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根据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设计一个以“认识10以内序数”为内容的数学活动。
-
一位小班儿童在给片片归类,他自己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的,当看到骨桌是按照颜色特征分类时,就说人“是乱七八糟分的”。这时对方也发现两个人分的不同,就对他说 “你是乱七八糟分的。”然后两人哈哈大笑。当研究人员问儿童“你是按照什么分的”时,他们都不能回答。
根据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案例反映了幼儿学习数学的什么特点?
(2)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
将幼儿分为实验班和对比班,实验班经过反复多次的口述应用题教学活动,然后学习用数字和符号记录和表达应用题的内容;对比班则直接学习加减算式题。实验结果是儿童在解答算式题时显示出不同的思维水平,如
下面表格所列:
根据上表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的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
(2)原因是什么?
-
结合实例说明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
-
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哪些?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
对学前儿童实施物体分类教育有什么意义?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有哪些层次?
-
关于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
- B.先认识立体罔形,再认识平面网形
- C.先认识网形后认识半网形、椭圆形
- D.先认识半圆形、椭圆形后认识圆形
- E.幼儿认识几何网形的难蜀和形体本身的复杂程度有关
-
对学前儿童排序能力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
- A.分类比排序困难
- B.儿童认识物体大小的顺序要比认识事物的数序发展早
- C.认识实物的数序比认识抽象的数序发展早
- D.排序是幼儿需要发展的重要的逻辑能力
- E.儿童认识物体长短的次序要比认识实物的数序发展早
-
评价的第一步是确定评价目的,评价目的主要涉及问题有 ()
- A.为什么评价
- B.由谁评价
- C.评价什么
- D.根据什么评价
- E.什么时候评价
-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有 ()
- A.儿童从出生起,思维能力就开始萌芽
- B.儿童出生后的前两年,思维局限于具体的动作
- C.整个幼儿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 D.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
- E.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尚难摆脱具体事物的局限
-
3、4岁幼儿经常会出现口手不一致的错误现象,这种口手不一致往往表现为 ()
- A.口数得快,手点得慢
- B.口数得慢,手点得快
- C.手跳着乱点
- D.漏掉数字
- E.重复数
-
“回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橼能正确裘达测量的结 果。”这一教育要求适合于 ()
- A.幼儿周小班
- B.幼儿周中班
- C.幼儿周大班
- D.学前班
-
我们通过教育评价来了解一个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教师教学质量如何,儿童发展状况如何。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 ()
- A.鉴别作用
- B.诊断作用
- C.导向作用
- D.改进作用
-
数学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教育内容的缺点是否恰当,从根本上来看,取决于是否遵循和利用了 ()
- A.社会发展的规律
- 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C.学科学习规律
- D.教育教学规律
-
一盘纽扣,幼儿先按大小将其分成两类,按着颜色的不同继续分类,最后纽扣的形状进行分类。这一分类方法叫做 ()
- A.多角度分类
- B.层级分类
- C.特征分类
- D.用途分类
-
幼儿对相邻数的认识的教学,一般安排于 ()
- A.幼儿同小班
- B.幼儿圈中班
- C.幼儿周大班
- D.学前班
-
根据 一组物体的某种特征的差异或按某种规则,按序进行排列的活动叫做 ()
- A.排序
- B.比较
- C.分类
- D.测量
-
幼儿能口说数词,手点实物,会用数词来表示数的结果,体现这一现象的数学教育内容是()
- A.认识序数
- B.计数
- C.数的组成
- D.数的运算
-
人们只能通过季节的变化、心跳、钟表等来认识和测量时间,说明时间具有 ()
- A.流动性
- B.不可逆性
- C.周期性
- D.抽象性
-
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的表述中,较为合适的行为主体应是 ()
- A.教师
- B.幼儿
- C.同所领导
- D.家长
-
“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网柱体,能正确说出名称”这一教育要求适合()
- A.幼儿园小班
- B.幼儿园中班
- C.幼儿周大班
- D.学前班
-
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是 ()
- A.3—4岁
- B.4—5岁
- C.5—6岁
- D.6—7岁
-
最让儿童感到轻松的评价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测试法
- C.临床法
- D.作业分析法
-
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 A.生活
- B.操作
- C.教学
- D.训练
-
学前儿童数学兴趣主要表现为 ()
- A.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 B.对数学材料的兴趣
- C.对数学方法的兴趣
- D.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
儿童最初认识空间方位关系的参照系统是 ()
- A.外部物体
- B.感觉活动
- C.操作活动
- D.自己身体
-
实验中,儿童能完成一个被子配一个杯盖的人数分别为:3岁半时有50%,4岁时高达80%,说明3-4岁时获得迅速发展的能力是 ()
- A.集合能力
- B.对应能力
- C.包含能力
- D.比较能力
-
在教育条件下,幼儿能够理解测量并表现出很大兴趣印年龄是 ()
- A.3-4岁
- B.4—5岁
- C.5—6岁
- D.6—7岁
-
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构成的,一个是数,一个是 ()
- A.量
- B.形
- C.时
- D.空
-
提出“重视个别差异”这一数学教育原则是依据了儿童 ()
- A.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
- B.个性差异
- C.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
- D.教育背景的个别差异
-
儿童数耘念的发生始于 ()
- A.数数
- B.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 C.识别类
- D.掌握量
-
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掌握一个了解世界的工具,并让幼儿通过数学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学者学前儿童教育内容时,必须注意内容的 ()
- A.可探索性
- B.启蒙性
- C.生活性
- D.系统性
-
小班儿童往往不能坚守“一一对应”的观念,而是依据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来判断其数量的多少,说明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
- A.抽象观念
- B.数量观念
- C.应用观念
- D.逻辑观念
-
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演示法
- C.操作法
- D.讲授法
-
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逐一加减到按群运算的发展过程。按数群加减运算的实多是质是依靠 ()
- A.动作
- B.表象
- C.概念
- D.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