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
试论述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
试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简述墨家的“天志”说。
-
简述张居正的法律思想要点。
-
礼法之争
-
简述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
-
赏罚不滥,即是宽政
-
三不足
-
理学
-
集中体现洪仁歼法律思想的著作有( )
- A.《原道救世歌》
- B.《资政新篇》
- C.《原道醒世训》
- D.《立法制喧谕》
- E.《仁学》
-
铸刑书
-
范仲淹主张改革官制,革故鼎新,其理由在于当时( )
- A.纲纪寝隳,制度日削
- B.恩赏不节,赋敛无度
- C.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 D.人情惨怨,天祸暴起
- E.主圣臣贤,天下太平
-
下列人物中,曾给晋朝《泰始律》作注的有( )
- A.张斐
- B.杜周
- C.杜预
- D.鲍敬言
- E.嵇康
-
下列属于韩愈法律思想的内容有( )
- A.道统论
- B.圣人“制刑”
- C.天刑说
- D.性三品
- E.君权至上
-
《历代刑法考》的作者是( )
- A.杨度
- B.劳乃宣
- C.沈家本
- D.张之洞
-
旧三民主义的核心在于( )
- A.民本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族主义
- D.民生主义
-
下列属于孔子法律思想的内容有( )
- A.宽刑慎杀
- B.赦小过
- C.反对冤狱
- D.无讼
- E.为政在人
-
主张“冲破一切封建网罗”的维新派思想家是( )
- A.沈家本
- B.康有为
- C.梁启超
- D.谭嗣同
-
清代提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的著名人物是( )
- A.纪晓岚
- B.沈家本
- C.劳乃宣
- D.伍廷芳
-
梁启超认为人类社会往往由“多君为政”演进到( )
- A.万民为政
- B.君民共政
- C.一君为政
- D.无君之政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出自( )
- A.李鸿章
- B.曾国藩
- C.张之洞
- D.刘坤
-
张之洞认为中国数千年“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是( )
- A.君主立宪
- B.申韩之术
- C.纲常名教
- D.黄老之学
-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一著名观点出自( )
- A.袁枚
- B.林则徐
- C.曾国藩
- D.魏源
-
太平天国保护私有财产的纲领性文件是( )
- A.《劝世良言》
- B.《立法制喧谕》
- C.《天朝田亩制度》
- D.《资政新篇》
-
王夫之的法律时变观可以概括为( )
- A.专任刑罚
- B.严刑重罚
- C.趋时更新
- D.定分止争
-
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来减少和限制君主专制权力,其核心在于( )
- A.变分权为集权,变自治为专制
- B.变集权为神权,变专制为自治
- C.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治
- D.变集权为立宪,变自治为专制
-
王安石认为“人君听断不知所出,此事之所堕也”,反映出他主张( )
- A.君主不必知法、守法
- B.君主可任意破坏法治
- C.君主应当知法、守法
- D.君主自然知法、守法
-
范仲淹认为导致“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的制度性原因是( )
- A.班禄制
- B.磨勘制
- C.分封制
- D.勘验制
-
南宋提出“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的著名思想家是( )
- A.程颐
- B.朱熹
- C.程颢
- D.周敦颐
-
批评佛道追求“清静寂灭”、抛弃伦理纲常的唐代思想家是( )
- A.韩愈
- B.魏征
- C.韩干
- D.姚崇
-
《大学衍义补》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思想家( )
- A.丘处机
- B.丘溶
- C.耶律楚材
- D.黄宗羲
-
唐代柳宗元主张定罪量刑应该( )
- A.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 B.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 C.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 D.刑之大本,以防乱也
-
与“天人感应”针锋相对的说法是( )
- A.用刑非时则寒
- B.施赏违节则温
- C.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 D.灾变时至,气自为之
-
魏晋时期,明确宣布“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思想家是( )
- A.嵇康
- B.杜预
- C.阮籍
- D.王弼
-
带有鲜明“黄老”色彩的汉初著述是( )
- A.《汉书》
- B.《淮南子》
- C.《过秦论》
- D.《盐铁论》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描述的是( )
- A.中央集权制
- B.地方分权制
- C.宗法等级制
- D.地方自治制
-
墨子认为刑政必须贯彻的原则是( )
- A.明鬼
-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C.明爵
- D.有治人,无治法
-
典型体现道家思想的表述是( )
- A.服受天命,以行天罚
- B.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 C.民贵君轻,暴君放伐
- D.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商鞅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
- A.前世、中世、后世
- B.上世、中世、下世
- C.内世、中世、外世
- D.远古、中古、近古
-
“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的说法出自( )
- A.子产
- B.孔子
- C.邓析
- D.叔向
-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著名观点出自( )
- A.孟子
- B.老子
- C.孔子
- D.荀子
-
管仲治国的“总方针”是( )
- A.三国五鄙
- B.挟天子以令诸侯
- C.作内政而寄军令
- D.礼义廉耻
-
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 )
- A.嫡长继承制
- B.君主专制
- C.君权神授制
- D.君主立宪制
-
“奸宄杀人,历人宥”中的“历人”是指( )
- A.当事人
- B.奸宄之人
- C.被害人
- D.无关的过路人
-
西周时期,“以德配天”说的思想本质是( )
- A.君主立宪
- B.天下大同
- C.宗法礼治
- D.君权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