关系
 - 
				
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主要技法有()
- A.自我批评
 - B.自我调解
 - C.自我监督
 - D.自我控制
 - E.自我暴露
 
 - 
				
知识层次
 - 
				
属于“人际关系发展趋势表现”的有()
- A.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 B.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
 - C.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 D.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 E.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内容包括()
- A.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
 - B.每个人都有沟通、支配和爱三种需要
 - C.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 D.人们在心理上都追求完美的形式
 - E.交往的发展趋势
 
 - 
				
心理学家杰何达提出的健康标准的内容为()
- A.没有心理疾病;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 B.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状态
 - C.对现实知觉的适应性;对环境的控制能力
 - D.主要心理机能的整合程度;自主性或者对于各种社会影响的独立性
 - E.对自身的态度;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方式和程度
 
 - 
				
属于“影响人际交往效率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心理因素”是()
- A.气质
 - B.能力
 - C.个性
 - D.兴趣
 
 - 
				
人际需要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
- A.马斯洛(AbrahamMaslow)
 - B.赫茨伯格(FrederickHertzberg)
 - C.梅奥(GeorgeEltoiiMayo)
 - D.舒茨(W· Schulz)
 - E.雨果?孟斯特伯格(Hugomiinsterberg)
 
 - 
				
在人际关系的类型中交往双方的矛盾已表面化、公开化,已发生激烈吵闹、争斗,不能维持正常联系的关系”属于()
- A.疏离型人际关系
 - B.维持型人际关系
 - C.决裂型人际关系
 - D.冲突型人际关系
 
 - 
				
属于“公共道德规范”的选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父慈子孝,兄友有信
 - C.尊人遵礼,助人为乐
 - D.大公无私,爱岗敬业
 
 - 
				
“通过人体各部分的一般运动肌表现人的情感的符号系统”被称为()
- A.光学-动力符号系统
 - B.辅助语言符号系统
 - C.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
 - D.视线接触符号系统
 
 -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某人具有待人谦虚的品质时,便由此推及其对人诚恳、友善、乐于助人等一系列优秀品质;而当我们发现某人懒惰时,便由此推及其为人刻薄、自私、冷漠等一系列不良品质”,这些推及出来的结论并不是我们通过认知了解到的,而是凭着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的结果。此种情况在人际关系学上被称为()
- A.近因效应
 - B.晕轮效应
 - C.刻板印象
 - D.首因效应
 
 - 
				
“如果与某人交往可以得到较多酬赏,那么就越愿意与之交往,相反,则会终止交往”其属于“人际交换理论基本原则”中的()
- A.成功原则
 - B.刺激原则
 - C.价值原则
 - D.理性原则
 
 - 
				
在穆斯林国家不能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体现出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
- A.习俗礼仪
 - B.空间距离
 - C.价值观念
 - D.道德规范
 
 - 
				
俗话说“旁观者淸,当局者迷”,如果用交际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林顿?英翰姆的“四窗格理论”来衡量可把其归为()
- A.透明的窗格
 - B.隐蔽的窗格
 - C.不透明的窗格
 - D.未知的窗格
 
 - 
				
“从被批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促使其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此情形被称为()
- A.点化式批评方式
 - B.交换式批评方式
 - C.委婉式批评方式
 - D.比拟式批评方式
 
 - 
				
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A.法律的偏重惩罚
 - B.法律关系有文字规定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法律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唯一依据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髙,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按照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的价值观分类应属于()
- A.政治性价值观
 - B.理性价值观
 - C.美的价值观
 - D.社会性价值观
 
 - 
				
“嫉妒者与被嫉妒者之间一般都是年龄、性别、学历相同或相似;身份、地位、级别相当或条件、能力相似”这说明嫉妒心理具有()
- A.对等性特点
 - B.指向性特点
 - C.普遍性特点
 - D.潜隐性特点
 
 - 
				
”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被称为()
- A.态度
 - B.动机
 - C.兴趣
 - D.个性
 
 - 
				
在时间上,人际关系的建立不需要经历的阶段是()
- A.疏远阶段
 - B.依附阶段
 - C.注意阶段
 - D.融合阶段
 
 - 
				
作为“影响人际关系内在因素”而存在的“社会因素”指的是()
- A.自然环境、空间距离和习俗礼仪
 - B.社会地位、职业类别和知识层次
 - C.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法律法规
 - D.社会制度、社会群体和意识形态
 
 - 
				
在人类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关系是()
- A.心理关系
 - B.竞争关系
 - C.人际关系
 - D.血缘关系
 
 - 
				
“人要脸、树要皮”,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
- A.利益因素
 - B.心理因素
 - C.等严因素
 - D.情感因素
 
 - 
				
“人际关系学说”创立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
 - B.《德意志意识形态》
 - C.《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D.《人们玩弄的游戏》
 
 - 
				
起源于“格式塔理论”的人际关系理论是()
- 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B.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
 - C.人际交换理论
 - D.戏剧交往理论
 
 - 
				
不属于“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特点”的是()
- A.以女性依附男性为核心
 - B.以等级差别为准则
 - C.以土地占有为标准
 - D.以血缘关系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