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2014年4月真题试卷(00633)
-
运用有关知识分析下列材料,谈谈假记者违反了哪些新闻职业规范。
假记者的真面目
记者的职责是反映社会生活,报道事实真相·最近,有不少基层单位和工矿企业却反映,一些自称是记者的人找上门来,说是要进行采访报道,但其实,却既不采访,也不报道,一上来就开始做交易、搞敲诈。
去年底,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郊县的一个大型民营煤矿就来了三个自称是记者的不速之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刘胡梁煤矿副总经理孟泉说,这三个人自称是来自内蒙古工商报的母瑾、中国企业新闻网内蒙古频道的王俊涛及中国法制监督报的常军,他们很明确表示是来做负面报道的,因为一些农民向他们反映了问题。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让人感到有些蹊跷,据孟泉介绍,“记者”先是给他拿来一份报道样稿,并称这个清样是负面报道,如果他们的态度有转变的话,这个报道也可以做成促进型的正面报道。而这个态度的转变就是要对“记者”有所回报,随后他就和“记者”进入了讨价还价阶段。最终,经过一番博弈。双方以24万的价格成交。
在确定了交易的时间地点之后,孟泉觉得这事很不正常,于是向内蒙古自治区“扫黄打非”办进行了举报。内蒙古自治区“扫黄打非”办经过核实,确认这三人身份有假。于是,当三个假记者收钱的时候,被警方抓个正着。
经查实,《中国法制监督报》是非法报刊,自称是记者的常军是其非法招聘的工作人员;中国企业新闻网内蒙古频道是一个商业网站,按规定该网站不具备新闻采访资格,自称是主编的王俊涛已于去年8月被该网站辞退;自称是《内蒙古商报》主任记者的母瑾确系该报社的编辑,但是其并没有新闻记者证,属私自外出采访。
据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教导员李晓军介绍,这三人到矿上采访的主要目的就是敲诈勒索要钱。而他们所持的记者证都是手工写的,是假证件。
据公安机关初步查实,他们三人去年还合伙假冒记者敲诈勒索了其他6个基层单位和企业,共计索要13万多元。他们为什么能够屡屡得手呢?就是因为舆论监督报道的力量。而打着所谓舆论监督的幌子进行敲诈勒索,正是假记者们敛财的惯常手段。他们先是声称问题很严重,要曝光,然后又表示只要企业想办法,就不仅不曝光,还可以做正面宣传。而企业一旦提出妥协,他们就顺理成章地索要高额宣传费,而这笔费用就是现今社会上常说的封口费。
据了解,假记者们选择的敲诈对象一般是一些基层单位和厂矿企业,他们通常先找毛病,而后以曝光相成胁,又以正面报道相诱惑,而当事人或是胆小怕事,或真的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宁愿花钱买平安,客观上也纵容了假记者的嚣张气焰。孟泉说,他遇到假记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其实,对于记者要辨别起来也是相当容易的,因为真正的记者必须要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而且新闻记者证上的编号是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记者网的官方网站查询得到的,更重要的是无论这些人的身份是真是假,只要他们是以负面报道相威胁,向当事人索要钱财,这就是不正当的记者采访行为,就是非法行为。 据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孙兆华介绍,记者采访是不许收费的,只要提收费就是假的,甭管有证没证,因为他违反了新闻采访规范。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认为,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假记者的敲诈行径之所以能够得手,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常常软硬兼施,以做负面报道相威胁,做正面报道相诱惑。另一方面被敲诈企业或确有短处或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愿花钱打发了完事。其实,对敲诈行为的容忍就是对假记者们的放纵。最有效应对这些假记者的办法很简单,报警。
(资料来源:2012年2月2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
-
试述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兼具的主动性和受动性。
-
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本土特色。
-
简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含义。
-
简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要点。
-
简述“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概念异同。
-
简述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的关系。
-
英国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 A.人生而平等
- B.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出自于好奇的本能
- C.观点的公开市场
- D.揭露“官僚的黑暗”,争取“理性国家”的实现
- E.自我修正过程
-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主要体现在
- A.目标一致
- B.步调一致
- C.策略一致
- D.口径一致
- E.利益一致
-
新闻传播组织收到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 A.行业管理部门对传播行为的监测
- B.受众主动对新闻媒体的传播进行评价和回馈
- C.老百姓的街谈巷议
- D.新闻媒体主动进行传播效果调查
- E.新闻研究机构对媒介产品的评论
-
我国各级各类新闻传媒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是一种
- A.相互制约关系
- B.相互配合关系
- C.相互竞争关系
- D.相互排斥关系
- E.相互利用关系
-
新闻价值要素中“显著性”的含义包括
- A.人物地位的显著性
- B.新闻背景的复杂性
- C.人物业绩的显著性
- D.新闻地点的重要性
- E.报道时间的紧迫性
