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总结(宋代文学)模拟试卷5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38. _______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议论成分占的比重最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如_______。

  2. 39. 苏轼的亭台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 36. 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_,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4. 37. _______是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部分,包括碑传文、叙记文及文赋等,而以_______和_______为代表。

  5. 35. _______、_______、_______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6. 34.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家,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3. 王安石,字介甫,号_______,世称_______。

  8. 32. 在苏舜钦的诗歌中,以风格_______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

  9. 31. 苏舜钦,字子美,因“进奏院事件”遭旧党借故弹劾而被除名,离京寓居苏州沧浪亭多年。今存_______。

  10. 29. 在欧阳修的词中,_______的比例较大,欧阳修受南唐词人_______的影响较大,他继承了南唐词“思深辞丽”的特点,在词中融入了更多感情体验。他的词不仅有颇得花问风味的温润秀洁之作,也有抒发其旷达胸怀,风格豪放的词章。

  11. 27. 欧阳修知贡举时,极力排抑的文体是_______。

  12. 28. _______与_______同为北宋初期花间体词人的代表。

  13. 26. _______的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其特点是变旧赋的骈偶对仗为骈散相间、奇偶错杂,既保持了赋体铺陈的特性,又使文气趋于舒缓。代表作是_______。

  14. 25. 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_______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15. 23. 晏殊,字同叔,著有_______。其词风流闲雅,温润秀洁,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16. 24. 欧阳修,号_______,晚号六一居士。

  17. 20. _______的作者有17人,共收诗250首,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的作品就有202首。

  18. 21. 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的同题酬唱。

  19. 22. 林逋早年游历于江、淮间,后归杭州,结庐西湖孤山,隐居二十年,不仕不娶,植梅养鹤,时称“梅妻鹤子”。林逋以江湖散人之诗装点山林,用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幽静的隐居生活。他虽然也模仿贾岛诗的字斟句酌,但诗中却流露出其性情的孤淡清逸。代表作是_______。

  20. 19. 杨亿作诗宗主_______,讲究辞采,风格_______,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但亦不乏清蛸感怆的讽喻之作。

  21. 18. 王禹偁的_______有意效法自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则不乏_______的格调,在文的方面,王禹偁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王禹偁的文章多有________。

  22. 15. 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派。

  23. 16. 白体学自居易,主要诗人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24. 17. 王禹偁早年对自居易诗的喜爱,与当时一般文人是相同的,侧重于_______一面;但贬官商州之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自居易“惟歌生民病”的_______。

  25. 14. _______在诗和文两个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创作实绩,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变革。

  26. 13. _______是继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的作家,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不务雕琢堆砌,不求华靡艳丽,在宋代古文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27. 12. _______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28. 11.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29. 9. 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0. 10. 王安石的文学创作威就。

  31. 8. 王令诗歌的特点。

  32. 7. 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

  33. 6. 欧阳修诗歌的开拓性。

  34. 4.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35. 5. 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

  36. 2. 晚唐体

  37. 3. 东坡体

  38. 1. 西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