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全国2017年4月自考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真题及答案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分析中班歌曲《郊游》,并为此歌曲设计一直观形象图(用文字表述设计创意即可,无需将设计的形象图画出〉。附歌曲:

  2. 试述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中“面向全体儿童尊重个别差异”的教育指导原则。

  3. 试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游戏性特点。

  4. 简述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5.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有哪些?

  6. 简述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导入方法?

  7. 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其歌词一般应具有哪些特点?

  8. 身体装饰物

  9. 简述行为化目标的陈述方法?

  10. 最佳唤醒状态

  11. 随乐能力(演奏乐器)

  12. 隐性音乐教育课程

  13. 歌唱表情

  14. 教室过于狭小,容易引起人际矛盾或秩序混乱。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合理选择队形、轮流进行活动、行迸动作变为原地动作等方法进行调节,这属于()

    • A.幼儿因素的调节
    • B.材料因素的调节
    • C.时间因素的调节
    • D.空间因素的调节
  15. 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自己的成长,并最终形成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积极、独立的人格的教师行为方式是()

    • A.观察
    • B.角色的退出
    • C.督导
    • D.角色的示范
  16. 幼儿在获得机会加入活动后的那种欣喜的反应表现了幼儿()

    • A.探究的需要
    • B.创新的需要
    • C.对秩序的需要
    • D.参与的需要
  17. 从评价的连续性出发,可以把评价分为()

    • A.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
    • B.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
    • C.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
    • D.独立片段评价和连续评价
  18. 《狮王》的曲作者是()

    • A.奥尔特
    • B.圣桑
    • C.普来亚
    • D.耶塞尔
  19. 在音乐欣赏活动《梦幻曲》中,教师选择语言辅助材料的首要条件是()

    • A.多选用比喻性的语言
    • B.语言优美,文学性强
    • C.从音乐出发,与音乐欣赏的要求相一致
    • D.为学前儿童理解和喜爱的语言
  20. 在音乐欣赏中,“感知、记忆、理解优秀音乐作品的形式及内容的能力”属于幼儿的()

    • A.情感体验能力
    • B.艺术思维能力
    • C.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 D.自我教育能力
  21.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幼儿体验演奏的舒适性和有效性,教师在应用指挥的方法时,须特别注意的事项正确的是()

    • A.在组织建立声部时,尽量使用手势和眼神,减少语言指示
    • B.应使用击画节拍的方法进行指挥,不能使用击打节奏型法
    • C.应使用一些装饰性比较强的指挥动作,使幼儿轻松地领会
    • D.应学会在声部转换的同时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
  22. 打击乐曲配器的正确编配步骤是()

    • A.熟悉音乐→揣摩、分析→安排节奏型→试奏和调整→记谱和转换乐谱
    • B.熟悉音乐→安排节奏型→揣摩、分析→试奏和调整→记谱和转换乐谱
    • C.熟悉音乐→揣摩、分析→试奏和调整→安排节奏型→记谱和转换乐谱
    • D.熟悉音乐→揣摩、分析→安排节奏型→记谱和转换乐谱→试奏和调整
  23. 铃鼓、碰铃、响板、大鼓等乐器分别属于()

    • A.混响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
    • B.碎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
    • C.脆响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
    • D.圆润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
  24. 运用乐器奏出想要奏出的特定音响的能力是()

    • A.乐器操作能力
    • B.随乐能力
    • C.合作协调能力
    • D.创造性表现能力
  25. 如果幼儿都因被鼓励而只知道倾听自己的声音,突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集体歌唱活动中最有可能不复存在的潜在价值是()

    • A.群体性教育价值
    • B.个性教育价值
    • C.创造性教育价值
    • D.表现性教育价值
  26. 儿童在反射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活动作是()

    • A.表演动作
    • B.模仿动作
    • C.基本动作
    • D.舞蹈动作
  27. 在乐谱中,符号“︵”“▼”“〉”“—”分别表示()

    • A.保持音记号、跳音记号、连音记号、重音记号
    • B.跳音记号、重音记号、连音记号、保持音记号
    • C.重音记号、连音记号、保持音记号、跳音记号
    • D.连音记号、跳音记号、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
  28. 一般来讲,5?6岁幼儿的合适音域为()

    • A.e1—g1
    • B.d1—b1
    • C.d1—a1
    • D.d1-c1
  29. 学前儿童在歌唱活动中最难掌握的技能是()

    • A.节奏
    • B.呼吸
    • C.音准
    • D.速度
  30.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属于()

    • A.显性的音乐活动
    • B.渗透性的音乐活动
    • C.控制性的音乐活动
    • D.专门性的音乐活动
  31. 为了确保幼儿感性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良好发展,幼儿学习所面对的学习材料以及材料提供的方式必须具有整体审美性。这属于()

    • A.学习目标的整体性
    • B.学习过程的整体性
    • C.学习对象的整体性
    • D.学习氛围的整体性
  32. 在组织幼儿复习歌曲《在农场里》时,教师提出“创编新歌词,将其他动物及其叫声编入原歌曲中”,这属于()

    • A.音乐感发展目标
    • B.学习能力发展目标
    • C.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
    • D.全面发展目标
  33. 我国近代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大力宣传和提倡美感教育的教育家是()

    • A.康有为
    • B.蔡元培
    • C.陶行知
    • D.陈鹤琴
  34.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体属于()

    • A.目的上的综合性
    • B.形式上的综合性
    • C.过程上的综合性
    • D.方法上的综合性
  35. 奥尔夫音乐教疗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 A.引导创作法
    • B.首调视唱法
    • C.体态律动法
    • D.母亲参与法
  36. 某3岁女孩在回答能不能慢慢地唱《我上幼儿园》这首歌的提问时说:“不能慢慢唱,因为慢慢唱就像要哭的样子,要哭就是不想上幼儿园……”这—回答体现了该女孩具有()

    • A.音乐记忆能力
    • B.音乐运用能力
    • C.音乐思维能力
    • D.音乐感知能力
  37. “认为音乐是由于集体劳动中人们相互鼓舞、相互协调的需要”的学说是()

    • A.模仿起源说
    • B.游戏起源说
    • C.情感表达说
    • D.劳动起源说
  38. 听觉艺术具有需要在时间流动中不断展开和完善其组织结构的特征。因此,作为听觉艺才的音乐又被称为()

    • A.时间艺术
    • B.造型艺术
    • C.声音艺术
    • D.情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