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应试模拟题(1)
-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
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
简要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
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总能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
-
技能与一般的随意运动无区别。
-
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是( )。
- A.能力
- B.努力
- C.运气
- D.任务难度
-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 A.意志
- B.能力
- C.气质
- D.兴趣
-
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做( )。
- A.抽象
- B.概括
- C.分析
- D.综合
-
技能是一种( )。
- A.智力
- B.能力
- C.才能
- D.熟练的行为方式
-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 A.成就动机理论
- 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 C.成绩结构理论
- D.强化理论
-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之为( )。
- A.近因效应
- B.首因效应
- C.社会过滤效应
- D.最近效应
-
记忆过程包括( )。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 B.识记、再认和回忆
- C.识记、保持和联想
-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
厌恶疗法属于( )。
- A.行为矫正疗法
- B.精神分析疗法
- C.人本主义疗法
- D.合理情绪疗法
-
会骑自行车,有利于学习两轮摩托车,这主要受下列哪种机制的影响?( )
- A.变式
- B.定势
- C.正迁移
- D.负迁移
-
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有三种需要,分别是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 )。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感情需要
- D.自我实现需要
-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请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
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是态度形成过程中的哪一个阶段?( )
- A.顺从
- B.认同
- C.内化
- D.改变
-
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心理现象是( )。
- A.认识
- B.情感
- C.能力
- D.意识
-
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
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
-
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 A.教育方针
- B.教学原则
- C.课程计划
- D.学科课程标准
-
《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
- A.赞可夫
- B.马卡连科
- C.夸美纽斯
- D.凯洛夫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
- A.文化传统的制约
-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制约
- 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 D.外国教育目的的制约
-
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 A.道德水平低
- B.受机器的奴役
- C.工作范围狭窄
-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创造性
- B.广延性
- C.长期性
- D.示范性
-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 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
- A.全面发展的人
- B.军人和武士
- C.封建骑士
- D.僧侣
-
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具有( )。
- A.永恒性
- B.历史性
- C.阶级性
- D.相对独立性
-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一种( )。
- A.自然现象
- B.社会现象
- C.心理现象
- D.生理现象
-
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
- A.文字材料
- B.口耳相传
- C.直观教具
- D.黑板加粉笔
-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
- A.机器大工业生产
- B.社会主义制度
- C.旧式分工
- D.机器大工业生产与社会主义制度
-
情境教学法所属的教学方法类型是( )。
- A.以实际训练为主的
- B.以直观感知为主的
- C.以情感陶冶为主的
- D.以探究活动为主的