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操作系统)模拟试卷13
-
37. fwrite是一个系统调用。( )
- 正确
- 错误
-
35. 在盘交换区的换出进程能收到信号。( )
- 正确
- 错误
-
36. 软中断处理程序一定是在核心态下运行的。( )
- 正确
- 错误
-
32. 并发指的是同一时刻有多个进程都在执行中。( )
- 正确
- 错误
-
33. 就绪状态进程能转变成睡眠状态。( )
- 正确
- 错误
-
34. 临界资源仅是指互斥使用的设备。( )
- 正确
- 错误
-
31. 不能用虚拟存储器实现可变分区管理。( )
- 正确
- 错误
-
30. 采用地址静态重定位方式要求给作业分配一个连续的存储区域。( )
- 正确
- 错误
-
27. 编一个Shell程序treeg,其有两个位置参数,参数1为字符串模式,参数2为目录名。
该程序在参数2指定的整个目录树中对所有的C语言程序搜索参数1指定的字符串模式,并分别显示所有目录的目录名和统计各个目录中含有该字符串模式的文件个数。如参数2缺省,就搜索当前目录这一层。
-
29. 在分时系统中,用户觉得大家是轮流获得计算机的服务。( )
- 正确
- 错误
-
28. 操作系统研究的就是如何操作各种计算机系统的理论和技术。( )
- 正确
- 错误
-
24. 叙述文件系统中空闲I节点管理与空闲文件存储块管理的异同之处。
-
26. 编一个用有名管道进行通信和控制的程序,在程序A、B所对应的进程Pa、Pb中,进程Pa首先执行,创建有名管道tiros,并打开有名管道用于写,然后从键盘读入一行命令字符串,并通过有名管道向进程Pb发送该命令字符串。进程Pb打开有名管道fifos用于读,通过管道读到字符串,显示该命令字符串后执行该命令字符串。
-
22. 实施UNIX进程切换调度程序swtch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在swtch中间段要执行idle()程序?
-
23. UNIX系统的缓冲区管理中,设备队列和自由队列各采用什么算法?
-
21. 画出整个UNIX系统的五层基本结构。
-
20. 决定Makefile依赖关系的是文件的_______。
-
18. 在UNIX中,直接管理的空闲I节点是采用_______方式进行分配和释放的。
-
19. 在UNIX的文件系统中,_______文件,其文件长度总是为0。
-
17. 通道又称I/0处理机,它能完成_______之间的信息传输。
-
15. 信号量当前值小于零时,其数值表示_______的数目。
-
16. 产生死锁必须存在的动态条件是_______。
-
12. 编译程序将源程序的符号名地址转换为目标程序的_______。
-
13. UNIX进程的用户态图像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组成。
-
14. 在UNIX系统中,除了_______进程外,在UNIX中所有的进程都是由另一个进程创建的。
-
10. Solaris支持的一种快速的进程间过程调用是Solaris_______。
- A.消息队列
- B.信号量
- C.IPC
- D.门
-
11. 根据对响应时间限定的严格程度,实时系统又可分为_______。
-
9. 两个进程独立打开了一个文件后,这两个进程之间_______。
- A.共享对文件读写的偏移量指针
- B.共享内存I节点
- C.共享进程打开文件表
- D.共享外存节点
-
8. 使用缓冲的目的是解决_______。
- A.CPU与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 B.提高I/O设备的数据传送速度
- C.加快进程图像在内存与盘交换区之间传送的速度
- D.节省内存
-
5. 当UNIX中的0号进程在sched程序中将盘交换区中的就绪进程全部调入内存后,它暂时无事可做,就将全局标志变量_______置位。
- A.runout
- B.runin
- C.runrun
- D.flag
-
7. 状态表和状态图是用于的算法。
- A.死锁预防
- B.死锁避免
- C.死锁检测
- D.死锁解除
-
6. 在UNIX中,用信号可以实现_______。
- A.设备中断
- B.信号量
- C.系统调用
- D.软中断
-
4. 以下的进程状态转换中,的状态转换是不可能的。
- A.运行→就绪
- B.运行→阻塞
- C.阻塞锁→运行
- D.阻塞→就绪
-
3. 在页式虚存管理系统中,分页是由_______完成的。
- A.程序员
- B.编译程序
- C.连接装入程序
- D.操作系统
-
2. 为了能采用纯软件实施地址重定位,需要_______的支持。
- A.动态地址重定位技术
- B.编译技术
- C.静态地址重定位技术
- D.系统硬件
-
1. 一般来说,为了实现多道程序设计,计算机需要有_______。
- A.更多的CPU
- B.更大的内存
- C.更快的外部设备
- D.更多的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