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自考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模拟试卷五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案例:在户外游戏时,小明在草地上发现了几只瓢虫他开心极了,旁边的小朋友也一起围了过去。他们一起数瓢虫背上有多少个点还把瓢虫放在手心让它慢慢地爬。

    这时,老师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们说:“脏死了,快扔掉。请问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科学活动?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做?

  2. 某幼儿园小班的几个孩子正围在一起观察母鸡,只见母鸡扑棱着翅膀跳起来一男孩问其他几个孩子:“你们说,这只鸡为什么飞不上天”其他孩子都说不知道,该男孩得意地说:“我知道!你们看它多胖啊,怎么能飞上天呢”这时,老师在一旁纠正说:“真正的原因是鸡的翅膀退化了,所以才飞不上天的。”

    接着,老师带领几个孩子复述了几遍,孩子们都说懂了。但是,当老师再次提问那个男孩子时,他竟回答说:“因为鸡的翅膀化掉了才…”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这反映了该教师怎样的教育观念?

  3. 选定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写出适合某一年龄班儿童学习的具体内容(不必进行活动过程设计),要求说明选择和设计的理由

  4. 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指导儿童进行观察活动。

  5.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6. 简述物质材料对儿童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7. 简述学前儿童种植和饲养活动的特点。

  8. 简述社会资源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9. 简述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0. 简述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特点。

  11. 在教育环境的性质中,( )维度反映了儿童和环境互动的程度。

  12. (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3. 1985年美国提出了( ),希望到21世纪中叶,使年轻一代美国人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14. 集体活动、个人活动和( ) 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三种组织形式。

  15. 学前儿童学科学教育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和教育活动目标。

  16. 儿童出外,( )不仅能够开阔眼界,而且在大自然中,儿童有机会受到各种新异的刺激,有利于发展好奇心,锻炼感知能力,促进其思考。

  17. 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 )要求,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的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

  18. 科学家到幼儿园来向儿童介绍南极考察的经历,这一做法是利用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中的( )

    • A.信息资源
    • B.人力资源
    • C.材料资源
    • D.组织资源
  19. 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设计包括:活动课题的设计、活动目标的设计、( )活动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

  20. 关于问卷调查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简便易行
    • B.获得的信息深入、细致
    • C.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
    • D.便于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
  21. 科学的本质在于( )

    • A.认识真理
    • B.追求真理
    • C.发现真理
    • D.探索真理
  22. 分析教育环境的各个维度中,反映环境所提供或要求儿童的运动量的维度是( )

    • A.简单复杂
    • B.干预隐退
    • C.冷硬——柔和
    • D.高活动量低活动量
  23. ( )就是在幼儿园的活动室内向阳的窗台、角落,放一张桌子或设置一个分层的木架,将一些适于在室内生长和照料的动植物,或收集来的无生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

    • A.科学角
    • B.科学桌
    • C.自然角
    • D.种植园
  24. 教师用不恰当的比喻、童话、故事来给幼儿解释科学现象,这违背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 )

    • A.时代性
    • B.民族性
    • C.地方性
    • D.科学性
  2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指( )

    • A.可以不加选择地向儿童提供教育内容
    • B.可以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多样的教育内容
    • C.应该要求儿童掌握全面的科学知识
    • D.可以无限制地增加儿童的学习内容
  26.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有( )

    • A.观察分析法、事件详录法和访谈法
    • B.观察分析法、行为检核法和事件详录法
    • C.观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D.情境观察法、事件详录法和访谈法
  27. 儿童的活动需指向一定的对象是指( )

    • A.儿童活动的主体性
    • B.儿童活动的对象性
    • C.儿童活动的互动性
    • D.儿童活动的假想性
  2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是( )

    • A.教师教科学的过程,而不是儿童学科学的过程
    • B.教师指导的过程,而不是儿童探索的过程
    • C.教师指导下儿童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
    • D.儿童自发的科学探索过程
  29. 有关早期科学阅读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早期科学阅读可丰富儿童的科学经验
    • B.早期科学阅读可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 C.早期科学阅读可激起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 D.早期科学阅读有益于发展儿童的语言
  30. 关于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测量技能是将信息系统化概括化的能力
    • B.思考技能是加工已有信息、获得结论的能力
    • C.实验技能是形成并验证结论的能力
    • D.表达技能是交流信息和结论的能力
  31. 下列不属于封闭性问题的是( )

    • A.“它很硬吗?”
    • B.“它是什么样的?”
    • C.“它是绿色吗?
    • D.“你知道这个汽车的名字吗?”
  32. ( )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动力。

    • A.探索对象
    • B.探索过程
    • C.探索态度
    • D.探索结果
  33. 在学前儿童学科学过程中,发挥动力作用的要素是( )

    • A.探索结果
    • B.探索对象
    • C.探索过程
    • D.探索态度
  34. 小班开展“小小品尝会”“听声音,猜东西”等活动主要目的是( )

    • A.培养儿童说话能力
    • B.培养儿童动手能力
    • C.培养幼儿听觉能力
    • D.培养儿童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
  35. ( )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

    • A.其他场所的科学教育
    • B.幼儿园的科学教育
    • C.社会中的科学教育
    • D.家庭中的科学教育
  36. 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是指( )

    • A.探索态度
    • B.探索对象
    • C.探索过程
    • D.探索结果
  37. 在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内部因素中,不稳定的因素是( )

    • A.认知能力
    • B.知识经验
    • C.情绪
    • D.个性
  38. “初级科学概念”是指( )

    • A.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处于初级的水平
    • B.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
    • C.儿童对科学概念的定义还没有牢固掌握
    • D.儿童还不会用文字来表述科学概念
  39. 下列做法中符合学前儿童心理环境创设要求的是( )

    • A.教师及时制止儿童之间的争论
    • B.在儿童科学探索遇到困难时,教师激励儿童继续探索
    • C.教师对儿童不合逻辑、幼稚可笑的推理给予批评并纠正
    • D.教师提醒儿童不要乱发表意见
  4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必须具有年龄层次性,这是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 )

    • A.整体性
    • B.阶段性
    • C.连续性
    • D.个体差异性
  41. 儿童探索“面包怎么会发霉”的内容属于( )

    • A.物理现象
    • B.气候现象
    • C.化学现象
    • D.健康现象
  42. 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属于开放性问题的是( )

    • A.“它们一样吗?
    • B.“它是什么颜色?”
    • C.“你发现了什么?”
    • D.“它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