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1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设计一个让幼儿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教学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及年龄班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2. 在桌面上排一行围棋子,让幼儿一面一个一个地按次拨动,一面数;或让他用手指一个 一个地按次点数,或一面从容器中一个一个地取出来放在桌子上,一面计数。结果发现,第一种方式的计数成绩优于其他两种方式。

    根据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2)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因素还有哪些?

  3. 教师将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注入了等量的水,问幼儿:“这两杯水一样多吗?”幼儿回答:“一样多。”然后教师将其中一杯水倒入一个又细又长的杯子,让幼儿仔细观察后回答两杯水是否一样多,幼儿回答“不一样多,”有的指着细长的杯子说:“这个多。”有的指着原来的杯子说“这个多。”

    试用所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以及相应的教育对策。

  4. 简述分类活动的教育意义。

  5. 论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6. 举例说明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排序活动。

  7.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8. 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

  9.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 A.儿童认识物体大小、长短的次序要比认识物体的数序发展得早
    • B.实物顺序的掌握比抽象的数序的掌握先发展
    • C.4~5岁儿童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作业
    • D.6岁幼儿在进行10以内数的排序时,目测能力明显提高
    • E.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数的顺序
  10.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1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包括( )

    • A.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 B.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
    • C.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 D.儿童能力发展目标
    • E.儿童掌握数学知识目标
  12. 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到( )

    • A.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
    • B.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
    • C.让儿童较好地感知学习内容
    • D.认真地练习所讲内容
    • E.布置作业进行巩固和提高
  1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注意其( )

    • A.启蒙性
    • B.生活性
    • C.可探索性
    • D.逻辑性
    • E.严密性
  14. 教育评价是要对教育活动的有关要素进行( )

    • A.事实判断
    • B.价值判断
    • C.逻辑判断
    • D.关系判断
  15.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主要有( )

    • A.守恒的能力
    • B.一一对应的观念
    • C.序列观念
    • D.类包含观念
    • E.计算能力
  16. 下列平面图形中,幼儿最难辨认的是( )

    • A.梯形
    • B.圆形
    • C.三角形
    • D.长方形
  17. 下列选项中,属于大班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 )

    • A.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 B.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 C.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 D.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18. 把牙膏和牙刷、脸盆和毛巾、手和手套等归并在一起,这种分类的角度是( )

    • A.物体的外部特征
    • B.物体的用途
    • C.物体间的联系
    • D.材料的性质
  19. 教师运用口语说明或解释向幼儿展示的教具、范例、学具的教学方法是( )

    • A.操作法
    • B.演示法
    • C.讲解法
    • D.讲演法
  20.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最概括的陈述是( )

    • A.幼儿园培养目标
    • B.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 C.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 D.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
  21.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这一做法适于( )

    • A.中班前期
    • B.中班后期
    • C.大班前期
    • D.大班后期
  22. 从体育、智育、美育等方面提出数学教育目标,这种分类的划分角度是( )

    • A.教育基本内容
    • B.儿童身心发展
    • C.数学教育内容
    • D.社会发展要求
  23. 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 )

    • A.口头数数
    • B.说出总数
    • C.按物计数
    • D.按数取物
  24. 数的守恒是指( )

    • A.数的分解与组合
    • B.数的位置及相邻关系
    • C.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 D.对数的认识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
  25. 研究表明,儿童对测量能够理解、并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段是在( )

    • A.2~3岁
    • B.3~4岁
    • C.4~5岁
    • D.5~6岁
  26. 数学不仅能帮助儿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获得对事物之间的( )

    • A.抽象的认识
    • B.本质属性的认识
    • C.关系的认识
    • D.结构的认识
  27. 引导幼儿感知容积守恒,使用的道具是( )

    • A.杯子或瓶子,水或沙子
    • B.橡皮泥、积木
    • C.几何图形块
    • D.筷子、小棍
  28. 首创研究儿童思维的方法——“临床法”的是( )

    • A.维果茨基
    • B.皮亚杰
    • C.凯米依
    • D.柯尔伯格
  29. 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采用( )

    • A.触摸
    • B.拼图
    • C.讲解
    • D.比较
  30. 幼儿自编应用题“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 )

    • A.条件不清楚
    • B.结构不完整
    •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 D.问题不明确
  31.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处于( )

    • A.数目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 B.数量的感知阶段
    • C.数的运算阶段
    • D.数的运用阶段
  32. 儿童最容易感知的量是( )

    • A.粗细
    • B.高矮
    • C.轻重
    • D.大小
  33. 教学活动《复习10以内加减》的活动目标之一:“巩固良好的操作活动常规:物品归还原处及保持活动时正确的坐姿”,符合的活动目标是( )

    • A.认知能力的学习
    • B.操作技能的学习
    • C.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 D.知识概念的学习
  34. 5可以分成2和3,把2和3换个位置变成3和2,合起来也是5,这表明数的组成中部分数具有( )

    • A.互换关系
    • B.互补关系
    • C.等量关系
    • D.加权关系
  35. 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是( )

    • A.从相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绝对的空间概念
    • B.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参照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 C.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的空间安排
    • D.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与他的思维能力无关
  36. 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表现出的特点是( )

    • A.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
    • B.学习减法比学习加法容易
    • C.加减小数比加减大数难
    • D.加减大数比加减小数容易
  37. 数学所描述的是( )

    • A.事物自身的特点
    • B.事物间的关系
    • C.事物的数量特征
    • D.事物的存在形式
  38. 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反映了幼儿  数学学习具有( )

    • A.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
    • 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
    • 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
    • D.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