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命题预测卷一
-
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
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
-
尊重客观规律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 )
- A.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 B.资产阶级的人权主义
- C.经济全球化发展
- D.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最重要一环是( )
- A.在全党认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 B.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
- C.完善民主集中制
- D.改善党的领导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
- A.发展教育和科学
- 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 D.发展文学艺术
-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 )
- A.把“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B.把“培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C.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D.把“实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 )
-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B.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 C.公平与效率兼顾
- D.效率为中心
-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 A.依法治国
- B.权力制衡
- C.人民当家作主
- D.多党合作
-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 )
- A.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 B.以发展速度为中心
- C.以平衡比例为中心
- D.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按根本性质可划分为( )
- A.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
- B.公有制经济与外资经济
- C.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
- D.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 )
- A.坚持与时俱进
- B.坚持党的先进性
- C.坚持执政为民
- D.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
- A.十年“文化大革命”
-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D.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是在( )
- A.党的十三大
- B.党的十四大
- C.党的十五大
- D.党的十六大
-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 )
- A.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 C.调整、巩固、提高
- D.三者兼顾、国家利益至上
-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 )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C.实现共同富裕
- D.发展生产力
-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 )
- A.“一国两制”
- B.建设创新型国家
- C.“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 D.对外开放
-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 )
- A.保卫抗战胜利果实
- B.准备自卫战争
- C.军队和政权问题
-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
- A.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 B.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
- C.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D.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统一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 )
-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 B.积极防御
- C.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D.战略进攻
-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 A.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
- B.共产党的领导
- 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D.国民革命的影响
-
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 )
- A.官兵一致
- B.批评和自我批评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D.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
-
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 )
- A.中共七大
-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 D.新政治协商会议
-
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 )
- A.旧民主主义
- B.民主主义
- C.新民主主义
- D.社会主义
-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 )
- 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 )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规律
-
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 )
- A.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 B.社会发展的方向根本上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 C.社会发展无客观规律可言
- D.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
- A.体力劳动者
- B.进步的知识分子
- C.各个时代的进步的革命的阶级
-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 B.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 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 )
- A.一切事物前后相继的关系
-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 C.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
- D.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A.向和道路
- B.形式和过程
- C.原因和结果
- D.内因和外因
-
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 )
- A.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 B.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 C.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 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 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 C.绝对真理体系的建立
- D.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
-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 )
- A.任何世界观都是哲学
- B.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D.哲学就是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