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自考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模拟试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请选定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写出适合某一年龄儿童学习的具体内容(不必进行活动过程设计),要求说明选择和设计的理由。

  2. 某中班最近的活动主题是“泡泡”。孩子们已经有了很多吹泡泡的经验,而且他们也会用圆形的“吹泡泡器”(实际上就是用铁丝做成的一个环来帮助自己吹出一个大“泡泡”。

    这天,老师给儿童提供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三角形方形、半圆形等。她引导儿童讨论:用它们可以吹出什么样的泡泡来呢?大多数孩子都认为,三角形的“吹泡泡器”能吹出三角形的泡泡,方形的能吹出方形的泡泡接下来是孩子们的实验。

    出乎意料的是,实验的结果和他们预先猜想的大不相同: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为什么这些吹泡泡器吹出来的都是圆形的呢?”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老师对他们说:“我本来也是以为会吹出各种形状的泡泡,没有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我也觉得很奇怪呢!”带着这个奇怪的问题,活动结束了。你认为这个活动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要求?谈谈你的想法。

  3. 为幼儿园小班正规性科学活动“认识小白免设计两种不同的导人方法。

  4. 某小班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广告颜料,让他们在地上随意泼洒、“涂鸦”。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这时教师发现有一个孩子把红色的颜料和黄色的颜料混在一起并变成了橘黄色。

    她便走过去,一脸惊喜地对他说:“噢,怎么变颜色了?变成什么颜色啦?”

    孩子回答说:“橘黄色!”

    教师听了很开心,就进一步问他:“怎么会变成橘黄色的呢?”

    孩子说:“不知道。”

    于是,她就耐心地给孩子讲解:红色和黄色在一起就变成了橘黄色。然后,她建议孩子用其他颜色混合,看看有什么发现。可是孩子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虽然他停下了手中原来的事情,也没有按照老师说的去做针对教师对该幼儿的个别指导行为,试述你的看法。

  5. 简述儿童科学探索过程的三个阶段及表现。

  6. 简述什么是科学经验。

  7. 简述教育评价中观察分析法的含义及要求。

  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9. 试比较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10. 简述早期科学阅读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1. ( )是指评价者通过直接和访谈对象进行交谈来获得有关信息的一种收集评价资料的方法。

  12. 教师在设计、组织和领导儿童开展科学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游戏的趣味性、游戏的活动性和( )

  13. 幼儿园可以在各个班级的活动室中建立自然角和科学桌、( ),这些都是为儿童提供的非正式性科学活动的环境。

  1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 )和心理环境等要素。

  15. 广义的技术包括两方面的因素:物质的因素(工具、设备)和( )

  16. 教师对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指导应以( ) 为主。

  17. 正规性科学活动准备工作包括:知识的准备、情感的准备、材料的准备和( )的准备。

  18. 适合小班儿童种植的品种是( )

    • A.玉米
    • B.花生
    • C.茄子
    • D.大蒜
  19. 下列关于自然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自然角是儿童进行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 B.儿童要在教师的统一计划和指导下进行活动
    • C.儿童要分班、分组地轮流进行活动
    • D.自然角中只能进行随机的科学活动,而不能进行长期系统观察
  20. 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 )要求,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的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

  21. 分析教育环境的维度中,反映环境物理性质的维度是( )

    • A.简单——复杂
    • B.开放—封闭
    • C.冷硬柔和
    • D.干预—隐退
  22. 下列科学教育活动中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是( )

    • A.认识袋鼠
    • B.认识地铁
    • C.认识丝绸
    • D.认识鸵鸟
  23.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法是( )

    • A.分类
    • B.科学实验
    • C.测量
    • D.观察
  24. 对于教师选择“蚂蚁”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错误解释是( )

    • A.儿童喜欢观察蚂蚁
    • B.蚂蚁代表昆虫这一类动物
    • C.蚂蚁随处可见
    • D.蚂蚁的身体结构反映了昆虫的典型特征
  25. 分析教育环境的各个维度中,反映环境中材料数量多少和功能多寡的维度是( )

    • A.简单——复杂
    • B.开放封闭
    • C.冷硬——柔和
    • D.干预—隐退
  26. 教师让儿童到户外自由活动,结果发现有些孩子围在一起捉瓢虫,这时教师的态度是( )

    • A.深入了解,积极鼓励与引导
    • B.干预、制止,甚至是训斥
    • C.忽略、视而不见
    • D.以后不再安排儿童到室外休息与自由活动
  27. 儿童认为花盆不听话才把它摔碎了,这属于( )

    • A.道德方面的自我中心
    • B.认知方面的自我中心
    • C.情感方面的自我中心
    • D.社会方面的自我中心
  28. 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利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通过操纵变量来观测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的方法是( )

    • A.科学游戏
    • B.观察
    • C.分类
    • D.科学实验
  29. 带领儿童参观自然博物馆,这一做法是利用了( )

    • A.信息资源
    • B.材料资源
    • C.人力资源
    • D.组织资源
  30. 请宇航员到幼儿园来向儿童介绍自己乘坐宇宙飞船上天的经历,这一做法是利用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中的( )

    • A.人力资源
    • B.材料资源
    • C.信息资源
    • D.组织资源
  31. 在科学活动中,儿童的操作活动不同于简单摆弄,这是因为( )

    • A.对材料、工具的依赖性不同
    • B.游戏化程度不同
    • C.思维的参与程度不同
    • D.目的性、程序性不同
  32. 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外部因素之一是( )

    • A.好奇心
    • B.同伴
    • C.知识经验
    • D.兴趣
  33. 不符合幼儿选择饲养动物要求的是( )

    • A.应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选择
    • B.应根据儿童的兴趣选择
    • C.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
    • D.应选择一些适合室内饲养的动物
  34. 下列属于封闭性问题的是( )

    • A.“你发现了什么?”
    • B.“它是什么样的?”
    • C.“你有什么办法?”
    • D.“它们一样吗?”
  3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蒙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

    • A.给幼儿介绍抽象的科学概念
    • B.不必拘泥于科学的事实
    • C.只是让幼儿“随便玩玩”
    • D.要让儿童通过具体的经验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粗浅理解
  36. 儿童科学探索过程的最大特点是( )

    • A.有明确的目的性
    • B.有严密的逻辑性
    • C.有较强的程序性
    • D.对具体操作活动的依赖性
  37. 根据教育评价的不同功能,以及它们的运行时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

    • A.鉴定评价、改进评价、区别评价
    • B.课程评价、诊断性评价、环境评价
    • C.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 D.课程评价、儿童发展评价、环境评价
  38. 带领儿童参观蔬菜大棚基地的做法是利用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 )

    • A.信息资源
    • B.材料资源
    • C.人力资源
    • D.组织资源
  39. 观察并记录儿童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属于( )

    • A.行为检核
    • B.情境观察
    • C.事件详录
    • D.现场调查
  4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评价的依据是( )

    • A.上级文件的规定
    • B.教师的教育观念
    • C.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
    • D.园长的要求
  41. 不具有操作性的科学活动目标设计是( )

    • A.“尝试用多种工具将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
    • B.“能分别填充不同的材料自制能发出声音的响罐,感受声音的不同”
    • C.“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芹菜的外形特征”
    • D.“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42. 在学前儿童学科学过程中,发挥动力作用的要素是( )

    • A.探索结果
    • B.探索对象
    • C.探索过程
    • D.探索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