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命题预测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结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2. 如何体会本诗中的“绘画的美”?

  3. (三)阅读闻一多《发现》一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本诗作为格律诗,它的“音乐的美”体现在哪里?

  4. 结合本诗,谈谈其“建筑的美”。

  5.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6. 从这段文字来看,主人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7. 作者对“永远的快乐”是怎么看的?你认为存在吗?

  8.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他一旦动手杀了那个骑兵以后,就念念不忘,一直想着:“杀普鲁士人!”他恨他们,他对他们怀着一个既贪财而又爱国的农民才套有的那种阴狠的、强烈的仇恨。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有他的主意。他等了几天。

    他对战胜者是那么谦恭,既殷勤而又驯服,所以他们让他自由来去,随意进出。每天晚上他都看见有传令兵出发。他跟士兵们经常接触,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一天夜里,他听到骑兵们前往的那个村庄的名字以后,就出去了。

     他走出院子,溜进树林,到了石灰窑就连忙钻进那条长坑道。他在地上找到那个死人的衣服,穿在身上。

    然后,他在田野里转来转去,一会儿爬,一会儿躲躲闪闪地沿着斜坡走,只要有一点响声就注意听,像违禁偷猎的人那样紧张不安。

     他认为时间到了,就来到大路边上,藏在荆棘丛里,继续等着。将近半夜十二点,硬土路面上终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他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准了只有一个骑兵过来,就做好准备。

    这段文字中的主人公是谁?

  9. (二)阅读钱钟书《论快乐》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

     把快乐比喻为“方糖”和“电兔子”的作用是什么?

  10. 这段文字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11. 作者认为:“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你是怎么理解的?

  12. (三)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资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乘车人自认为凭什么条件“欲之楚”而“北面持其驾”?

  13.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

  14.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 这首诗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16. (三)阅读陆游《关山月》全诗,然后回答27~29小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令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义。

  17. 请翻译“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司马迁对李广是褒是贬?

  18. 民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是什么?这表明李广在汉代人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19. 背影》一文为刻画一个慈父形象所选取的描写重点是(             )

    • A.人物的面貌
    • B.人物的行动
    • C.人物的背影
    • D.人物的语
  20. (三)阅读《李将军列传》末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太史公日:《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传》”指的是哪本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段引文与李广有何关系?

  21.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小说家是( )

    • A.莫泊桑
    • B.欧·亨利
    • C.巴尔扎克
    • D.契诃夫
  22. 《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不属于作者重点记叙的战役是(             )

    • A.上郡遭遇战
    • B.雁门出击战
    • C.萧关之战
    • D.右北平以四千对四万敌之战
  23. 苏轼的《前赤壁赋》的感情变化线索是(             )

    • A.由乐而悲由悲而喜
    • B.由悲而乐,由喜由悲
    • C.由乐而悲由喜而悲
    • D.由悲而乐,由悲而喜
  24. “赋”作为一种文体形成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 B.汉代
    • C.晋代
    • D.南北朝时期
  25.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中的后句意思为( )

    • A.爱眼前的我
    • B.可怜眼前的新人
    • C.爱眼前的新人
    • D.可怜眼前的我
  26. 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             )

    • A.王实甫
    • B.马致远
    • C.苏轼
    • D.刘义庆
  27. 下列作品属于郭沫若所创作的一组是( )

    • A.《北方》、《红烛》、《屈原》
    • B.《女神》、《死水》、《屈原》
    • C.《女神》、《尝试集》、《猛虎集》
    • D.《屈原》、《虎符》、《蔡文姬》
  28. 闻一多属于下列诗歌流派中的(             )

    • A.七月派
    • B.新月派
    • C.湖畔派
    • D.象征诗派
  29. 曹操诗歌的基本风格是(             )

    • A.清新淡雅
    • B.新奇壮丽
    • C.苍凉悲壮
    • D.飘逸奔放
  30. 下列句子中,“所”字表示不定数目,可译为“左右”、“大约”的是( )

    • A.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 B.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C.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 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31. 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 )

    • A.郭沫若
    • B.冰心
    • C.鲁迅
    • D.巴金
  32.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 A.《楚辞》
    • B.《诗经》
    • C.《古诗源》
    • D.《古诗十九首》
  33.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             )

    • A.刘郎
    • B.季鹰
    • C.江南游子
    • D.桓温
  34. 韩愈的作品集是(             )

    • A.《饮冰室文集》
    • B.《昌黎先生集》
    • C.《临川先生文集》
    • D.《柳河东集》
  35. 下列四句中,有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的一句是(             )

    • A.姜氏何厌之有?
    •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C.姜氏欲之,焉辟害?
    •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36. 《礼记》是一部记录言论的书,它主要记录的是(             )

    • A.墨家言论
    • B.诸子百家言论
    • C.儒家言论
    • D.法家言论
  37. 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是(             )

    • A.富兰克林
    • B.培根
    • C.拉封丹
    • D.伏尔泰
  38. 下列作品中使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方法的作品是(             )

    • A.《庄子·秋水》
    • B.李斯《谏逐客书》
    • C.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D.李密《陈情表》
  39. “季氏将伐颛臾”事件的背景是(             )

    • A.春秋初期
    • B.西周时期
    • C.春秋末期
    • D.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