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设计一个让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一样多的教学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及年龄班、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
小班幼儿进行计数活动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①口能从1-10顺着数,但手在乱点;②手能按实物顺序一个个地点,口却乱数;③口和手能有节奏配合,却不能一一对应地配合。 请结合所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阐述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
结合实例说明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的指导要点。
-
为什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应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简述儿童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水平。
-
简述中班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要求。
-
简述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的数学活动的特点。
-
学前儿童对物体量的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什么?
-
幼儿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如要评价每个幼儿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此时收集评价资料的最好方法是( )
- A.临床法
- B.测试法
- C.作业分析法
- D.观察法
-
量的本质特征是( )
- A.持续性
- B.可测量性
- C.操作性
- D.形象性
-
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这主要是受( )
- A.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
- B.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
- C.想象能力发展的局限
- D.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 A.集体活动
- B.分组活动
- C.个别活动
- D.集体与分组相结合的活动
-
整个幼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类型是( )
- A.直觉行动思维
- B.具体形象思维
- C.抽象逻辑思维
- D.辩证逻辑思维
-
儿童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对物体之间( )
- A.特点的感知
- B.属性的认识
- C.数量的辨别
- D.关系的理解
-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最概括的陈述是( )
- A.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 B.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 C.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
- D.幼儿园培养目标
-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始于( )
- A.辨数
- B.认数
- C.点数
- D.数数
-
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或明显的飞跃期)一般出现在( )
- A.2~3岁
- B.3~4岁
- C.4~5岁
- D.5~6岁
-
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表现出的特点是( )
- A.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
- B.学习减法比学习加法容易
- C.加减小数比加减大数难
- D.加减大数比加减小数容易
-
幼儿辨认形状的关键在于( )
- A.配对
- B.指认
- C.命名
- D.拼合
-
数学所描述的是( )
- A.事物自身的特点
- B.事物间的关系
- C.事物的数量特征
- D.事物的存在形式
-
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是( )
- A.从相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绝对的空间概念
- B.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参照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 C.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的空间安排
- D.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与他的思维能力无关
-
通过评价揭示、暴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并在下一阶段的教育中加以改进,所体现的评价功能是( )
- A.导向
- B.鉴别
- C.诊断
- D.选择
-
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行动”发展到“数概念”的过程,说明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
- A.从具体到抽象
- B.从同化到顺应
- C.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 D.从不自觉到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