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自考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真题(全国统一命题)
-
谈谈你对幼儿手工创作各个阶段的指导建议。
-
这是王老师为中班幼儿设计的绘画活动案例——“海底真奇妙”,请你就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
(1)游戏导入:
教师充当导游,带领幼儿进入“潜水艇”,随着录音机的模拟声,开往“海底”,周游“海底世界”。
(2)观察讨论:
①教师出示“海底世界”大型挂图,手拿喇叭向“旅客们”逐一介绍各种鱼的名称、形象特征及生活习性。②教师以导游的身份提问幼儿:“旅客们,你们猜猜这种鱼叫什么名字?”答对了可获得一份奖品(各种鱼的剪纸图案)。
③幼儿可通过透明的窗口观看“海底世界”,鼓励他们互相讨论自己喜欢的鱼。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①“潜水艇”返回陆地。“导游”交给“旅客”一项任务:将自己看到的或者想到的海鱼画出来。
②教师示范几种海鱼的画法,要求幼儿临摹。
③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鼓励他们多画几种海鱼或其它特别的情景,如潜水艇、潜水员等。
(4)展示评价: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到展览角,让“游客”相互欣赏。
-
灌输法的弊端有哪些?
-
论述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运用对话法应该注意的方面。
-
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般目的。
-
自由画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
低控制原则
-
染纸
-
儿童的审美能力
-
对幼儿来说,剪刀是一种危险的工具,应该尽量避免让幼儿使用。( )
-
综合法的教育特征之一是“强调概念的作用大于媒介(包括工具)”。( )
-
儿童手工进入基本形状期的年龄大约与绘画象征期的年龄相当。( )
-
心理学家们把儿童绘画发展划分成各个不同的阶段,因此,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跳跃过程。( )
-
“适当运用表扬、赞许和挑战、竞争来强化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兴趣”体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原则。( )
-
日本教育家山本鼎把自由画教育的要点确定为“不是把摹写作为成绩,而是把创造视为成绩”,可见自由画运动有助于培养儿童创造性。( )
-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是表现说的观点。( )
-
对话法的教育特征之一是“强调环境对形成艺术能力的重要性,教师的质量和课程的设置在艺术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 )
-
幼儿平面手工活动的主要形式有粘贴、剪贴、染纸和 。
-
儿童叙述视觉形式的能力可以通过描述、说明和解释、 三种叙述方式加以培养。
-
将线状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缠绕成平面图像或立体物像,这一手工技法被称为 。
-
儿童绘画发展的图式初期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年龄班中的 。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心理层次目标可分为审美感知目标、审美情感目标和 。
-
南京燕子矶幼儿园是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其创办者是 。
-
当代日本幼教专家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可以教的领域”和“ ”。
-
从地域看,绘画可以分为西洋绘画和 。
-
最早表明可以向几乎一切儿童教授绘画和音乐的瑞士女教育家是 。
-
把绘画分为壁画、年画、漫画、插图等,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
-
托班幼儿的绘画发展主要处于()
- A.涂鸦期
- B.象征期
- C.图式期
- D.写实期
-
福禄倍尔认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是()
- A.观察
- B.游戏
- C.语言
- D.造型
-
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
- A.四个阶段
- B.五个阶段
- C.六个阶段
- D.七个阶段
-
适合染纸的材料是()
- A.卡纸
- B.铅画纸
- C.宣纸
- D.打印纸
-
大班幼儿手工发展大致处于()
- A.意图期
- B.基本形状期
- C.样式化期
- D.元目的的活动期
-
“画面中的雨滴可以作为叮咚的音乐,激烈的节奏能感受到密集的线条”体现了美术教学中的()
- A.作品临摹法
- B.情景观察法
- C.联想迁移法
- D.语言描述法
-
在一些农村幼儿园,老师常用树枝、麦秆等物品引导幼儿制作各种有趣的造型,这类材料属于()
- A.点状材料
- B.线状材料
- C.面状材料
- D.块状材料
-
“通过科学的指导,对学前儿童实施合理的美术课程,促进他们美术才能的发展”体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 A.发展性原则
- B.因材施教原则
- C.创造性原则
- D.低控制原则
-
“对视觉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投入的态度”体现了儿童美术教育中的()
- A.审美情感目标
- B.审美认知目标
- C.审美感知目标
- D.审美表现目标
-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分类,美术是一种()
- A.视觉艺术
- B.听觉艺术
- C.视听艺术
- D.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