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自考真题
-
详细阅读下面的早期阅读活动设计的方案,根据早期阅读活动目标的要求、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等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
案例:指五官(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儿童掌握汉字:口、鼻、耳、眼、眉、手、脚;
(2)帮助儿童感知汉字的结构,正确书写汉字。 活动准备:
(1)五官和汉字卡片一套; (2)卡通人物挂图一张。
活动过程:
(1)请儿童观察五官和汉字卡片,引发兴趣;
(2)教师带领儿童认读汉字;
(3)引导儿童初步感知汉字的结构。告诉他们“耳、手、口”是独立结构;“眼”是左右结构; “脚”是左中右结构;“鼻”是上中下结构。
(4)归纳阅读内容:
①采用卡通人物挂图帮助儿童巩固已学过的汉字;
②组织儿童开展“指五官’’的游戏活动,使儿童在愉快的游戏气氛中进行阅读活动。
-
试述日常语言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日常语言教育活动的形式,各举一例说明。
-
简述谈话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
-
基本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
讲述活动有哪些特点?
-
简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观的基本内涵。
-
完整语言教育观
-
简述文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具体层次。
-
非语言策略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软件来源中,最适合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是()
- A.教育公司提供的教育软件包
- B.教师自制课件
- C.家长提供的电子出版物
- D.成品电子出版物
-
故事表演游戏
-
不完整句
-
划分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类型标准的参照物有:以时间为参照物、以活动内容为参照物和 ()
- A.以教育者为参照物
- B.以受教育者为参照物
- C.以教育目标为参照物
- D.以教育形式为参照物
-
儿童早期识字行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 A.开始阶段、初期阶段和掌握阶段
- B.开始阶段、初期阶段和流畅阶段
- C.萌发阶段、初期阶段和掌握阶段
- D.萌发阶段、初期阶段和流畅阶段
-
在编构故事活动中,大班编构故事的重点是编构()
- A.故事结局
- B.有趣情节
- C.完整故事
- D.故事人物
-
在幼儿园听说游戏中,语言学习的重点孕育在()
- A.游戏的控制中
- B.游戏的材料中
- C.游戏的规则中
- D.游戏的动机中
-
决定文学作品活动特征的是()
- A.活动对象的特点
- B.活动主体的特点
- C.活动组织者
- D.教学环境
-
讲述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第二个步骤是()
- A.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 B.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 C.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 D.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
关于幼儿园听说游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听说游戏是语言教学的游戏
- B.听说游戏可以不考虑语言教育目标
- C.听说游戏就是语言游戏
- D.听说游戏是为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能力而专门设计的
-
关于谈话活动,合理的说法是()
- A.幼儿园的谈话活动需着重培养幼儿与他人交谈的语言运用能力
- B.谈话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可有可无的一种类型
- C.谈话活动与日常交谈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 D.谈话活动和“总结性谈话”无太明显的区
-
在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当幼儿进入“围绕话题自由交谈”阶段,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主要表现()
- A.教师不必在场
- B.教师让幼儿随便谈话
- C.教师不必参与谈话
- D.教师要观察幼儿谈话情况
-
在讲述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中,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有益于幼儿增强()
- A.独白语言的表达能力
- B.言语交际能力
- C.综合信息汲取的能力
- D.言语调节能力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有:教师参与评价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参照性原则以及()
- A.主观性原则
- B.具体性原则
- C.客观性原则
- D.持续性原则
-
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是()
- A.自言自语
- B.倾听
- C.交谈
- D.讲述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
- A.总目标
- B.活动目标
- C.年龄阶段目标
- D.课程目标
-
符合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的观点是()
- A.活动过程只需要体现教育目标
- B.活动过程应体现各类语言教育活动结构的特点
- C.活动过程要完整地按照活动设计的样式进行
- D.教师提问和幼儿回答的内容都应详细设计
-
能够分辨听到的不同内容,属于倾听行为中的()
- A.辨析性倾听
- B.有意识倾听
- C.理解性倾听
- D.欣赏性倾听
-
幼儿语言教育总目标的制定依据包含社会的要求、语言的学科性质和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以及()
- A.语言的教育功能
- B.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
- C.社会价值观
- D.文化需求
-
儿童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以新生儿的“哭”为起点,经历了3个阶段:非语言交际、口头语言的使用和()
- A.言语交际
- B.声音表达
- C.动作表达
- D.书面语言的使用
-
语言学习三环说的提出者是美国的()
- A.乌尔福克和莱希
- B.乌尔福克和伦奇
- C.布伦姆和伦奇
- D.布伦姆和莱希
-
在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的“四范畴说”中,语言操作范畴包括言语感知、理解、语言制作和()
- A.概念化
- B.记忆
- C.说话
- D.表征
-
儿童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即()
- A.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
- B.情感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
- C.社会知识、情感知识、认知知识
- D.社会知识、情感知识、语言知识
-
“儿童语言发展以其认知的发展为基础”的观点出自()
- A.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模式
- B.先天论的语言学习模式
- C.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学习模式模式
- D.社会相互作用论的语言学习模式
-
幼儿理解句子的常用策略有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
- A.动作策略
- B.口形策略
- C.语音策略
- D.非语言策略
-
语言与认知之间联系的桥梁是认知中的()
- A.想象
- B.记忆
- C.知觉
- D.概念
-
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模式认为,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是()
- A.榜样
- B.强化
- C.建构
- D.认知
-
有研究表明,汉语言儿童的前语言交际倾向出现于()
- A.O~4个月
- B.4~10个月
- C.10~18个月
- D.12~18个月
-
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三种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的发展和获得,这三种语言结构层次是()
- A.语音、语段和语用
- B.词、句子和语段
- C.语音、词和句子
- D.词、句子和语用
-
幼儿从前语言期进入语言发展期,意味着儿童能说出第一批被理解的()
- A.语素
- B.词
- C.短语
- D.句子
-
婴儿出生后至一岁半左右逐渐发展起来的前语言感知能力可分成三种水平层次.即 ()
- A.辨义—辨音—辨调
- B.辨音—辨义—辨调
- C.辨义—辨调—辨音
- D.辨音—辨调—辨义
-
前语言期是一个儿童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
- A.语义核心敏感期
- B.词语核心敏感期
- C.语音核心敏感期
- D.语法核心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