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真题及答案解析
-
蒋某承包了湖面用来养殖甲鱼。某化工厂位于距湖泊2800米处,有一定数量的废水沿河道排入湖中。2008年春,蒋某花费8万元向湖中投放了幼甲鱼5万只,并雇佣帮工进行悉心照料。当年10月6日上午,工作人员发现湖面上漂浮了很多死甲鱼,经打捞共有l万余只。蒋某当即将此事告知某化工厂,并要求赔偿损失。化工厂认为其排放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且已交排污费,拒不承担赔偿责任。环保局调查后认定甲鱼死亡的原因是某化工厂排污所致,但化工厂排污确实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蒋某多次找环保局要求解决,但始终没有结果,于是向人民法院起诉。
请问:某化工厂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
杨某系B村村民,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取得了合法的用地手续,在村里建起了采砂场。但该块土地上的沙子很快就被采掘枯竭,杨某为了能够继续经营采砂场,便与村委会协商,希望能将本村的14亩耕地由采砂场使用,村委会成员经过商议后同意了他的要求。随后,村里与杨某签订了“土地使用协议书”,由杨某向村里缴纳种植补偿费共8000元。杨某同时还与本村村民谢某和赵某达成协议,在支付一定费用后将该二人承包的耕地4亩用于挖砂。杨某经营数月后被村民举报,市土地管理局对杨某占用耕地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并作出处理决定:对杨某处以罚款,限期恢复土地原状,没收非法所得,责令杨某赔偿谢某和赵某因土地两年不能耕种的损失。
问:(1)杨某分别与村委会、村民签订的用地协议是否合法有效?请说明理由。
(2)市土地管理局的处理决定中是否存在遗漏问题?若有,请指出。
-
试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
试述我国环境法的目的。
-
简述环境噪声的特点。
-
简述环境标准的作用。
-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
我国环境立法中是如何贯彻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的?
-
下列属于国际环境法的一般原则的有( )
- A.国家主权至上原则
- B.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 C.防止环境损害原则
- D.谨慎原则
- E.污染者负担原则
-
全球性多边环境条约经常采用的模式包括的要素有( )
- A.条例
- B.框架条约
- C.议定书
- D.附件
- E.通知
-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
- B.领海及毗连区
- C.我国渔民在公海上的传统捕鱼区
- D.专属经济区
- E.大陆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
根据《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环境标准分为( )
- A.环境质量标准
- B.污染物排放标准
- C.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 D.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 E.环境基础标准
-
我国《草原法》中所称的草原包括( )
- A.草山
- B.撂荒后的耕地
- C.高寒荒原
- D.戈壁滩
- E.草地
-
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构成部分有( )
-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 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 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 D.环境标准
- E.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
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包括( )
- A.“环境公共财产”论
- B.“公共信托”论
- C.“公民财产权”论
- D.“公民环境权”论
- E.“环境国有财产”论
-
目前,对于南极的国际法律管制体制主要是1959年的( )
- A.《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
- B.《南极条约》
- C.《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
- D.《管制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的公约》
-
组成生态系统的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之外,还有( )
- A.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
- B.所有动物
- C.分解者
- D.无生命物质
- E.有生命物质
-
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草案达成,在同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签字,该会议的召开地点是( )
- A.京都
- B.斯德哥尔摩
- C.里约热内卢
- D.柏林
-
根据《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陡坡的度数是( )
- A.30度以上
- B.25度以上
- C.20度以上
- D.15度以上
-
渔业资源主要有六大类,除鱼类、虾蟹类、贝类之外,还有( )
- A.海藻类、淡水食用水生植物类和其他类
- B.海藻类、海水食用水生植物类和其他类
- C.海藻类、可食用水生动植物类和其他类
- D.海草类、海水食用水生植物类和其他类
-
下列关于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中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的是( )
- A.某农药经营者未经法定机构检验,继续销售超过质量保证期的农药
- B.某农场在其种植的蔬菜上大量喷施剧毒农药
- C.马某购买了一种农药,因看不懂说明书,请店员解说使用方法,却无人理睬
- D.农药产品包装必须贴有标签或者附具说明书
-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 )
- A.物质和能量
- B.物质
- C.生物和矿物质
- D.能量
-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三类,即( )
- A.农村用地、城市用地和未利用地
- B.农用地、非农用地和建设用地
- C.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 D.耕地、非耕地和城市用地
-
下列关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卸、存放中符合安全规定的是( )
- A.某工厂未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上安装必要的防爆、泄压设施
- B.装卸工人在搬运危险化学品时随意拖拉、猛烈撞击、抛掷
- C.为确保安全,某港口修建了危险化学品专用码头和仓库
- D.库房工作人员对大量危险化学品未进行检查和登记,即运入存放
-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该法所要管制的固体废物采取了概括性规定,该法主要防治三类固体废物,即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 )
- A.半固态废物
- B.一般废物
- C.危险废物
- D.矿业固体废物
-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和( )
- A.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 B.海水的污染防治
- C.雪山、冰川的污染防治
- D.管道水体的污染防治
-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该机关是( )
- A.环境保护行政机关
- B.民政部门
- C.建筑行政主管部门
- D.公安机关
-
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 )
- A.ISO14000系列标准
- B.ISO9000系列标准
- C.GB14000系列标准
- D.GB9000系列标准
-
大气污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排入大气中污染物的( )
- A.种类
- B.浓度
- C.排放源的高度
- D.来源
-
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中,除污染种类繁杂和污染扩散范围大之外,还有( )
- A.污染危害持续性较差
- B.污染危害持续性强
- C.污染危害难以控制
- D.污染危害对人类影响不大
-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分为两大类,即( )
- A.单项和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 B.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 C.规划和建设项目
- D.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
-
在我国,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三种方式,除法定取得外,还有( )
- A.天然孳息和开发利用取得
- B.继受取得和天然孳息
- C.天然孳息和自然添附
- D.自然添附和开发利用取得
-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不少国家总结了治理阶段“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以后,改变了单纯治理的被动政策,采取了( )
- A.“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 B.“边污染,边治理”措施
- C.“限制污染,及时治理”措施
- D.“浓度控制,净化处理”措施
-
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个是总体规划,一个是( )
- A.村镇规划
- B.土地利用规划
- C.综合利用规划
- D.详细规划
-
环境管理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 )
- A.保护自然资源
- B.防治环境污染
- C.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 D.体现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
-
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是( )
- A.一定要努力满足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 B.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C.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 D.应当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
最早使用“公害”一词的是日本在1896年颁布的( )
- A.《河流与港口法》
- B.《矿业法》
- C.《制碱业管理法》
- D.《河川法》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内容是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 )
- A.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 B.保护自然资源
- C.保护生态环境
- D.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它由( )
- A.生物环境和空间环境共同组成
- B.生物群体按照自然规律组成
- C.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
- D.生物群体和非生物群体组成
-
下列能够作为环境法律保护对象的是( )
- A.太阳
- B.阳光
- C.生物圈
- D.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