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深度押密试卷(4)
-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查看材料
-
这段文字中,“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脚”、“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具有何种象征意义?
查看材料
-
以“战胜自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
-
阅读鲁迅《风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在小说的结尾的场面描写中,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查看材料
-
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查看材料
-
阅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她突然从窗口转过身,站到壁镜面前。她的眼睛晶莹明亮,可是她的脸在二十秒钟之内却失色了。她迅速地把头发解开,让它披落下来。
这时,德拉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头发一直垂到膝盖底下,仿佛给她铺成了一件衣裳。她又神经质地赶快把头发梳好。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她穿上褐色的旧外套,戴上褐色的旧帽子。她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就飘然走出房门,下楼跑到街上。
这几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查看材料
-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赞扬的主要是什么?
查看材料
-
这几段中德拉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查看材料
-
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文中所说的两个“笨孩子”指的是谁?
查看材料
-
作者为什么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查看材料
-
这个语段记叙的是哪一次战役?先写中贵人走广,对于突出李广的性格特征有何用?
查看材料
-
这个语段主要表现李广怎样的性格特点?
查看材料
-
阅读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户斤,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解释文中划横线字词的含义。
生:__________
陈:__________
所:__________
会:__________
怪:__________
查看材料
-
先描写灾情严重有何作用?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查看材料
-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赋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
查看材料
-
阅读白居易《杜陵叟》,然后回答小题。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向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曰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思!
解释诗中划横线词语的含义。
秀:_______________
申破:_______________
考课:_______________
放:_______________
尺牒:_______________
榜:_______________
查看材料
-
这首诗主要揭露了什么?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材料
-
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作者以水与月为喻,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
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材料
-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一篇( )
- A.辞赋
- B.史论
- C.奏疏
- D.小说
-
《风波》在总体上采取的是( )
- A.象征手法
- B.白描手法
- C.对比手法
- D.隐喻手法
-
与“古道西风瘦马”构成反衬关系的景象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
- B.夕阳西下
- C.小桥流水人家
- D.断肠人在天涯
-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
- A.沈从文
- B.茅盾
- C.鲁迅
- D.巴金
-
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可以亡身: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
- B.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皆感激为云泣下:都感激南霁云而掉下眼泪。
-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千金是很多的钱。
-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没有理由见面。
-
被人称作具有“含泪的微笑”风格的小说家是( )
- A.契诃夫
- B.欧·亨利
- C.屠格涅夫
- D.莫泊桑
-
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
-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 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
贯穿《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 )
- A.故居的变迁
- B.亡姐的不幸遭遇
-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 D.“我的心灵的灯”的引导
-
在《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
-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
- 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
以下诗句中,化用《诗经》诗句的为( )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米龙老爹》的中心思想是( )
- A.颂扬复仇主义
- B.颂扬机智勇敢
- C.颂扬视死如归
- D.颂扬爱国主义
-
《谈时问》的语言风格是( )
- A.典雅平和
- B.清新秀丽
- C.幽默机智
- D.谨严犀利
-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是( )
- A.慷慨悲凉
- B.沉郁顿挫
- C.明白晓畅
- D.优美雅致
-
“祸起萧墙”、“曰薄西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成语分别出自( )
- A.《郑伯克段于鄢》、《陈情表》、《庄子·秋水》
- B.《季氏将伐颛臾》、《五代伶官传序》、《马伶传》
- C.《冯谖客孟尝君》、《前赤壁赋》、《马伶传》
- D.《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李将军列传》
-
《门槛》主要运用了( )
- A.对比手法
- B.欲扬先抑手法
- C.比喻手法
- D.象征手法
-
《门槛》中“一座大楼”的象征意义是( )
- A.革命事业
- B.革命征途上的险阻
- C.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
- D.勇于献身的革命战士
-
《苦恼》中写马儿挨了鞭子、姚纳挨了脖儿拐,这种表现方法是( )
- A.对比
- B.类比
- C.铺垫
- D.象征
-
《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 )
- A.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 B.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 C.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 D.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
《西厢记》是一部( )
- A.元
- B.明杂剧
- C.说唱文学
- D.传奇
-
《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和李蔡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 )
- A.骁勇善战
- B.爱护士卒
- C.乐观旷达
- D.自首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