-
中共中央1950年4月专门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是为了
- A.提倡报纸对社会成员进行舆论监督
- B.要求党员干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 C.吸引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实行舆论监督
- D.号召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建言献策
-
新闻传媒引导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 A.运用新闻手段
- B.依托行政权威
- C.运用法律手段
- D.通过理论宣传
-
新闻传播的目的性就是要代表和维护新闻传播者的利益和意志,表达和反映
- A.公众的意向和愿望
- B.传播者的意向和愿望
- C.弱势群体的意向和愿望
- D.政府的意向和愿望
-
普利策把国家比作一艘船,把记者比作
- A.水手
- B.船长
- C.领航员
- D.站在船头的嘹瞭望者
-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报纸,我们决不可能广泛地组织整个
- A.工人运动
- B.革命活动
- C.武装暴动
- D.社会运转
-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
- A.舆论宣传机关
- B.专政工具
- C.行政部门
- D.监察机构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责任论”的提出者就开始强调新闻的
- A.真实性
- B.客观和公正
- C.自由竞争
- D.指导作用和社会效果
-
关于党性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闻事业不应受党派和政府的控制
- B.新闻事业应当体现出鲜明的党性立场
- C.新闻事业不应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 D.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体现出来的
-
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态度是
- A.否认
- B.认可
- C.排斥
- D.批评
-
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是
- A.全面
- B.客观
- C.公正
- D.真实
-
19世纪20年代的无产阶级报刊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
- A.对立物
- B.附属物
- C.组成部分
- D.支撑点
-
以下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是
- A.新闻自由是抽象的
- B.新闻自由是具体的
- C.新闻自由是目的也是手段
- D.新闻自由是相对的
-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经营目标和方针是
- A.满足统治者需求
- B.赢得最高利润
- C.满足新闻从业者需求
- D.满足受众需求
-
实施新闻控制是为了规范新闻传播行为,防止
- A.有偿新闻
- B.传媒的垄断
- C.虚假报道
- D.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
-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是
- A.美国
- B.德国
- C.英国
- D.法国
-
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 A.通过理论宣传引导舆论
- B.通过报道和评价新闻引导舆论
- C.提供信息服务引导舆论
- D.塑造艺术形象引导舆论
-
在新闻事业的报业阶段,报纸社会角色所走过的道路是
- A.经济新闻——政治报道——社会新闻
- B.说服群众——夺取政权——发展经济
- C.革命喉舌——政党工具——大众化报纸
- D.古代报纸——近代报纸——现代报纸
-
控制新闻机构、运用新闻手段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是
- A.记者编辑
- B.受众
- C.新闻机构所有者
- D.广告主
-
新闻事业中的组织实体是
- A.舆论机构
- B.经济组织
- C.政权机关
- D.社会团体
-
世界近现代新闻业中,迄今历时最长的阶段是
- A.报业时代
- B.电子传播时代
- C.移动传播时代
- D.互联传播时代
-
驱动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动力是
- A.事实真相
- B.新闻媒体
- C.受众新闻需求
- D.记者编辑
-
决定新闻事业性质和体制的因素是
- A.媒介形态
- B.文化水平
- C.技术手段
- D.社会经济形态
-
下列学者中不在传播学“四大先驱”之列的是
- A.拉扎斯菲尔德
- B.施拉姆
- C.拉斯韦尔
- D.霍夫兰
-
新闻价值要素中的“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指的是
- A.重要性
- B.时新性
- C.趣味性
- D.接近性
-
应用新闻学既含应用理论,也含
- A.基础理论
- B.应用技术
- C.新闻控制
- D.媒介管理
-
工业化完成以后的资产阶级报刊发展阶段被称为
- A.政党报刊时代
- B.革命报刊时代
- C.大众报刊时代
- D.人民报刊时代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是
- A.中国新闻学会
- B.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 C.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
- D.中国新闻学研究会
-
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的
- A.主观标准
- B.客观标准
- C.业务标准
- D.政治标准
-
马克思早期的新闻思想被概括为
- A.人民报刊思想
- B.无产阶级报刊思想
- C.党报思想
- D.社会主义报刊思想
-
古代“烽火报警”的信息传播方式,属于
- A.纯粹的新闻传播
- B.毫无新闻性的一般信息传播
- C.历史信息与新闻信息的混合传播
- D.新闻信息与情报信息的混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