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模拟试卷五
-
案例:在户外游戏时,小明在草地上发现了几只瓢虫他开心极了,旁边的小朋友也一起围了过去。他们一起数瓢虫背上有多少个点还把瓢虫放在手心让它慢慢地爬。
这时,老师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们说:“脏死了,快扔掉。请问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科学活动?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做?
-
某幼儿园小班的几个孩子正围在一起观察母鸡,只见母鸡扑棱着翅膀跳起来一男孩问其他几个孩子:“你们说,这只鸡为什么飞不上天”其他孩子都说不知道,该男孩得意地说:“我知道!你们看它多胖啊,怎么能飞上天呢”这时,老师在一旁纠正说:“真正的原因是鸡的翅膀退化了,所以才飞不上天的。”
接着,老师带领几个孩子复述了几遍,孩子们都说懂了。但是,当老师再次提问那个男孩子时,他竟回答说:“因为鸡的翅膀化掉了才…”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这反映了该教师怎样的教育观念?
-
选定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写出适合某一年龄班儿童学习的具体内容(不必进行活动过程设计),要求说明选择和设计的理由
-
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指导儿童进行观察活动。
-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
简述物质材料对儿童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
简述学前儿童种植和饲养活动的特点。
-
简述社会资源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
简述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
简述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特点。
-
在教育环境的性质中,( )维度反映了儿童和环境互动的程度。
-
(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
1985年美国提出了( ),希望到21世纪中叶,使年轻一代美国人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
集体活动、个人活动和( ) 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三种组织形式。
-
学前儿童学科学教育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和教育活动目标。
-
儿童出外,( )不仅能够开阔眼界,而且在大自然中,儿童有机会受到各种新异的刺激,有利于发展好奇心,锻炼感知能力,促进其思考。
-
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 )要求,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的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
-
科学家到幼儿园来向儿童介绍南极考察的经历,这一做法是利用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中的( )
- A.信息资源
- B.人力资源
- C.材料资源
- D.组织资源
-
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设计包括:活动课题的设计、活动目标的设计、( )活动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
-
关于问卷调查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简便易行
- B.获得的信息深入、细致
- C.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
- D.便于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
-
科学的本质在于( )
- A.认识真理
- B.追求真理
- C.发现真理
- D.探索真理
-
分析教育环境的各个维度中,反映环境所提供或要求儿童的运动量的维度是( )
- A.简单复杂
- B.干预隐退
- C.冷硬——柔和
- D.高活动量低活动量
-
( )就是在幼儿园的活动室内向阳的窗台、角落,放一张桌子或设置一个分层的木架,将一些适于在室内生长和照料的动植物,或收集来的无生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
- A.科学角
- B.科学桌
- C.自然角
- D.种植园
-
教师用不恰当的比喻、童话、故事来给幼儿解释科学现象,这违背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 )
- A.时代性
- B.民族性
- C.地方性
- D.科学性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指( )
- A.可以不加选择地向儿童提供教育内容
- B.可以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多样的教育内容
- C.应该要求儿童掌握全面的科学知识
- D.可以无限制地增加儿童的学习内容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有( )
- A.观察分析法、事件详录法和访谈法
- B.观察分析法、行为检核法和事件详录法
- C.观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D.情境观察法、事件详录法和访谈法
-
儿童的活动需指向一定的对象是指( )
- A.儿童活动的主体性
- B.儿童活动的对象性
- C.儿童活动的互动性
- D.儿童活动的假想性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是( )
- A.教师教科学的过程,而不是儿童学科学的过程
- B.教师指导的过程,而不是儿童探索的过程
- C.教师指导下儿童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
- D.儿童自发的科学探索过程
-
有关早期科学阅读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早期科学阅读可丰富儿童的科学经验
- B.早期科学阅读可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 C.早期科学阅读可激起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 D.早期科学阅读有益于发展儿童的语言
-
关于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测量技能是将信息系统化概括化的能力
- B.思考技能是加工已有信息、获得结论的能力
- C.实验技能是形成并验证结论的能力
- D.表达技能是交流信息和结论的能力
-
下列不属于封闭性问题的是( )
- A.“它很硬吗?”
- B.“它是什么样的?”
- C.“它是绿色吗?
- D.“你知道这个汽车的名字吗?”
-
( )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动力。
- A.探索对象
- B.探索过程
- C.探索态度
- D.探索结果
-
在学前儿童学科学过程中,发挥动力作用的要素是( )
- A.探索结果
- B.探索对象
- C.探索过程
- D.探索态度
-
小班开展“小小品尝会”“听声音,猜东西”等活动主要目的是( )
- A.培养儿童说话能力
- B.培养儿童动手能力
- C.培养幼儿听觉能力
- D.培养儿童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
-
( )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
- A.其他场所的科学教育
- B.幼儿园的科学教育
- C.社会中的科学教育
- D.家庭中的科学教育
-
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是指( )
- A.探索态度
- B.探索对象
- C.探索过程
- D.探索结果
-
在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内部因素中,不稳定的因素是( )
- A.认知能力
- B.知识经验
- C.情绪
- D.个性
-
“初级科学概念”是指( )
- A.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处于初级的水平
- B.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
- C.儿童对科学概念的定义还没有牢固掌握
- D.儿童还不会用文字来表述科学概念
-
下列做法中符合学前儿童心理环境创设要求的是( )
- A.教师及时制止儿童之间的争论
- B.在儿童科学探索遇到困难时,教师激励儿童继续探索
- C.教师对儿童不合逻辑、幼稚可笑的推理给予批评并纠正
- D.教师提醒儿童不要乱发表意见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必须具有年龄层次性,这是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 )
- A.整体性
- B.阶段性
- C.连续性
- D.个体差异性
-
儿童探索“面包怎么会发霉”的内容属于( )
- A.物理现象
- B.气候现象
- C.化学现象
- D.健康现象
-
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属于开放性问题的是( )
- A.“它们一样吗?
- B.“它是什么颜色?”
- C.“你发现了什么?”
- D.“它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