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2008年7月自学真题考试卷(00037)
- 
				
当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态势,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等不断出新,似乎也在不断地开拓着艺术的边界,请联系这一现象,就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作一论述。
 - 
				
“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请试从艺术接受的角度对这一句话作出理论阐释。
 - 
				
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
 - 
				
简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 
				
康德与博克在优美论上的区别。
 - 
				
简述审美感知的特点。
 - 
				
审美体验
 - 
				
审美形态
 - 
				
寓教于乐
 - 
				
有意味的形式说
 - 
				
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是
- A.情感是想象的原动力
 - B.想象是情感的原动力
 - C.情感对想象有支配作用
 - D.情感是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 E.情感对想象有调节作用
 
 - 
				
艺术意象的主要特征有
- A.虚拟性
 - B.感性
 - C.想象性
 - D.理性
 - E.思辨性
 
 - 
				
中西传统美学概念体系差异颇大,下列术语中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有
- A.意境
 - B.崇高
 - C.阴柔
 - D.风骨
 - E.气韵
 
 - 
				
美育的特点与功能包括
- A.诉诸感性
 - B.潜移默化
 - C.怡情养性
 - D.化性起伪
 - E.寓教于乐
 
 -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 A.莱辛
 - B.休谟
 - C.洛克
 - D.康德
 
 -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纷呈,其中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有
- A.自然主义美学
 - B.语义学美学
 - C.分析美学
 - D.直观主义美学
 - E.解释学美学
 
 - 
				
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艺术想象上体现为
- A.接近联想
 - B.对比联想
 - C.类似联想
 - D.自由联想
 
 - 
				
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属于意象中的
- A.仿象
 - B.兴象
 - C.喻象
 - D.抽象
 
 - 
				
指出“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是
- A.贝克特
 - B.莫里哀
 - C.鲁迅
 - D.老舍
 
 - 
				
下列学说中,隐含着灵感理论特点的是
- A.柏拉图的迷狂说
 - B.席勒的游戏说
 - C.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 D.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 A.先验主体论
 - B.绝对精神论
 - C.理念论
 - D.实践存在论
 
 - 
				
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是指
- A.前者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后者体现“天人对立”的意境
 - B.前者说明的是自然的意境,后者说明的是艺术家创造的意境
 - C.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 D.前者指自然美中的意境,后者指艺术美中的意境
 
 - 
				
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 A.朱光潜
 - B.鲁迅
 - C.梁启超
 - D.蔡元培
 
 - 
				
“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 A.直觉
 - B.通感
 - C.想象
 - D.表象
 
 - 
				
审美趣味的两重性是指
- A.个体性与社会性
 - B.相对性与个体性
 - C.社会性与时代性
 - D.相对性与历史性
 
 - 
				
从审美发生学角度看,“劳动说”的明显不足在于
- A.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的社会性内容
 - B.过分注重人的审美活动中的社会性内容
 - C.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 D.将艺术起源与审美发生学理论相混淆
 
 -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忒性存,无痕有味”一语,强调艺术作品的
- A.感性特征
 - B.理性特征
 - C.情感特征
 - D.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征
 
 - 
				
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是艺术接受中的
- A.观的阶段
 - B.品的阶段
 - C.悟的阶段
 - D.思的阶段
 
 - 
				
诗人贾岛与韩愈的“推”“敲”之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属艺术作品的
- A.物质实在层的追求
 - B.形式符号层的追求
 - C.意象世界层的追求
 - D.意境超验层的追求
 
 - 
				
西方美学传统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模仿说”,其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 A.艺术起源
 - B.艺术本质
 - C.艺术功能
 - D.艺术接受
 
 - 
				
19世纪中叶以前,在西方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是
- A.“由下而上”的方法
 - B.“由上而下”的方法
 - C.心理学方法
 - D.实证主义方法
 
 -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
- A.维特根斯坦
 - B.亚里士多德
 - C.里普斯
 - D.阿恩海姆
 
 -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道出了
- A.诗歌与优美的关系
 - B.诗歌与崇高的关系
 - C.诗歌与荒诞的关系
 - D.诗歌与丑的关系
 
 -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
- A.黑格尔的《美学》
 - B.鲍姆加登的《美学》
 - C.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 D.柏拉图的《理想国》
 
 - 
				
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 A.哲学方法
 - B.心理学方法
 - C.伦理学方法
 - D.社会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