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20
-
33. 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许多漂亮的女子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大街上总是有男子盯视自己,如果是在公共汽车、电梯等较窄小的空间里,那感觉是很不自在的。本来几个陌生人共处一个窄小的空间里,已经相互进入了对方的身体领域了,如果此时再死盯着对方,对方因无处逃避,就可能会导致防卫性攻击。
-
32. 试述人格的结构。
-
29. 简述人际吸引的条件。
-
30. 请列举出四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说明每个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
31. 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启发式策略来解决问题。
-
28. 简述人格的特征。
-
27. 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
26. 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与建构的?
-
25. 注意和意识有何联系和区别?
-
24. 气质
-
23. 动机
-
22. 智商
-
21. 认知
-
20.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范围是 【 】
- A.0~2岁
- B.2~7岁
- C.7~12岁
- D.12~14岁
-
18. 人的感知觉发展最早的是 【 】
- A.听觉
- B.视觉
- C.嗅觉
- D.触觉
-
19. 在儿童口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双词话语的年龄阶段是 【 】
- A.9~12个月
- B.1.5~2岁
- C.2~3岁
- D.3~4岁
-
17.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重要表现是 【 】
- A.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教育影响,显示出发展阶段的顺序相同
- B.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与速度不同
- C.教育与社会影响在不同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
- D.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
-
16. 发展心理学关于成年中期的年龄阶段是 【 】
- A.25~45岁
- B.30~50岁
- C.35~55岁
- D.45~65岁
-
15. 某学生受到老师批评后,把怒气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同学身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
- A.转移
- B.否认
- C.文饰
- D.投射
-
14. 有的人虽然内心自卑感很重,觉得事事不如别人,但却总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的特征,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 【 】
- A.投射
- B.反向
- C.退行
- D.补偿
-
13. 社会学习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与攻击的关系是 【 】
- A.攻击必然是挫折的结果
- B.攻击不一定是挫折的结果
- C.挫折会引起多种可能的反应
- D.挫折与攻击无关
-
11. 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幸存者经常被痛苦和恐怖回忆困扰,这种反应属于 【 】
- A.强迫症
- B.恐惧症
- C.广泛性焦虑障碍
- D.创伤后应激症
-
12. 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 【 】
- A.压力
- B.焦虑
- C.恐惧
- D.挫折
-
10. 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会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这种焦虑属于 【 】
- A.恐慌障碍
- B.恐惧症
- C.广泛性焦虑障碍
- D.创伤后应激症
-
9. 工作时间或工作条件的改变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 【 】
- A.躯体性压力源
- B.心理性压力源
- C.社会性压力源
- D.文化性压力源
-
8. 学生服从教师,病人服从医生等服从行为,可以用来解释的原因是 【 】
- A.责任转移
- B.合法权力
- C.从众行为
- D.群体思维
-
7. 人们跟随潮流,顺应风俗习惯的现象,称为 【 】
- A.认同
- B.顺从
- C.合群
- D.从众
-
6. 群体讨论使群体意见出现“极端化”现象,这是群体决策行为中的 【 】
- A.群体极化
- B.社会助长
- C.去个体化
- D.群体思维
-
4. 有些学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站在身旁,常常会感到不能很好作答,甚至有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 】
- A.社会助长
- B.社会干扰
- C.社会惰化
- D.去个体化
-
3. 每个人都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这种人际需要属于【 】
- A.包容需要
- B.支配需要
- C.情感需要
- D.本能需要
-
5. 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 】
- A.群体极化
- B.社会惰化
- C.从众性
- D.匿名性
-
2. 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
- A.霍曼斯
- B.马斯洛
- C.舒茨
- D.沙赫特
-
1. 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特别想知道别人是怎样行动的,也愿意结交新的朋友,这主要是满足了人际交往中的 【 】
- A.合群需要
- B.本能需要
- C.支配需要
- D.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