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全国自考教育学(00442)模拟试卷9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27. 试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

  2. 28. 一位教师讲《祝福》一课,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教师紧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冻死的、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请结合教育学有关知识分析此案例。

  3. 25. 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4. 26. 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5. 22. 学校具有哪些独特的组织特征?

  6. 24. 为什么说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7. 23.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8. 21.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9. 20.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0. 17. 遗传决定论

  11. 19. 教师资格

  12. 18. 儿童的个体发展

  13. 15. 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

    • A.《宪法》
    • B.《教育法》
    • C.《教师法》
    • D.《义务教育法》
  14. 16. 教育者

  15. 14. 目前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 B.小组合作学习
    • C.现场教学
    • D.班级授课制
  16. 12. 难度提供了试题的________信息。

    • A.平均错误率
    • B.平均通过率
    • C.通过率
    • D.错误率
  17. 13. 国内最早提出“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的人是

    • A.王策三
    • B.李秉德
    • C.叶澜
    • D.桑新民
  18. 10.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系统性原则
  19. 11. ________是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

    • A.学能测验
    • B.人格测验
    • C.成就测验
    • D.智力测验
  20. 9. 根据国内外有关经验,建立在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有结构以________形式最为适宜。

    • A.单元
    • B.主题
    • C.网络
    • D.任务
  21. 7.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 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D.教育无目的论
  22. 8. 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 A.知、情、意
    • B.德、智、体
    • C.身体、精神
    • D.道德、学识
  23. 5. 儒家第一个把“君、师”并列相称,肯定其地位的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苟子
    • D.韩愈
  24. 6. 教师对学生的爱,从内容上看,在较低层次上,是指教师对学生的

    • A.亲近感
    • B.理解
    • C.尊重感
    • D.期待
  25. 3. 历史上持有“教育万能论”的观点的人是

    • A.柏拉图
    • B.洛克
    • C.华生
    • D.施太伦
  26. 4. 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的

    • A.身体发展
    • B.个性发展
    • C.智力发展
    • D.身体和心理发展
  27. 2. 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二馆六学”,其中的二馆是指

    • A.公馆和私馆
    • B.崇门馆和弘门馆
    • C.同文馆和崇文馆
    • D.崇文馆和弘文馆
  28. 1.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 A.班级授课制的出现
    • B.学校的产生
    •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 D.教育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