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3
-
试述“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
试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
试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
简述我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
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
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
政治文明
-
扬弃
-
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为这次党章节修改注入了新意。这表明( )。
- A.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B.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 C.科学发展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起着决定作用
- D.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人民群众
-
1947年10月,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的政党是( )
- A.中国民主同盟
- B.中国青年党
- C.中国共产党
- D.中国社会党
-
"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段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④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代表是( )。
- A.陈独秀
- B.王明
- C.毛泽东
- D.邓小平
-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
- 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 B.迅速消灭国民党残匪
- 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
- 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
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 )
-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 B.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 C.一切先后相继现象之间的关系
- D.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
-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 )
- A.经验论的错误
- B.不可知论的错误
- C.唯理论的错误
- D.唯心主义的错误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是( )。
- 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 B.实行政府职能的转变
- C.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 D.改革金融体系
-
土地革命时期主张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和消灭富农政策的是( )
- A.陈独秀
- B.瞿秋白
- C.李立三
- D.王明
-
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C.庸俗唯物主义
- D.朴素唯物主义
-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
- A.唯心主义
- B.相对主义
- C.不可知论
- D.绝对主义
-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B.确定事物的质
- C.认识事物的量
- D.把握事物的度
-
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起点是( )。
- A.八一南昌起义
- B.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
- C.遵义会议
- D.八七会议
-
世界观是( )
-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 B.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D.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 )。
-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由是( )
- 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B.人们摆脱了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 C.人们可以自主地创造和消灭规律
- D.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
- A.共产党的一党制
-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
- A.发展社会生产力
-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