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设计一个让幼儿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教学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及年龄班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 
				
在桌面上排一行围棋子,让幼儿一面一个一个地按次拨动,一面数;或让他用手指一个 一个地按次点数,或一面从容器中一个一个地取出来放在桌子上,一面计数。结果发现,第一种方式的计数成绩优于其他两种方式。
根据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2)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因素还有哪些?
 - 
				
教师将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注入了等量的水,问幼儿:“这两杯水一样多吗?”幼儿回答:“一样多。”然后教师将其中一杯水倒入一个又细又长的杯子,让幼儿仔细观察后回答两杯水是否一样多,幼儿回答“不一样多,”有的指着细长的杯子说:“这个多。”有的指着原来的杯子说“这个多。”
试用所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以及相应的教育对策。
 - 
				
简述分类活动的教育意义。
 - 
				
论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 
				
举例说明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排序活动。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 
				
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
 -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 A.儿童认识物体大小、长短的次序要比认识物体的数序发展得早
 - B.实物顺序的掌握比抽象的数序的掌握先发展
 - C.4~5岁儿童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作业
 - D.6岁幼儿在进行10以内数的排序时,目测能力明显提高
 - E.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数的顺序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包括( )
- A.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 B.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
 - C.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 D.儿童能力发展目标
 - E.儿童掌握数学知识目标
 
 - 
				
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到( )
- A.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
 - B.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
 - C.让儿童较好地感知学习内容
 - D.认真地练习所讲内容
 - E.布置作业进行巩固和提高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注意其( )
- A.启蒙性
 - B.生活性
 - C.可探索性
 - D.逻辑性
 - E.严密性
 
 - 
				
教育评价是要对教育活动的有关要素进行( )
- A.事实判断
 - B.价值判断
 - C.逻辑判断
 - D.关系判断
 
 -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主要有( )
- A.守恒的能力
 - B.一一对应的观念
 - C.序列观念
 - D.类包含观念
 - E.计算能力
 
 - 
				
下列平面图形中,幼儿最难辨认的是( )
- A.梯形
 - B.圆形
 - C.三角形
 - D.长方形
 
 - 
				
下列选项中,属于大班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 )
- A.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 B.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 C.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 D.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 
				
把牙膏和牙刷、脸盆和毛巾、手和手套等归并在一起,这种分类的角度是( )
- A.物体的外部特征
 - B.物体的用途
 - C.物体间的联系
 - D.材料的性质
 
 - 
				
教师运用口语说明或解释向幼儿展示的教具、范例、学具的教学方法是( )
- A.操作法
 - B.演示法
 - C.讲解法
 - D.讲演法
 
 -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最概括的陈述是( )
- A.幼儿园培养目标
 - B.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 C.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 D.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
 
 -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这一做法适于( )
- A.中班前期
 - B.中班后期
 - C.大班前期
 - D.大班后期
 
 - 
				
从体育、智育、美育等方面提出数学教育目标,这种分类的划分角度是( )
- A.教育基本内容
 - B.儿童身心发展
 - C.数学教育内容
 - D.社会发展要求
 
 - 
				
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 )
- A.口头数数
 - B.说出总数
 - C.按物计数
 - D.按数取物
 
 - 
				
数的守恒是指( )
- A.数的分解与组合
 - B.数的位置及相邻关系
 - C.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 D.对数的认识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
 
 - 
				
研究表明,儿童对测量能够理解、并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段是在( )
- A.2~3岁
 - B.3~4岁
 - C.4~5岁
 - D.5~6岁
 
 - 
				
数学不仅能帮助儿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获得对事物之间的( )
- A.抽象的认识
 - B.本质属性的认识
 - C.关系的认识
 - D.结构的认识
 
 - 
				
引导幼儿感知容积守恒,使用的道具是( )
- A.杯子或瓶子,水或沙子
 - B.橡皮泥、积木
 - C.几何图形块
 - D.筷子、小棍
 
 - 
				
首创研究儿童思维的方法——“临床法”的是( )
- A.维果茨基
 - B.皮亚杰
 - C.凯米依
 - D.柯尔伯格
 
 - 
				
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采用( )
- A.触摸
 - B.拼图
 - C.讲解
 - D.比较
 
 - 
				
幼儿自编应用题“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 )
- A.条件不清楚
 - B.结构不完整
 -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 D.问题不明确
 
 -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处于( )
- A.数目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 B.数量的感知阶段
 - C.数的运算阶段
 - D.数的运用阶段
 
 - 
				
儿童最容易感知的量是( )
- A.粗细
 - B.高矮
 - C.轻重
 - D.大小
 
 - 
				
教学活动《复习10以内加减》的活动目标之一:“巩固良好的操作活动常规:物品归还原处及保持活动时正确的坐姿”,符合的活动目标是( )
- A.认知能力的学习
 - B.操作技能的学习
 - C.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 D.知识概念的学习
 
 - 
				
5可以分成2和3,把2和3换个位置变成3和2,合起来也是5,这表明数的组成中部分数具有( )
- A.互换关系
 - B.互补关系
 - C.等量关系
 - D.加权关系
 
 - 
				
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是( )
- A.从相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绝对的空间概念
 - B.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参照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 C.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的空间安排
 - D.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与他的思维能力无关
 
 - 
				
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表现出的特点是( )
- A.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
 - B.学习减法比学习加法容易
 - C.加减小数比加减大数难
 - D.加减大数比加减小数容易
 
 - 
				
数学所描述的是( )
- A.事物自身的特点
 - B.事物间的关系
 - C.事物的数量特征
 - D.事物的存在形式
 
 - 
				
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反映了幼儿 数学学习具有( )
- A.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
 - 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
 - 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
 - D.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