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美学)模拟试卷17
-
35. 论述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
36. 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
33. 艺术品包括哪些层次结构?它们的功能和关系如何?
-
34. 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
32. 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
31. 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
-
30. 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
-
29. 审美态度
-
28. 移情说
-
25. 审美趣味中实际上存在着的矛盾包括
- A.个体性与社会性
- B.主体性与客体性
- C.感受性与思想性
- D.特殊性与普遍性
- E.工具性与价值性
-
26. 荒诞
-
27. 对比联想
-
24. 以下属于西方画论话语的有 【 】
- A.线条的质感与韵律
- B.形式的象征性和组合关系
- C.色彩的情感性和色彩间的组合关系
- D.色调与主题的统一
- E.画得确切与真实
-
23.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有 【 】
- A.直观性
- B.具体性
- C.非功利性
- D.直接性
- E.超越性
-
22.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 【 】
-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
- 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
- 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
- D.从主观世界向客观世界超越
- E.从内在世界向外在世界超越
-
20. 体现近代西方二元分立思维特点的观点是 【 】
- A.美育是情感教育
- B.美育是人格教育
- C.美育是艺术教育
- D.以上都不是
-
21. 悲剧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使人能够 【 】
- A.以悲为美
- B.化悲为美
- C.不以己悲
- D.以喜为美
- E.以丑为美
-
18. 王国维提出意境有两种类型的著作是 【 】
- A.《诗格》
- B.《诗的艺术》
- C.《人间词话》
- D.《沧浪诗话》
-
19. 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 】
- A.修身
- B.养性
- C.求知
- D.养神
-
16. “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发表的新诗起到鼓动青年改造人生、变革社会的作用,这体现了艺术的 【 】
- A.宗教感化功能
- B.认识功能
- C.社会干预功能
- D.政治宣传功能
-
15. 古希腊诗人缪色奥说:“令人怡悦,莫如歌咏”,说的是音乐的哪方面特性 【 】
- A.自娱
- B.教化
- C.表现
- D.娱人
-
17. 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 【 】
- A.典型
- B.情节
- C.意境
- D.意象
-
13. 下列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比德说”的是 【 】
- A.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 B.心平愉,则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
- C.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D.情来神会
-
14. 教化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 】
- A.艺术的起源
- B.艺术的本质
- C.艺术的内容
- D.艺术的功能
-
12. 实用毒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审美经验来自于日常经验,美的形式唯有凭借经验才能理解并得到享受。在此意义上,他提出的命题是 【 】
- A.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 B.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
- C.艺术即经验
- D.知性的特征是不理解生命的本质
-
11. 古希腊美学的核心是 【 】
- A.美的特性
- B.美的本质
- C.美的形式
- D.美的内容
-
10. 认为诗人凭借其生花妙笔“能将最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的是 【 】
- A.克尔凯戈尔
- B.尼采
- C.布瓦洛
- D.叔本华
-
8. 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主要是 【 】
- A.抽象思维
- B.象数思维
- C.具象思维
- D.逻辑思维
-
9. 对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这一理论起到了核心作用的是 【 】
- A.施莱尔马赫
- B.狄尔泰
- C.海德格尔
- D.胡塞尔
-
6. 中国古代的“神”及与之有关的神韵、神妙、神奇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由于审美形态的 【 】
- A.现实性
- B.统摄性
- C.广泛性
- D.历史性
-
7. 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 【 】
- A.形式分类形态
- B.逻辑分类形态
- C.内容分类形态
- D.抽象存在形态
-
3. 马克思认为,美感产生于 【 】
- A.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 B.动物向人的自然进化过程
- C.人的本能的升华过程
- D.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
-
5. “劳动先于艺术”这一命题的提出者是 【 】
- A.普列汉诺夫
- B.康德
- C.马克思
- D.亚里士多德
-
4. 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象征性和 【 】
- A.可感性
- B.超越性
- C.表意性
- D.表情性
-
2.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美育都只有通过什么来实现 【 】
- A.社会实践
- B.审美活动
- C.生存实践
- D.人生境界
-
1. 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 【 】
- A.苏格拉底
- B.毕达哥拉斯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