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自考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史)模拟试卷十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论述昆体良教育观点中体罚儿童造成的后果及对教师的要求。

  2. 试述蔡元培和恽代英儿童公育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3. 简述远古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

  4.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主要任务及其历史意义。

  5. 简述“开发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6. 简述婴幼儿的主要发育特点。

  7. 五指活动

  8. 行为课程

  9. 托儿所一幼儿园

  10. “三百千”

  11.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12. 中世纪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教会的僧侣、封建官吏和( )

    • A.军官士兵
    • B.雄辩家
    • C.科学家
    • D.骑士
  13. 下列没有参加平民教育活动的是( )

    • A.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 B.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C.国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D.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4. 下列不属于王守仁教育主张的是( )

    • A.年龄之异
    • B.脾性之异
    • C.才能之异
    • D.性别之异
  15. 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论述学前教育的思想家是( )

    • A.苏格拉底
    • B.柏拉图
    • C.亚里士多德
    • D.昆体良
  16. 我国近代美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行家是( )

    • A.陈鹤琴
    • B.陶行知
    • C.张雪门
    • D.蔡元培
  17. 下列不属于美育实施途径的是( )

    • A.家庭美育
    • B.学校美育
    • C.课堂美育
    • D.社会美育
  18.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是( )

    • A.庠
    • B.举子仓
    • C.姜寨
    • D.邸舍
  19.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系列的推动下产生的必然现象。( )

    • A.政治、经济、思想动因
    • B.政治、经济、社会动因
    • C.政治、文化、教育发展
    • D.文化、经济、宗教信仰
  20. 婆罗门教的三大宗旨为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和( )

    • A.诸恶莫作
    • B.吠陀天启
    • C.生死轮回
    • D.众善奉行
  21. 秉行“重养不重学”理念的学前教育机构是( )

    • A.湖北幼稚园
    • B.严氏蒙养院
    • C.京师第一蒙养院
    • D.湖南蒙养院
  22. 古代幼儿启蒙游戏中,最符合儿童意趣的艺术形式是( )

    • A.娱乐游戏
    • B.戏弄游戏
    • C.生活游戏
    • D.智力游戏
  23. 重视女学,主张向美国学习,由妇女担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的是( )

    • A.梁启超
    • B.康有为
    • C.张之洞
    • D.张百熙
  24.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开设寺庙学校、文士学校,专门用来培养僧侣和( )

    • A.文秘人员
    • B.皇族子弟
    • C.政府官员子弟
    • D.普通百姓子弟
  25. 卢梭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反对体罚,提出了( )

    • A.“自然后果法”
    • B.“和儿童讲理论”
    • C.“释放孩子的天性”
    • D.“鼓励孩子犯错”
  26. 采用美国“六三三制”的学制体系是( )

    • A.癸卯学制
    • B.壬子癸丑学制
    • C.壬戌学制
    • D.学校系统令
  27. 《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两大著作的作者是( )

    • A.苏格拉底
    • B.柏拉图
    • C.亚里士多德
    • D.昆体良
  28. 教育家陶行知用于培养幼教师资的方法是( )

    • A.小先生制
    • B.艺友制
    • C.五指活动
    • D.行为课程
  29. 下列不属于南京鼓楼幼稚园的练习技能是( )

    • A.生活的技能
    • B.游戏运动的技能
    • C.表达思想的技能
    • D.学习的技能
  30. 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是( )

    • A.齐桓公
    • B.管仲
    • C.勾践
    • D.韩非
  31. 1855年3月,法国政府以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名义颁布了有关托儿所组织的敕令并提出了( )

    • A.“托儿所内部规章制度”
    • B.“儿童权利公约”
    • C.“幼儿园管理条例”
    • D.“国内贫民救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