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1年1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根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设计一个“以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为内容的教学活动。

  2. 我们告诉儿童:“小红的个子比小明高,小亮的个子比小红高。他们三个人的个子谁最高?”儿童会感到非常困难。

    阅读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问题反映了幼儿的什么特点?

    (2)如何指导学前儿童进行排序活动?

  3. 为什么说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源泉?数学教育如何联系儿童生活?

  4. 在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如下问题:“树林里有3只小鹿,又跑来了1只,一共4只小鹿”;“小明上午吃了10个桃子,下午又吃了8个桃子,小明一共吃了几个桃子?”

    根据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幼儿自编应用题出现了什么问题?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案例对教师进行幼儿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有什么启示?

  5. 举例说明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6. 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7. 简述中班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

  8.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有 ( )

    • A.观察法
    • B.测试法
    • C.临床法
    • D.作业分析法
    • E.实验法
  9. 简述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

  10.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11. 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特点是 ( )

    • A.不连续性
    • B.主观性
    • C.含糊性
    • D.容易受实际生活的影响
    • E.容易与空间关系混淆
  12.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掌握数概念的指标有 ( )

    • A.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 B.掌握数的顺序
    • C.掌握数的组成
    • D.理解数的守恒
    • E.理解数群关系
  13. 数的组成实质上反映了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着的等量关系、互补关系和 ( )

    • A.相邻关系
    • B.包含关系
    • C.互换关系
    • D.集合关系
  14.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 ( )

    • A.抽象性
    • B.逻辑性
    • C.精确性
    • D.应用性
    • E.对应性
  15.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包含的特征有 ( )

    • A.表述具体
    • B.文字优美
    • C.可观察或可测量
    • D.简短
    • E.操作性强
  16. 在开展数学教育之前,对教育对象进行的预测性评价是 ( )

    • A.诊断性评价
    • B.发展性评价
    • C.形成性评价
    • D.终结性评价
  17. 幼儿最初认识物体的量的特征是通过 ( )

    • A.测量
    • B.感知
    • C.操作
    • D.讲解
  18. 以下选项中,属于小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 ( )

    • A.探索物体的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
    • B.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 C.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
    • D.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和在表格中摆放图形
  19. 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掌握了 ( )

    • A.数的运算
    • B.数的理解
    • C.数的关系
    • D.数的守恒
  20. 幼儿要能够按序排列物体,关键在于理解两种关系,即传递性和( )

    • A.双重性
    • B.相对性
    • C.测量性
    • D.可逆性
  21. 幼儿学习、认识几何图形,可帮助幼儿逐步形成 ( )

    • A.空间观念
    • B.距离观念
    • C.深度观念
    • D.立体观念
  22.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说明时间具有 ( )

    • A.流动性
    • B.不可逆性
    • C.周期性
    • D.抽象性
  23. 儿童能按数取物,说明其数概念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

    • A.数量的感知阶段
    • B.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 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 D.数的运算阶段
  24. 在比较两种形体时,应注意突出其 ( )

    • A.相同点
    • B.相异点
    • C.变式
    • D.主要特点
  25. 数学教学离不开师幼间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是 ( )

    • A.游戏
    • B.观察
    • C.模仿
    • D.问答
  26. 在安排有关数的教育内容时,小班初期只给儿童一些前数学经验,从小班后期到中班,再正式引入数的内容。这一安排体现的数学教育原则是 ( )

    • A.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 B.让儿童动手操作
    • C.发展儿童思维结构
    • D.联系儿童生活
  27. 通过评价揭示、暴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试图在下一阶段的教育中加以改进,体现了教育评价的 ( )

    • A.鉴别作用
    • B.诊断作用
    • C.改进作用
    • D.选拔作用
  28. 以下关于数学教育阶段目标的表述中,适合于大班的是 ( )

    • A.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
    • B.认识10以内数字,理解数字含义
    • C.学习lO 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
    • D.正确判断lO 以内的数量
  29. 儿童辨别空间方位关系的难易顺序是 ( )

    • A.前后-上下-左右
    • B.上下-前后-左右
    • C.上下-左右-前后
    • D.前后-左右-上下
  30. 儿童能够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多少的年龄阶段是  ( )

    • A.2-3岁
    • B.3-4岁
    • C.4-5岁
    • D.5-6岁
  31. 很多数学活动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需要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这说明数学教育可培养幼儿的 ( )

    • A.主动性
    • B.独立性
    • C.规则意识
    • D.任务意识
  32. 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进行测量。为了比较两座塔的高度,儿童会走到一座塔旁边,在身体上与塔同高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走到另一个塔的旁边去比较。说明儿童已感知到等量关系的 ( )

    • A.可测性
    • B.连续性
    • C.可比性
    • D.传递性
  33. 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行动”发展到“数概念”的过程,说明了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 )

    • A.从具体到抽象
    • B.从个别到一般
    • C.从同化到顺应
    • D.从不自觉到自觉
  34. 2岁左右儿童还不能说出数词,但已经对不同数量的糖果产生不同的选择反应,说明数概念发生于 ( )

    • A.计数
    • B.辨数
    • C.笼统感知集合
    • D.辨别量
  35. 数学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说明数学具有 ( )

    • A.抽象性
    • B.逻辑性
    • C.精确性
    • D.应用性
  36. 数学教育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幼儿所熟悉的、能理解的,这体现了数  学教育内容的 ( )

    • A.结构性
    • B.启蒙性
    • C.生活性
    • D.教育性
  37.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等特征的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游戏法
    • C.演示法
    • D.操作法
  38. 幼儿学习减法比加法困难,说明在以下数量关系中,较难掌握的是 ( )

    • A.逆反关系
    • B.等量关系
    • C.数差关系
    • D.相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